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供给侧中国非农就业变动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供给短缺并存的背景下,我国正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以稳定就业和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生产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Ghosh模型,本文从供给侧对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两阶段的非农就业变化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以探讨非农就业变动的驱动因素.整体而言,经济增速的放缓将对非农就业增长造成不小的压力,技术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加大了各部门的失业风险.结果还显示,不同生产方式对应的就业变化驱动因素贡献有所不同,对于加工贸易生产比重高的技术密集型部门,进口投入是就业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分配结构的调整和部门结构的变化都对就业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内蒙古耕地利用的现状进行数量经济分析,研究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耕地生产力的途径,这对内蒙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农牧民收入增长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农业发展态势、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资源、农业生态与环境、粮食产量、畜牧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以及在剖析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非农业生产占用耕地迅速增加等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速农村城镇化的区域农业发展对策,期望对吉林省农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有所裨益.图4,表2,参8.  相似文献   

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有非农就业机会的拉力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外推力,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外推力。农业机械技术装备弥补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后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农业劳动力空缺,并为农村非农化和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为保证社会稳定,农业机械化推力和非农就业拉力应力求均衡,使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协调。参3。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49~2006年商洛地区及所辖7个县的耕地压力指数、耕地压力变异系数进行测算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6年,①商洛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在1949~2006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近年来,耕地压力指数波动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期间个别年份自然灾害所致。且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区域粮食安全问题严峻。②商洛地区的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尖锐,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耕地压力状况。③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但距人均粮食消费400kg(小康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耕地压力较大,各县耕地压力指数普遍都大于1。④各县间的同期耕地压力大小存在差异,近年来有加大的趋势。进一步探讨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条件的相关性分析,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运用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粮食的产量。图4,表1,参14。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紧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非农化速度很快。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重点农业区,尤其是我国难得的大面积粮食高产区,保护耕地与建设占地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将日益尖锐,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从谈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认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严峻态势基础上,对土地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21世纪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表2,参4。  相似文献   

7.
近57年来新疆哈密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1949~2005年的统计资料,研究了近57a来哈密地区耕地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子,并对其关系做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57a来哈密地区耕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49年到1960年耕地面积急速增长,1961年至今耕地面积变化处于波动状态。哈密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面对目前人均耕地面积急速下降的问题,应该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保护优质土地,高效利用土地,达到保护耕地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建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自2000年以来呈不断增长趋势,省域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差异较大,差异原因主要是由于区域农业投入产出差异所致;政策、政府、农民和科技是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驱动力;农业从业人口与耕地集约利用呈负相关关系,主要是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的原因。图1,表5,参7。  相似文献   

9.
在对泾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重点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提出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以马莲河等较大河流为外依据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替代性产业,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参10。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加剧,这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能影响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力图揭示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化规律。利用我国2001~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建构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经济计量模型,验证和分析其存在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长期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耕地资源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通过误差修正调整,可以维持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的稳定均衡关系。第二,短期内我国三大区域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长期考虑,东、中部地区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在西部地区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贵州山区非耕地资源开发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是我国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省份、耕地资源稀缺、而荒山荒坡等非耕地面积大、合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有重要的意义。论述了贵州山区非耕地资源的现状和优势,根据贵州山区的具体实际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探讨了贵州山区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五种模式,提出了贵州山区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参1。参5。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近几年过渡的利用,出现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与盐渍化面积仍在扩展;水资源短缺,干旱加剧;水、土污染初现;农业固体废物排放数量在不断增加。应采取加大对生态环境研究科技投入力度,制定长期有效的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保护研究计划;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生态环境领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等措施。改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参2。  相似文献   

13.
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模式与若干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当前农村小康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设小康生态村的理论,概要分析其内涵与作用,报道了的年来该模式在闽北山区农村实施的初步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方法的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对广东省21个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找出广东各地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差距,为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图1,表5,参3。  相似文献   

15.
收益还原法评估农用地价格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市土地估价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比较完善,而农用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则还不是很成熟。收益还原法是评估农用地价格的主要方法之一。作为该方法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客观纯收益的确定就显得尤为关键。而客观纯收益的确定往往依赖于农业客观总收入扣除客观总费用。因此.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和从事的农用地估价实践活动,指出了我国在运用收益还原法进行农地估价时,农地纯收益测算不合理、用实际纯收益代替预期纯收益.以及还原利率的确定不规范等问题;详细分析了农业生产活动中可能发生的费用,并尝试分析了各种费用的确定方法,以期对具体的估价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12。  相似文献   

16.
在界定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对四川省21个地级市州的耕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成都平原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川西高原地区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差异所致;②PSR系统的协调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成高度正相关,充分说明PSR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耕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模型可信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耕作土壤与人工经济林地土壤磁化率和质地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东北部地区人工经济林地土壤(JJC2)和农耕地土壤(JJC1)磁化率与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和对比.试图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耕作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的磁性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农耕地长期的耕作、污灌以及C4作物玉米的生长与秸秆焚烧等农业管理方式可以增大土壤风化成土作用强度,增加土壤的磁化率;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表层0~40cm,1年生作物农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均高于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多年生园林土壤的含量;整个剖面耕地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变化差异均大于2μm~50μm颗粒变化。图1,表2。参14。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目标化灰色局势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农业各业的土地生产率、产值年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4项指标构建河南省农业结构的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并分析模型输出的各项效果测度值,最后提出了各市农业发展的合理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表6,参7。  相似文献   

19.
泉州市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理论与方法,根据大农业各业的土地生产率、产值年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4项指标构建了福建省泉州市大农业结构的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并分析模型输出的各项效果测度值,最后提出了该市下辖各县市农业发展的合理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表7,参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