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在介绍稳定土基层和石灰稳定土基层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强度形成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石灰稳定土的特性,提出了使石灰稳定土基层达到较高强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石灰稳定土的特性,提出了使石灰稳定土基层达到较高强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回弹法、钻芯法、超声波法和拨出法等常用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就如何提高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的精度,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迎春 《科学之友》2005,(16):19-20
讨论了回弹法、钻芯法、超声波法和拨出法等常用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就如何提高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的精度,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基层主要是公路主要的承重层,用于抵抗和减缓荷载,因此,基层强度将对公路强度和路面损害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就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形成原理、级配组成及基层含水量与回弹模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基层含水量的控制应在最优含水量以下15%的范围内,才能保证基层强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刘俊 《科学之友》2010,(1):10-13
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面基层(底基层)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强度高)及较好的水稳定性及抗冻性,文章对此生产工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8.
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面基层(底基层)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强度高)及较好的水稳定性及抗冻性,文章对此生产工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基层主要是公路主要的承重层,用于抵抗和减缓荷载,因此,基层强度将对公路强度和路面损害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就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形成原理、级配组成及基层含水量与回弹模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基层含水量的控制应在最优含水量以下15%的范围内,才能保证基层强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沥青路面结构层间接触状况的诊断对路面养护、罩面等维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缺乏定量的方法对沥青层和基层间的黏结状况进行准确判定.本文针对沥青层-基层黏结问题,依托京哈线实际工程数据和案例,基于结构行为方程、桥渡原理以及力学仿真等理论方法和技术模型,建立了沥青路面结构层间接触状况的无损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万霞 《科学之友》2008,(7):54-54
高填方加筋路堤是近期迅速发展的一种保证高填方工程质量的优良施工方案。路堤在加筋后,能很好的提高土的抗剪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减小其变形量,可有效的防止路基失稳破坏,保证其使用要求和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万霞 《科学之友》2008,(8):39-40
高填方加筋路堤是近期迅速发展的一种保证高填方工程质量的优良施工方案。路堤在加筋后,能很好的提高土的抗剪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减小其变形量,可有效的防止路基失稳破坏,保证其使用要求和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3.
就冲击压实原理、工程实例,论述了冲击压实技术具有减少路基工后沉降,具有提高路基整体强度及加固软弱地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伟 《科学之友》2009,(6):44-45
桩板结构路基是高速铁路无碴轨道一种新的路基结构形式。综合了无碴轨道结构与桩基础的各自特点。文章将对高铁中桩板结构技术的施工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并为保证路面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对路基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毛振华 《科学之友》2009,(10):41-42
文章结合实际,介绍了土方路基强夯施工质量控制标准与设计规定。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一种高填方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后处理技术,针对高填方路基工程中代表性的高填方软土路基,采用无砂混凝土小桩复合地基后处理技术,实现工后变形控制的技术机理,并通过工程试验分析提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红雁 《科学之友》2007,(8B):21-22,24
介绍一种高填方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后处理技术,针对高填方路基工程中代表性的高填方软土路基,采用无砂混凝土小桩复合地基后处理技术,实现工后变形控制的技术机理,并通过工程试验分析提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冈子 《科学之友》2008,(3):46-47
文章指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冲击压实、强夯等先进、科学的路基施工新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和处理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的不良土质和地基的路基施工。使这些地区的高等级公路路基的压实度等各项技术指标更好地达到规范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0.
Three Important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trength Theor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are there great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strength theorie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first advance was the development of strength theory from the single -shear strength theory including the Tresca yield criterion and Mohr-Coulomb failure criterion to theoctahedral-shear strength theory; the second one was that from the octahedral -shear strength theory to the twin -shear strength theory; and the third was the theories from the single criteria to the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These three advance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t is interesting and useful for researchers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failure criterion in studying the strength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for engineers to correctly use it and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trength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