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此领悟中,此在退回到本真能在。知生即为知死,知死即为知我。  相似文献   

2.
庄子、惠施展开“濠梁之辩”,探寻知的可能性、根据及知的方式,隐现出不同的思维进路。庄子的探讨进路富有变奏色彩,其以“道通为一”或类的相通为起点,肯定“鱼之乐”可知,进而将惠施“知何以可能”的质疑转化为“知”的方式,最后转换为“于何知”,以“知”的空间场所作结。相对来说,惠施将“异类不比”的逻辑贯彻始终,对认知的可能性保持了悬置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知行关系”问题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古文尚书·说命中》首先提出“知之非浪,行之维艰”的命题,以后从孔子到孙中山的许多人都对“知行关系”问题作过各式各样的论述,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知先行后”说,“行先知后”说,“知行合一”说等等。有的观点虽有某些可贵之处,但它们都毫无例外没有全面科学的解决“知行关系”问题。作为哲学范畴的“知”,是指知识、认识;“行”是指行动,实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1951年发表时的副标题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可见知和行与认识和实践二者的哲…  相似文献   

4.
诗三百在董仲舒阐述春秋大义的过程中主要发挥“达意”、“正言”的作用。基于此,董仲舒提出“以诗为天下法”的诗学观点,但在“知天’’的问题上拒斥了诗和诗人,主张“知天,诗人之所难也”。同时,《诗》、《春秋》在董仲舒阐释哲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共同的困境,由此提出“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等理论命题。在现实政治的情境中,“知天”的问题非但是诗人所难,董仲舒本人也是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5.
听语指听人言语,是与说话、阅读和写作并行的语言活动。语文教学中有人称之为“听话”或“听知”。“听话”多指“听从长辈或领导的话”,语焉未详,其意未达,“听知”涉及听其他声响,如听音乐,亦与语文教学只限于研究听人言语的范围不尽重合,因此,本文取“听语”概念。  相似文献   

6.
关于“意向”的思想古已有之,近现代的“意向性”研究则由布伦塔诺所开创,他提出了第一种意向性概念:心理行为指向内存在对象(色声味等)。胡塞尔在继承和发展意向性研究中提出了第二种意向性概念: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赋予意义而指向客观事物(可简述为心理指涉外物)。关于意向性的存在地位问题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而尚无定论。但有证据表明,意向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经由感知一动作协调过程结合学习联想回忆机制而形成,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故意向性不能为心理的本质特性,心理的本质应是“知”(觉知),因为“知”乃是一切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有之则是,无之则否。而且,“知”也是最奥秘的心性,它不可定义,也难以用关系范畴和主客体模式来理解,只能凭借现象学方法来揭示其大义,由之证悟了“明”的境界和“我”的内在,开显了“心”的堂奥。若绕开“知”来论究心理意识将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7.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它的编排体例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知庄章”三组的分合问题便是焦点之一。我们认为“知庄章”应该分为两组互补的声母,即/ts、ts’、s/和/tg、tg’、g/。同时,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证明“知庄章”两分在《中原音韵》时代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陈宗明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65-67,83
成语“知其一,不知其二”,用以形容对事物的片面了解,未能掌握全面情况。“知其二”是人类认知的追求,认识的阶梯,也是认识逻辑成立的理由。如果人们不需要“知其二”,那就无须研究认识的逻辑了。  相似文献   

9.
人们日常所说“知假买假”,从主体上说是指个人,因而有别于国家机构的制度打假;从目的上说是指知假买假然后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获得赔偿,获得赔偿才是目的,知假买假只是手段。因此本文所谓“知假买假行为”是指个人知假买假然后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获得赔偿的行为。自1995年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即: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时期应对应不同的教育质量观,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总体上可分为“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合创新性”,其对应的教育质量观点从哲学层面上可对应于“知可测论”、“知不可测论”和“不可知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要求我们应当从我国儒学和“我党教育的思想基础”出发,探索出一种适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学术主义”和“新人本主义”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实战武艺之散打,散打之难度及难度中的“知当”进行了概念明晰的解释,对如何提高散打实战中步法及技法的“知当”水平进行了辩证描述。  相似文献   

12.
从《乐记》音乐教学思想的总体构成看,《乐记》教学思想与方法就是“审”与“知”。从教学角度讲,“审”是先决条件,有了“审”的能力,才可能达到“知”的结果。“审声、审音、审乐”的能力培养既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成果。“知”是在“审”的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的行为的结果。“审”是“知”的前提,“知”是“审”的证明。在实践中,两者互为关系,难以绝对分开。  相似文献   

13.
《老子》平解四章朱继洪平者,平常之谓也。读平常书,持平常心,致虚守静,作平常之解是也。人有心志,难免“云云”。迷于百家争疑,执着名人定论,不能自知,岂能知人。“归根日静,静日复命”,淡化主观客观,进入书中之主观客观。“复命日常,知常曰明”,“知常容,...  相似文献   

14.
孙奇逢“独宗《十翼》”、特重“变通趋时”的 《易》 学思想, 不仅是唯物的、辩证的, 而且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其谓 “后天之 《易》 专为先天吉凶未露”的命题,就已准确地指明了这点; 尤其谓 “吉凶者以正而胜不论吉凶”的命题, 则给人生随时, 不惧刀山火海而堂堂正正做人, 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人生随时, 要前进, 就得“神理主中”,“因时而惕”, “悔吝在心”, 不仅要知“一念之善”而行之, 而且要知“一念之不善”而不复行之, 不断地“要尽人事以回造化”, 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相似文献   

15.
阳海清、褚佩瑜、兰秀英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是目前图书馆学界一部比较完备的有关汉语言文字学的专科书目,在汉语言文字学界的使用率非常高,问世十年来在图书馆学界和汉语言文字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资料来源十分丰富,而编撰者在编纂时“亲见”的部分只有湖北省图书馆所藏之书,其他信息皆是直接或间接采用“非亲见”资料,在这些“非亲见”材料中出现了一些与实际不符的误漏名目项,《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编撰者未经考证直接著录,影响了这本书目的科学性。以《音学偶存》条目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希望《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在修订时能通过“目治”校正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孔惠  葛艳玲 《科技信息》2012,(7):307-307
传媒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人们接触的信息量不断增大,在这种信息环境下,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人们接收、利用信息比起以往更平等还是差距更大?本文从“知沟”理论出发,以一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为着眼点.对少数民族信息资源占有中存在的“知沟”现象做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每当夏季来临,我们就能听到许多蝉在树上齐声歌唱,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因此我们也把蝉叫做“知了”。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中,以植物根部的汁液为食。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后,渐渐长大。长大的幼虫由土中爬到树上,蜕变为成虫。蝉的成虫以树干里的树汁为食。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并结生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掀起了生活教育运动。生活教育的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战”。文章通过对生活教育的阐释,试图澄清人们对生活教育的许多误会。并探讨生活教育在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借鉴作用,以期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  相似文献   

19.
陈水生 《科技知识动漫》2007,(9X):124-124,126
林语堂先生曾在《论学问与知趣》一文中指出:“今日现行的教育制度,不知又哪里搬来,其罪恶罄竹难书,其目标、方法、制度,可以一言以蔽之:‘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教育当局知之,教师知之,家长亦知之。家长之伤心,子弟为之困苦,仁人为之长叹,但是制度已成,积重难返,真真‘其谁与易之’?”。  相似文献   

20.
孔子道德修养的要义于家是“孝”,于国是“忠”,于民是“泛爱众”,于世是“恭”、“宽”、“信”、“敏”、“惠”。在道德修养途径上,一要掌握道德修养的要义,自省自察,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要强调“知”、“情”、“意”的渗透和融合。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借鉴孔子道德修养论中的精华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