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袁萍  王新 《科技咨询导报》2010,(21):226-227
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传统的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分析是很正确的。但我认为这只是某种程度上的正确,还不足以指导我们更加接近行为模式产生的本质原因,也不能带给我们对问题的新的理解和处理方法。传统意义上认为行为模式与环境有关,提出环境直接影响人的观点。我并不否认这些观点的合理性,但他们无一不是忽略了环境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维系为人类种群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大多数场合将直接影响人类行为模式。人类微观行为模式产生的原因有两种:(1)由便利性而产生的行为模式;(2)由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我主要讨论后者。在大多数的公共场合下,后者对人类行为模式的产生有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社会关系"比较微妙,是一种个体本能的对同类的判断力,是人类长久以来适应群居这种生存方式的进化结果。这种群体层面的行为模式总是有个体层面的原因,我的目的是找出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探究传播科学的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与普及是科学影响社会的必由之路,没有被传播与普及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探索与普及,是人类科学活动永恒的主题.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应该是丰富人类的知识,增加人类的能力.帮助人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公众分享对科学的感悟,热忱地传播科学,为公众提出有益的建议.科学工作者应该探究传播科学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为科学传播赋予崇高的人文涵义.科学发展观是人类能在这个星球上繁荣昌盛的重要行为准则,是一种超越现实、思虑未来的智慧,在实践过程中将会涉及各种复杂的问题,激励公众思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途径,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3.
融合场景及交互性特征的多人行为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行为复杂多样,场景、外观、位置等信息均与行为息息相关.本文针对如何高效地综合利用这些信息的问题,提出了融合场景及交互性特征的多人行为识别方法,使用双通道的方式分别提取个体外观特征与场景特征.对于个体通道,采用注意力机制模块来关注与行为相关度更大的区域,并将提取的个体外观特征结合位置特征输入图卷积网络进行关系推理.其中,图卷积网络采用了余弦相似度的方法度量个体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个体之间的位置特征进行关系推理;对于场景通道,使用在place365数据集上预训练的ResNet 50提取场景特征.最后,本文将个体以及场景通道所得的特征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群组以及所有个体的行为识别结果.在Collective Activity Dataset(CAD)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提高行为识别的准确率,群组行为以及个体行为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2.29%与78.19%.  相似文献   

4.
有关故意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些追求自我利益的动机造成了犯罪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良的或病态的人格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还有观点认为是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引发了犯罪行为。这些观点可以从犯罪经济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依恋理论等理论中得到反映。在对故意犯罪行为的影响中,动机、环境和个体人格三者之间既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又有相互间承前继后的关系。其中病态人格在诱发故意犯罪行为中起主导作用。此外外界利益的诱惑和社会环境缺乏公平公正也会造成正常人格下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5.
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通勤群体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参与者,其行为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与难点.本研究以全样本出行数据为基础,采用人类行为动力学方法,通过分析通勤乘客的出行时间间隔分布特征,从群体层面实证了人类行为"幂律呈现"的普适性,但同时也在部分个体样本上观察到了"幂律消散"现象.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偏离幂律拟合特征的个体,一般具有更为规则的出行规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曲线拟合参数及出行间隔谱函数的通勤乘客聚类方法,直观、有效地解决了通勤乘客的细分问题.珠海市的案例显示,对于深入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规律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1、儿童社会化是人类社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儿童的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人继承前辈的文化遗产与思想道德、行为方式,融入社会的必然之路,否则他将永远只是个体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个体的社会化还作为使其具有正常人格,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历程.从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更可能是社会化发展中那些非文字所能记录的文化传递的过程,是现代人类得以存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陈晓霞 《科技信息》2009,(20):I0047-I0048
关于死刑犯和在押犯的生育权一直是各国法律比较有争议的问题。生育行为作为人类繁衍子孙后代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每个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生育权是一种人格权,我国刑法并未剥夺死刑犯的生育权,但由于其被限制了人身自由,故应通过相关立法完善来保障其生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人类行为、复杂网络及信息挖掘的统计物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实证统计与理论模型分析相结合对复杂系统进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探索.建议从人类行为的统计特性、复杂网络同步与复杂神经网络、信息挖掘与复杂网络链路预测3个方面,基于大量的实证统计和分析,结合有效的动力学模型,针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规律特性、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神经系统的动力学演化、信息的有效推荐和网络演化的有效预测等重要问题,运用统计物理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深入挖掘各种决定复杂系统演化过程的基本机制与规律.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知道现在生活在各大洲的人,包括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人类进化的分支体系当中属于现代人的范畴。现代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对我们人类来讲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现在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各大洲,比如中国境内的现代人,是由中国境内更古老的人类逐渐演化发展过来的,这是一种观点。还有一种观点,就是由外来的古人类人群,取代了已经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人,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入侵人群,就是取代说,这是第二种观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这个文化、科技空前繁荣的时代,当代艺术显现出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三种扭曲的形态,因此,如何才能回归艺术的本性,成为当代一个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实生活中个体观点形成中的理性推理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观点更新规则,并在连续观点离散决策的框架下,对个体如何利用其他个体的意见和相关知识来形成自身意见的过程进行建模.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群体中能够出现观点一致、分散等常见的舆论现象,观点演化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由确定性个体向不确定性个体的扩散,同时发现在规则网络中,意见领袖的观点的影响力在扩散过程中是逐渐减弱的,其影响范围与个体对知识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论离别     
离别曾是文学的一大主题。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移,离别的特定涵义正在趋于复杂化。本文拟从多学科角度对离别这一特定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加以“定格”研究,包括:离别是一种特定的个体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象;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生理反射;是一种礼仪和社会习俗;是一种方式和武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的享受;离别的美学涵义。  相似文献   

13.
有限实名网络环境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网络环境类型,其网络个体行为与匿名网络、实名网络中个体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从有限实名网络中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出发,进行个体行为的维度设计,从而建立个体行为的形式化描述;通过实证分析,阐述个体行为建模在识别个体行为相似性上是可行的,因此,准确获取有限实名网络中个体行为的特征,对于研究由此形成的网络群体行为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多尔诺以否定性的哲学眼光看待艺术.他批评黑格尔、卢卡契等人所推崇的"总体性"、"同一性"原则是以牺牲个体、差异性为前提,是对人的个性、非同一性的强制性统治,其目的是维护现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他以否定性、非同一性的哲学观点对总体性进行批判,从而揭示个体反叛的潜能,拯救人性,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各阶段的现象、关键点、演化途径等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思维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突变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内外部因素随时间逐渐积累而导致锻炼行为发生突变的一种现象;个体内部...  相似文献   

16.
探讨公众遵守社会规范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当下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在疫情背景下,以遵守防疫行为准则为例,采用问卷法(被试805名)和实验法(被试105名),考察敬畏与公众遵守社会规范行为的关系,以及风险感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心理控制源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特质敬畏与状态敬畏对公众的风险感知、遵守防疫行为准则均有正向预测作用;风险感知在特质敬畏和特定情景敬畏条件下与遵守防疫行为准则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一般自然景观敬畏条件下,风险感知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敬畏与风险感知的关系受到心理控制源的调节,且在特质敬畏与状态敬畏条件下调节效果有所不同,但在外控倾向条件下,敬畏对风险感知的预测作用更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敬畏促进公众遵守社会规范行为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公众遵守社会规范行为的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现象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产生,按照荷兰人类学家皮尔森的观点.“文化”这个词。意指一个某种实体.这种实体更多具有了动词的含义,意指一个过程。因此人类产生后。所进行的劳动、交换、分配等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文化产生的根源。人类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商贸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群体的活动.它的每个行为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社会成员的文化心态,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不是僵化地单指某种实体.而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作为与行动。是不同文化主体不断相互互动、背离的过程。这表现在闽台商贸文化上犹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德国学者认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在论述人的行为动机时存在相互矛盾 ,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 ,两书虽然主题不同 ,但在论述支配人类行为动机时 ,都认为人类的原始本能是自私自利的 ,这种原始本能是支配人的行为的根本力量。亚当·斯密发现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在两书中都作了论述。纵观两书 ,不但没有观点相互矛盾的问题 ,而且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责任心教育关系到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古今中外关于责任心教育的研究颇多。责任心理学研究认为,对于责任心教育的研究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个体的责任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当中的。经由个体的责任认知,形成一定的责任情感体验,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综合作用最后外化为责任行为。基于此观点,本文对大学生责任心的教育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个体做出不友善驾驶行为时, 常归因于环境或者他人, 很少意识到自身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 通过问卷测量和行为决策实验, 从两个方面为人格在不友善驾驶行为中的根本作用提供了证据。两个实验的结果分别表明: 在控制了情境因素的影响后, 人格对行为的预测力依然显著; 当情境特征相似时, 个体行为出现跨情境的一致性。实验结论为“驾如其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