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杨立明 《科技资讯》2005,(22):120-121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1997-2004年选育并经审定的优质红心甘薯品种岩薯5号、龙薯1号、龙薯3号、龙薯9号的种质来源,审定情况,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旨在加快各品种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汉中科技》2007,(4):27-27
甘薯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尤以槐树关甘薯淀粉含量高、口感好而得名。但由于长期自留种薯造成种性严重退化,影响甘薯产量及品质。去年我县引进秦薯四号、梅营一号脱毒薯种在槐树关镇示范种植,表现出栽后发根成活快,封垄早,薯蔓粗、短、多,且很少发生不定根,薯块产量高的特点,平均亩产3850公斤。具体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3.
夏芳琴  张绪成  杨封科  陈军 《甘肃科技》2003,19(11):143-144
通过对12个马铃薯品种(系)抗旱性、抗(耐)病性、商品性以及产量等性状的综合考察,认为在甘肃中部751—2和云南6号适宜作为菜用型和商品薯推广种植,陇薯3号既可作为商品薯,也可作为淀粉专用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将红薯制成甜酥红薯片,不仅可使原料广泛的红薯价值增加若干培,而且还可出口创汇。其加工方法如下。原料选择选择直径为SOrnm左右、单体重量ZOO~25Og,外表光滑,无腐烂。无斑疤、无机械损伤的椭圆形红心薯块(普通红薯也可,但其产品一般不符合出口要求,只可在国内销售).清洗修整将红心薯块放入果蔬清洗机内,打开高压水阀门,清洗干净薯块匕的泥土和污染物(人工清洗也可)。用刀削去清洗后薯块表面上所有根须。病眼虫斑、腐好处等,再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蒸煮切片将清洁的薯块装入蒸煮器内用高温煮熟,用不锈钢刀将熟薯皮刮…  相似文献   

5.
邓淑娟 《海峡科学》2009,(11):22-23,27
对引种的泉薯830、广菜薯2号等5个茎叶菜用型甘薯新品种的产量、食用品质及主要特征特性进行了观察鉴定,并对茎叶菜用型甘薯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总结,旨在为这些品种的生产应用提供参考。观察鉴定结果表明,泉薯830可食用茎叶产量高,综合食用品质中等,采后易于修剪,适宜取食茎尖及叶。福薯10号茎叶产量高,综合食用品质中上,采后修剪较费工,适宜取食茎尖、叶柄及叶片。广菜薯2号茎叶产量较低,综合食用品质优,采后修剪较费工,适宜取食茎尖及叶片。福薯7—6茎叶产量中,综合食用品质中上,采后修剪较费工,适宜取食茎尖、叶柄及叶片。  相似文献   

6.
到2010年,甘肃马铃薯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生产鲜薯1500万吨,其中全粉、薯条、薯片加工专用薯面积达到250万亩,淀粉加工薯面积350万亩。鲜食薯面积400万亩。食品级精淀粉生产能力达到46万吨;全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速冻薯片、薯条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加工淀粉过程中,可获得相当于马铃薯块茎重量80%左右的薯渣,薯渣内含多种有机、无机物质,为其开展综合加工、多种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薯渣处理及其应用推动马铃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对进一步开发马铃薯的潜在价值,避免环境污染,例题利用农村劳力资料等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月10日,湖北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武汉)正式挂牌。该中心是全国唯一的马铃薯试管种薯产业化基地,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世界领先的健康种薯繁殖体系,每年可供应20-40万hm^2农田,辐射南方省份和东南亚市场。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彻底摆脱湖北省马铃薯种薯对外省的长期依赖,  相似文献   

9.
我市马铃薯品种类型多,栽培技术很难定出统一标准。只能提出不同专用品种栽培技术的特殊要求和马铃薯栽培的基本技术措施。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结合栽培习惯制定切合实际的专用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菜用薯栽培要适当稀植,平作要深种,垄作要厚培土;淀粉加工薯栽培要适当密植,忌氮肥过量、增施钾肥;炸片薯栽培要适当密植,大垄栽培,缺水就灌、不可漫灌;炸条薯栽培要适当稀植,  相似文献   

10.
《定西科技》2007,(3):45-45
安定区团结镇高泉村58岁的农民杨进武逢人便讲:“团结薯”是个好品种,去年交售洋芋时,人家都说“牛踏扁”的老品种不行了。这不,今年种了3亩“团结薯”、6亩新大坪,还芽栽了1分地的“团结薯”,明年就能种1亩,后年能种10亩。  相似文献   

11.
张文庆  柳代善 《汉中科技》2010,(5):21-22,34
目的:为筛选出适应洋县种植的不同用途红薯优良品种。参试品种:共16个,试验地点:洋县槐树关镇。设计:试验小区100m^2,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间设隔离带。栽培管理按常规技术。试验结果:适宜烘烤型的红薯品种:秦薯4号、秦薯6号、农大6—2等5个,表现为适口性好、薯形美观、丰产性好;适宜鲜食蒸煮型品种:秦薯5号、秦薯648号;适宜加工饲料型品种:河南毛苕;具有保健作用的品种:秦紫薯1号;蔬菜用品种:福7—6。  相似文献   

12.
用红薯制作果丹皮,成本低,制作简便,其特点是,色泽金黄、酸甜适D、韧性较强、耐咀嚼,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美味食品。现将制作工艺介绍如下。选料选择个大、筋少的薯块,用清水冲洗干净。去皮,去两端,削去疤痕、杂质,切成块。软化将切好后的薯块立即倒入开水中煮20分钟(视薯块是否软化而定),薯块与水的比例为11.5,注意不能用铁锅煮制,可采用不锈钢或铝锅。制浆过滤将软化后的薯块用打浆机制浆,或用磨推浆,然后过滤。糖煮浓缩将过滤后的浆液倒人锅内熬煮。由于红薯含糖、酸、果胶较少,应补加糖10%,柠檬酸1%,琼脂或果胶1%…  相似文献   

13.
一株重达90公斤,被誉为“中华薯王”的“868”甘薯,经中国农业博物馆对外展出后,在中外有种界引起轰动。一时间,大江南北竞相引种栽培,千家万户薯农靠“薯”发家致富。甘薯“868’系由“徐薯18”作母本,当地变异甘薯品种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一种高淀粉甘薯(又称红薯、红苕)。主要特点是:丰产性好,萌芽性高,茎蔓短,叶为心脏形、绿色,耐肥耐旱,高抗根腐和线虫病,生长健壮,大著串高,一般亩产6000-8500公斤;单株薯块大,重可谓“世界之最”,且耐贮藏;营养价值高,块茎面甜,质如板栗,含淀粉本高达24%,出平率达…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对甘薯新品种“渝薯34”种植密度和施肥的试验结果,在一般条件下,“渝薯34”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春薯75000株/hm ̄2,夏薯82500株/hm ̄2,秋薯90000株/hm ̄2.其施肥模式是:栽插后10d施清粪水15000kg/hm ̄2和尿素75kg/hm ̄2,栽插后50d施清粪水22500kg/hm ̄2.栽插后90d施清粪水22500kg/hm ̄2和草木灰1500kg/hm ̄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引进彩色薯品种进行试验,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做大做强红薯产业,使保健彩色薯成为洋县薯类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6.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增产显著,增产率达19.4%-28.3%;薯块商品性改善明显,大中薯薯块重占比例高出11.5%;经济效益好,增加纯收入94.5元/667m^2~162.72元/667m^2,投产此1:2.15~3.69。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普遍推广,有效的控制其退化,特别是脱毒种薯在生产上的应用。不但减轻了病害,而且提高了产量,改善品质.为了提高原原种的产量和质量、节本增效,我们开展了多项生产技术研究即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原原种种薯生产的影响、试管苗和扦插苗生产原原种比较和生产马铃薯原原种蛭石铺覆厚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调节剂(土豆膨大素、矮壮素、多效唑)三种调节剂对马铃薯原原种种薯生产的影响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株徒长,并起到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的作用。但施用多效唑的效果最佳:试管苗和扦插苗生产原原种比较试验表明,扦插苗单薯重比试管苗高36.27%.而试管苗的单株结薯数、单位面积结薯数、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扦插苗提高:蛭石铺覆厚度实验表明,合理的蛭石厚度对原原种的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基础厚度为6cm为界,低于6cm时在薯苗生长过程中,匍匐茎窜箭问题严重,高于6cm时匍匐茎窜箭问题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在数量上却无明显提高.反而增大了成本,因此基础蛭石厚度应以6cm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武陵山区春马铃薯的育芽带薯移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耀美  朱诗汉  徐静  向杜鹃  李娜  李鹏飞 《科技信息》2009,(23):380-380,395
笔者在武陵山区湖北的咸丰县利川市和重庆市石柱县忠县等地调查到马铃薯生产上缺苗短垄现象较为严重,一般大田缺苗占23.1—31.5%。主要原因是受梦生薯(抱窝)和肥害所致,导致产量不高。大力推广马铃薯薯育芽带薯移栽技术能有效解决大田全苗和早追芽肥问题,达到提高单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1992年从农贸市场购回的食用甘薯中,发现一糠心薯块,经过室内分离鉴定和室外接种试验,确定为甘薯茎线虫病,薯块内线虫为DitylenchusdestructorThorne,1945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茎尖脱毒马薯的形态及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未脱毒薯比较有许多不同;如植株体粗壮,叶大而薄,导管数目增多,管径增大,胼胝质较少而且仅分布在筛孔周围,叶片栅栏组织细胞较小,而叶绿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