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是中国特有的典型亚热带山地森林动物,狭域分布于安徽东部和南部、浙江西部和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北部,且数量稀少,已有30年没有新分布报道。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研究区先后10次拍摄到黑麂红外线照片,1次野外目击到实体。初步调查认为黑麂在该研究区主要栖息于海拔1 000~2 160 m范围的山顶灌丛草甸、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鉴于黑麂的濒危状况,迫切需要加强武夷山区的黑麂跟踪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黑麂粪便DNA的简易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野外自然条件下的黑麂粪便样品,用无水乙醇保存于-70℃冰箱,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裂解液温浴粪便、酚/氯仿抽提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纯化试剂盒纯化等步骤提取黑麂粪便DNA,并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和2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检测;同时提取黑麂肌肉和皮毛样品的DNA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从粪便中提取到高质量的黑麂DNA,并可进行有效扩增,为黑麂及其他濒危鹿科动物的非损伤取样提供了一种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麂属(Muntiacus)中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麂(M.crinifrons)(2n 8♀,9♂)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450bp左右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分子类聚图,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行关系,结果表明黑麂起源最早,赤麂次之,小麂最晚。  相似文献   

4.
毛冠鹿与3种麂属动物的GAPDH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麂亚科(Muntiacinae)动物包括麂属(Muntiacus)和毛冠鹿属(Elaphodus),分布于东南亚、中国及印度,动物形态相似,但具有令人瞩目的细胞遗传学特性.本文以赤麂(Muntiacus muntjak)、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4种麂亚科动物为材料,以3-磷酸甘油醛脱氧酶(GAPDH,管家基因)为靶基因,对毛冠鹿在麂亚科中分类地位进行分子鉴定.提取这4种动物的基因组DNA,根据人的GAPD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约为300bp的扩增产物.将纯化后的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pMD18+TVector中,转化DH-5a菌,挑选阳性克隆。用M13-47/RV—M通用引物进行测序.测序的结果经clustal软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麂属动物种问GAPDH基因间的DNA差异在2.52%~4.37%之间,毛冠鹿与麂属3种动物的差异在1.79%-2.87%之间.这些变异以碱基的转换为主.本文结果支持毛冠鹿为独立属1种的分类观念.  相似文献   

5.
1980年1月上旬,我们在武夷山保护区内的坳头地区采得一只雄性黑麂MuntiacusCrinifrons Sclater。它的外形既象毛冠鹿,又象小麂。象毛冠鹿的地方在于头顶额部生有一丛成束的刚毛,身体毛色也与毛冠鹿很相近,然而更深黑些;但它却象小麂一样生有短而简单的角。这一标本体型中等大小,体重约17.5公斤,体长约118厘米,后足长约23厘米,尾长约24厘米,耳长约9.5厘米,肩高约48厘米,角长7.7厘米,角从额部向后直伸而出,不分叉,  相似文献   

6.
黑麂和毛冠鹿的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oliphus)均为我国特产种类,分别属于国家二类和三类保护动物。黑麂因分布范围较狭小,数量稀少,又因深居高山密林中,故对它的习性了解甚少,至今还没有饲养成活的。毛冠鹿虽有少数个体被饲养于个别动物园内,但均未有繁殖的记录。显然,不明它们的食性,是饲养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20日早晨,浙江省仙居县田市镇吴桥上村村民吴和弟正想出门,一头野兽跑进他的家里。吴和弟马上关门细看,像是一头黑麂。黑麂光顾农家的消息很快在村内外传开。有人提出卖掉它,赚几百元不成问题;有人建议吴和弟杀了黑麂尝尝新鲜;也有人说如果是黑麂,国家规定要保护,任何人不能乱动。吴和弟夫妻一边看管,一边请人与县里有关部门联系。仙居县林业局副局长张海生接到电话  相似文献   

8.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的种群密度、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4月至2003年2月,在浙江省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利用样带法,以粪便和足迹链等活动痕迹作为间接指标,对保护区内不同区域黑麂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黑麂的平均密度为(7.32±0.69) 只/km2,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中黑麂的种群密度分别为(8.41±1.08)、(6.25±1.79)、(3.21±1.31) 只/km2.从整个保护区来看,黑麂的种群密度四季之间并无明显差异(F3,56=0.60,P>0.05),春夏秋冬季的种群密度分别为(7.54±1.42)、(7.54±1.50)、(6.09±1.32)、(8.12±1.22) 只/km2.保护区良好的生境条件和周边地区黑麂的内迁,是保护区内黑麂的种群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食物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引起黑麂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今年暑假,浙江省教委教研室和省动物学会,联合举办了赴南麂科学考察的活动。7月13日,80多名会员和教师,在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动物学会理事长裘明华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温州港码头,登上了直达快艇,沿着浩浩荡荡的瓯江,驰向浩瀚无垠的东海。阵阵海风,激起了一个又一个海浪,快艇乘风破浪地在大海中搏击了一个半小时,突然有人叫起来“快看,到南麂了……。”我们涌向窗口望去,果然,南麂岛就像一头矫健的麂,出现在东南面辽阔的海面上,它的四周,散布着一长串明珠般的小岛和明礁、暗岩,仿佛璀璨的翡翠项链,金光闪闪,银光熠熠。啊!我们终于来到被世人誉之为碧海仙山的南麂列岛了。  相似文献   

10.
赣南山区东邻福建,南接广东,西连湖南.境内群山连绵,森林资源丰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气候属亚热带型,温暖湿润,十分适宜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这里,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各种亚热带珍奇动物,如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云豹、马鹿、苏门羚、黑麂、穿山甲、猴面鹰、蟒蛇、猕猴、白鹇等.为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麂属动物小麂线粒体DNA文库,鸟枪法测序,我们获得了小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初步信息,这也是国内有关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与其他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库列的比较研究发现:全长为16354bp的小麂线粒体基因组同样编码13种蛋白、2种rRNA和22种tRNA,除了用于调控线粒体DNA复制和转录的D-Loop区以外,小麂线粒体基因组各基因长度,位置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其编码蛋白质区域的rRNA基因与基因他哺乳动物具有很高的同源性,D-Loop区长度和序列的差异是导致各种哺乳动物线粒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实验小型猪培育和病原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实验用小型猪 (CEMP)的培育、开发与应用”是农业部“七五”和“八五”期间的重点攻关项目。自从CEMP培育成功以来 ,经过不断的选育净化 ,CEMP已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 ,并在医学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北京南海子麋鹿博物馆简称“北京麋鹿苑”,坐落于北京市南郊,主要开展对俗称“四不像”的濒危动物麋鹿的迁地保护工作,同时还肩负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公众科普教育等多项职能。麋鹿苑是一座“动物园”似的生态博物馆,除了拥有一百多头麋鹿人工种群外,还饲养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狍子、黄麂等其他鹿科动物数十头。  相似文献   

14.
话说江豚     
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长江岸边,或乘上长江轮船,就有可能在江面上见到一种体型如猪似鱼的哺乳动物,这就是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江豚(N eophocaena phocaenoides),它隶属于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我国古籍中称其为“水猪”,民间俗称其为“江猪”、“江猪仔”、“海猪仔”、“海和尚”等。英国学者卡沃尔廷(Carw ardine M)所著的《鲸与海豚》一书中称它为新鼠海豚,又称露脊鼠海豚,黑露脊鲸。江豚的身体呈长椭圆型,身长一般为1.3~1.5米,大者近2米,是体型较小的鲸豚类。江豚的头部近圆形,额部前凸,吻短阔,无吻突;背上没有背鳍,因此江豚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鹿科动物资源丰富,计有17种,占全国鹿类的85%。本区每年的猎取量,麝和毛冠鹿分别为10万头左右,赤麂14~15万头,黄麂约65万头,獐约万头。野生梅花鹿已隔离成皖浙、川甘、桂西南及台湾四个分布区。海南坡鹿及豚鹿都处于濒危境地。 70年代末麂类产量较50年代末增长23%,但低于60年代末的水平。本文试析50年代以来麂类数量波动的原因。本区是麝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大的原则,建议在人工养麝的同时,开展引种驯化、岛屿养麝和通过对野生麝资源管理来达到增产目的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象是海洋里的庞然大物。它的形态、构造介乎海豹与海狮之间。突出口外、特别显眼的犬牙,一般有40厘米~70厘米长,最长的达91.5厘米。雌性海象的牙较细、较短些。而产于太平洋的海象,牙大于大西洋中海象的牙。海象属鳍脚目、海象科,海象只有一种,它的学名是 Odobenus rosmaras。(这里要说明的是,有些书籍,例如《辞海》,将它称为“海马”;而把海豹科动物“象海豹”,学名 mirounga sp,称为“海象”。——编者)它们身躯虽然不及陆地上大象那么大,可在鳍脚目动物中要算是最大的了。海象的雄兽有1000公斤~1500公斤重,3.30米~3.80米长;雌海象也有500公斤~900公斤重,2.90米~3.30米长。海象的皮肤上有许多皱纹,皮下脂肪竟有12厘米~15厘米厚。小海象的皮肤上长着深棕色的绒毛,皮下脂肪还不发达,绒毛起着御寒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毛变得粗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科技》2007,(7):83-83
日前,长期从事底栖生物生态和珊瑚、水螅刺胞动物分类生态研究工作的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唐质灿和浙江省苍南县水产研究所前所长、浙江省平阳县南麂岛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建章,经过近20年不间断地调查,在浙江省南麂列岛发现了造礁石珊瑚的存在。南麂列岛造礁石珊瑚的发现,在海洋动物地理学上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将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的分布北限记录,  相似文献   

18.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我国特有山地森林物种,近年因生境破碎化、人为活动干扰等因素导致野外种群数量下降。为系统研究黑麂的现状,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WOS和CNKI数据库中1960—2022年有关黑麂的文献,以期为其他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和特有物种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有关黑麂的文献数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主要围绕浙、皖、赣、闽四省,结合内业微观分析、外业宏观调查等技术,形成以种群密度、活动节律、物种进化、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为主的五大研究领域,以生理现象、麂属种群进化、栖息地及习性调查的多样化研究主题,以国内学者为中心的科研团队及稳固核心作者群,但仍存在主要科研机构间有交流壁垒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鹿科动物资源丰富,计有17种,占全国鹿类的85%.本区每年的猎取量,麝和毛冠鹿分别为10万头左右,赤麂14~15万头,黄麂约65万头,獐约万头.野生梅花鹿已隔离成皖浙、川甘、桂西南及台湾四个分布区.海南坡鹿及豚鹿都处于濒危境地. 70年代末麂类产量较50年代末增长23%,但低于60年代末的水平.本文试析50年代以来麂类数量波动的原因. 本区是麝的重要生产基地,根据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大的原则,建议在人工养麝的同时,开展引种驯化、岛屿养麝和通过对野生麝资源管理来达到增产目的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读者们,你们好!我是一只松鼠,科学家叫我们“巨松鼠”(Ratufa gigantea),老百姓则送给我们树狗、黑果狸、大黑鼠等诸多绰号。动物分类学家们将我们归入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巨松鼠属。我们松鼠可是个大家族,仅中国就有27种之多。我们是树栖松鼠类中的“大哥”:体长40厘米有余,尾长50厘米。论体型、论个头儿我们巨松鼠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有的学者认为我们是马来巨松鼠(R.bicolor)的一个亚种,但我们比它更美丽,我们的耳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