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5)
目的 对创刊于五四运动前夕的<学艺>杂志媒介形态及其科学传播作全面研究.方法 原始文献考证分析.结果 <学艺>最早传播了相对论、庞加勒(Henri Poincaré,1854-1912)科学方法,系统传入元素周期律,并在划一科学名词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结论 <学艺>站在了期刊科学传播的新高度,营造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融的新氛围,是五四前夕竖起科学与民主大旗的主力之一,虽创刊于日本,但已开拓了经由日本传播西学和直接从欧美传播西学的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整理《格致新报》传播理化知识的脉络,为研究19世纪末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新的文献线索。方法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涉及物理学、化学知识的篇目共161篇,占全部期刊总篇目946篇的17%,包括热学、光学、声学、电磁学、力学、化学元素、惰性气体等内容,其中电磁学涉及X射线的最新发现。结论《格致新报》虽非纯粹科教期刊,而是一份以理为主的文理综合性期刊,但它仍然践行了视"格致"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柢"和求"新"的办刊初衷。同时,作为仅有的几种直接以"格致"命名的期刊,也在酝酿辛亥革命前民主与科学的气氛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目的廓清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日报》的媒介组织形态及其自然科学传播的基本线索。方法原始文献分析与考证。结果《解放日报》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传播,报纸虽历经整改,“科学园地”与“卫生”两大重点科学专刊却都保留下来。毛泽东等同志撰文确立了自然科学传播的方向,提出其主要为生产和战争服务的原则。结论《解放日报》的科学传播,具有开创性意义,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破除了迷信,提高了民众的科学水平,而且在经济建设中通过推广生产知识、指导生产,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理《益闻录》中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为勾勒晚清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轨迹提供文献支持。方法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详细统计出了《益闻录》中传播的自然科学知识的篇目总数共为878篇,其中地理所占比例最高为57%,其次为物理14%、工程技术13%、天文10%;地理学知识中,人文地理为390篇,约占到总地理篇目的79%,以世界各地考略为主,并对应附有地图;物理学内容涉及声学、热力学、光学、形性学、电磁学5个方面,其中声学、力学、光学多为对17世纪之前西方物理学知识的译介报道,热力学和电磁学内容涉及蒸汽机及德律风等最新科学发明。结论作为中国天主教第一报人李杕主笔的天主教第一份机关刊物《益闻录》,在19世纪70年代传教士所办期刊中极具代表性,曾在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也报道了最早的中国行政区划地图和机器耕作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厘清民初时期《科学》与生物进化论传播的关系,为研究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史提供新线索,并开拓期刊科学传播的新视角。方法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创刊于1915年的《科学》1~15卷,涉及生物进化论者共有38篇文章。其中涉及进化思想源流和影响者10篇、涉及物种形成者11篇,另外还涉及遗传、突变、适应性进化、人类进化与社会问题、科学家传记以及相关的最新进展等方面的文章。结论在美国编辑而在上海出版的《科学》是直接从世界科学发源地向中国传播生物学,特别是生物进化论,以及促生中国生命科学学科萌芽和系统化的主媒介,它完全不同于晚清民初以来其他期刊或图书有关生物进化论的零散传播、局限于知识传播甚至异化传播的势态。 相似文献
6.
《西北大学学报》与其前身刊物,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关注科学史研究,报道了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自1945年以来3次访问西北大学,中国科学史学科开拓者李俨对中算史的研究等,复自1980年起固定开设科学史专栏,发表了张伯声、杨钟健、秦元勋、李政道、丁肇中、王选、丘成桐、吴文俊、何炳郁、华觉明、李迪、李继闵、曲安京等著名科学家的700余篇科学史论文。重点对数理天文学史、医学史、地学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期刊史等作了分析,认为学报对于西北大学科学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整理晚清体育科学在中国体育学校中的整体传播,分析期刊传播体育科学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 近代中国体育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军队编练和新式学堂的体育教育;戊戌维新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力倡学校体育;体育文章和赛事报道首见于清光绪六年(1880)的<万国公报>,继见于<知新报>、<杭州白话报>、<广益丛报>、<教育杂志>等刊.<体育界>是最早的中文体育专业期刊.结论 西方体育引入中国学校教育和中文体育专业期刊的创办,是近代中国体育学科生成的社会化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之《格致汇编》在晚清西方科学传播中的特殊意义。方法历史考证、辨析。结果其中大部分文章由傅兰雅编译,涉及各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包括科学仪器、科技发明、科技研究信息的报道,以傅兰雅的《格致略论》、《化学卫生论》、《混沌说》、徐寿的《考证律吕说》等内容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科学传播价值。结论认为傅兰雅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传教士,他特别发表声明退出教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位纯粹的科学传播者。《格致汇编》的传播内容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科学家虽介入编辑传播,但仍以西学为传播内容的主体;其受众局限于沿海、沿江的知识分子阶层,未形成广泛的受众群体;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份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合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开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途径和新媒介。 相似文献
9.
2005年11月17日上午9点,由《科学》杂志编委会和《科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90周年纪念会”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协主席、《科学》杂志编委会主编周光召院士,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孙正心,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崔建平,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理事长杨雄里院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社长陈和,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还有来自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中国近代科技史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原浙江大学校长王启东等当年中国科学社社员的后裔以及上海各出版界人士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对<六合丛谈>中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经典力学和化学传播的来源与内容作分析讨论,为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方法 原始期刊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 最早传入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和许茨(George Scheutz,1785-1873)计算技术等数学知识;传入的物理学内容主要涉及杠杆、轮轴、滑车、劈、斜面、螺旋、万有引力等;传入的化学涉及化学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贵金属提取、化学元素、化合、化学热、化学力等.结论 <六合丛谈>传入的力学知识不同于明天启六年(1626)王征(1571-1644)传入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时代的机械力学,而是牛顿之后的经典力学.化学传播则首次为中文化学一词准确定义,并归入自然科学序列,比之前王韬(1828-1897)仅在日记(1855)中提及化学一词和之前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的<博物新编>(1855)仅提及相关知识是一大进步,从而一扫炼学、质学、舍密学等含混命名,在汉字文化圈发生深远影响,并使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Scientific big data and Digital Earth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ig data has been a focus of research in sci- ence,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Many countries have already incorporated big data research into their national strategi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upon the origin,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from both a spatial and temporal perspective. It proposes that scien- tific big data will become a new solu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paradigm changes from being model-driven to data-driven.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big data"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solving "big data problem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data systems for Digital Earth are discussed with a clear conclusion that scientific big data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Digital Earth. As an example, spatial cognition of the formation mecha- nism of China's Heihe-Tengchong Line--a geo-demo- graphic demarcation line dividing China into two parts--is discus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for Digital Earth.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等组织的两次中外合作科学考察,因为经验不足,以及对外方的意图缺乏细致了解,因此无论准备工作还是成员的选择都存在各种问题,加上外方并无合作诚意,所以合作不成功。回顾这些学术史上的事件,对于了解近代我国学术界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伍先成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74-78
理论上,把隐喻和影视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文章先回顾历史,分析隐喻和影像强强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论述几乎所有的影像手段,都可以被用来进行隐喻;再论述几乎所有的属人内容,都可以被隐喻到影像中去。最后,文章指出:影像,既是一个隐喻的世界,又是对于世界的隐喻,从而为人类更好地创制影像、理解世界,提供了便利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周保彬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7,10(2):8-11
艺术中的和谐观念源于古代人的世界观,即认为世界存在着具有必然性的和谐秩序,这种秩序先是被归于数学、音乐、哲学,又逐步为更为广泛的艺术体裁所表达,从而创造出反映人类理想的艺术和谐,亦即世界之和谐的审美意象化。在现实世界中,种种与人类整体的文明进步相矛盾的不和谐音符的存在表明创造和谐世界的紧迫性,而在创造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高度整体性和前瞻性的艺术思维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