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维强 《科技信息》2007,(9):123-124
作为条件表现的“ば”、“たら”、“と”与“なら”有各种用法,其内容比较复杂。而在此文中,较系统性地叙述了“ば”、“たら”、“と”与“なら”的使用场景、成立条件,还进一步比较了其异同点。这样的话,能够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性上来正确理解并掌握“ば”、“たら”、“と”与“なら”的意思和用法.  相似文献   

2.
孝感话语气词“了”和“的”的连用在语序上与普通话正好相反:“了”在前,“的”在后。在语法意义上,“了”、“的”连用时,“的”表示对曾经发生过的动作或性状的一种肯定,“了”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完成,“了的”表示对曾经发生的但已经完成的动作或性状的肯定。“了”、“的”连用的句子相当于普通话里用情态动词“过”加语气词“了”的句子。从对孝感话语气词“了”、“的”连用的分析中还可以发现,汉语的语气词只分两个层次而非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的”和“了”,第二层是“呢”、“吧”、“吗”、“啊”:第一层的“的”、“了”无论是在用法还是在表达的语气上都和第二层的“呢”、“吧”、“吗”、“啊”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选择了重庆地区的5所独立学院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的基本构成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情况。重庆地区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的基本构成为:“学生管理机制”、“教师素质”、“后勤服务”、“教学基础设施”、“课外活动”、“校园风气”、“个人发展”、“职工服务意识”、“个人关怀”、“学校环境”、“医疗服务”。最满意的是“教学基础设施”,最不满意的是“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流派译论家将equivalent误读和误译成“对等”、“等值”、“等效”、“对等语”,把奈达翻译理论误读成“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认为“对等论”、“等值论”、“等效论”中的“对等”或“等”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然而“对等翻译”中的“对等”是汉语,其词义不是“基本相同”,也不是“基本对等”,而是“等同”、“相等”、“对等”。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翻译不可能对等,由此也证明了“对等论”中的“对等”不是基本相同或基本对等,证实了中国主流派翻译理论家误读和误译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人口统计特征与“学生评教”误差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评教”的测量误差会显著影响到教师课堂工作质量的评定。本文主要从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生源地”和“学生干部”这六个人口统计变量出发研究了“学生评教”误差问题。研究发现,“学生年级”和“学生干部”这两个变量显著影响了“学生评教”误差。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了我国法律条文在用“条”、“款”、“项”、“目”分层时,体例不统一。笔者对我国法律的条文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后,提出了用“条”、“款”、“项”、“目”、“点”分层,可做到体例一致,结构合理,层次分明。  相似文献   

7.
“秦皇”、“汉武”已经作为“原型”进入了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文心雕龙》通过对“焚书”导致“法家少文”的秦始皇进行了批评,同时又写了秦始皇和文学的互动。刘勰对汉武帝主要涉及对其文学实践的认识和评价;武帝“崇儒”、“爱文”对文学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的礼遇。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表达了其“风动于上,波震于下”的“帝王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内”、“外”文化是日本显著的文化特征。“不明确表达”、“简略表达”、“非合理性表达”以及“为对方着想”、“敬语表达”等构成了日语显著的语言特性。本文从日语语言特性的角度分析日本“内”、“外”文化特征,并对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孔子继承了周代以来关于德和德治 思想的文化传统,从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出发,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构建了以“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贤”、“正政”、“善政”为 主要内容的“德政”思想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具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六书”中的次第问题。认为“象形”应置于“指事”之前,“假借”应置于“形声”之前,“会意”也应置于“形声”之前。所以,除了“转注”的“五书”的次第应为: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  相似文献   

11.
总的来看,《易经》强调“阳”主“阴”从,但并不因此否定“阴”的一方在事物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阴”所具有的“柔”的品格为《易经》所称道。老子继承、发挥了《易经》的重柔思想,提出了其“持柔”、“守雌”、“守静”思想,并由此提出了“无为”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2.
韵字的考察是诗文用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宋代江浙诗韵中11个韵字的音或义,11个韵字具体如下:“做”、“蠡”、“他”、“打”、“汗”、“居”、“履”、“霓”、“归”、“离”、“贲”。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诗经》中“壶”、“瓠”、“匏”、“瓞”、“庐”的考析,确定了“匏”为今天的“葫芦”。并了解到“葫芦”这一植物在周时期的发展:周时“葫芦”已成为人们的蔬菜,有了两个变种,其主要生长地在今天的陕西、河南一带;同时可知周时期人们已经对葫芦进行了分类,但此时葫芦分属瓜类。并且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葫芦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朱熹理学中“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以及“义”、“利”诸伦理范畴的简略论述,分析了朱熹理学“义利之辨”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德”、“识”、“才”、“情”四种类型。在她们身上体现了“自然”和“真”的人生态度,体现了魏晋时代人们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年人维权等方面对上海老龄事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特别阐述了老龄事业在“养”和“医”方面的发展情况,并概括了老龄事业不同发展领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为了深入认识言语规律,有必要区分“语言义”、“心意”、“言语意”等概念,并尽可能区分“词”与“辞”,“义”与“意”两组术语;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地探究了附着于辞(包括言辞和文辞)上的各种不同意义,并依照不同的标准对这些意义进行了初步分类,得出“理性意”、“情感意”、“形象意”、“交际意”、“美感意”,“整体意”、“局部意”,以及“表面意”、“非表面意”等多种辞意类别。  相似文献   

18.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19.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20.
“郑声”与“郑诗”,都是郑国民歌的称谓。“声”指声调、节奏、旋律;“诗”指话语、言词、意旨。诗歌舞三位一体是指艺术样式的统一,而不是艺术内容的统一。故郑声“淫”不等于郑诗“淫”。孔子在直言“恶郑声”、“放郑声”之余,不但没有“放郑诗”,反而保留了“郑诗”在十五国风中所占的最大篇幅。这既表现了孔子审慎的批评态度,也表现了孔子宽容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