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著作等身,足迹遍及世界5大洲……当读者还在为村上春树7次提名却最终无缘诺贝尔文学奖而深感惋惜时,不曾想到还有比他更持久的诺奖"陪跑王"——曾被提名21次的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他在离世30年后依然保持着这个尴尬的记录。虽无缘这项殊荣,但格林却收获了一众诺奖作家粉丝:马尔克斯坦言,如果他没读过格林的书,  相似文献   

2.
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的时代特点,以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从存在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流派分支的视角出发,指出海明威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倾向。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对"虚无"主题的描绘,表现他对社会环境与个人存在的关注;他灵活运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增加读者与小说人物内心思绪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虚无"的主题;同时,他通过频繁出现的象征意象烘托着整个时代的社会主题。可见,现代主义艺术对于深入理解海明威的作品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轻松60秒     
《少儿科技》2013,(8):46-46
发到我就没了小明学习很努力,每天都看书到很晚,只是效率不高,经常看着看着心思就飞到电视剧、漫画书上去了。爸爸见小明每天都学到很晚,很是欣慰,对他充满期望。期末考试结束后,爸爸问小明有没有拿到奖状。小明想了一会,说:"别提了,本来是有我的,但是奖状数量不够,发到我就没了。"  相似文献   

4.
李晓梅 《科技信息》2013,(18):168-168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面对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为满足读者需求,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中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即资源好、环境好、服务好和读者满意,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刘飞 《科技信息》2012,(18):168-168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面对读者,是图书馆工作重心。为满足读者需求,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中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即资源好、环境好、服务好和读者满意,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专利法之后,科研单位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许多青蒿素后续研究成果申请得到了专利……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后的争议并非首次,此前她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时也在其业内引起过巨大的争议,焦点集中于"发现先后之争"及"谁的贡献最大",与此情此景无异,只是诺奖的知名度把这个争议推进了公众的视野。事实上,青蒿素发现前后,我国正处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专利制度的空白期,有资  相似文献   

7.
伊瑟尔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以及对意义的重新建构。他的批评理论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客观化模式的制约,有着一定的人文阐释因素,又在弘扬读者作用的同时兼顾语境的作用。他所倡导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理念体现了"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其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瑛 《世界知识》2014,(18):82-82
<正>我们铁路地区图书馆有个偌大的阅览厅,每到年终岁尾都要评选当年的好读者。从1989年建新馆起,笔者连年都被评为"好读者"。该馆评选的条件是"三性":一是持久性(每年入馆阅览在330次以上);二是认真性(每次阅读有摘抄和心得笔记);三是实效性(通过阅读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受益)。用这"三性"进行客观衡量和自我评估,我家三代人成为世知的"好读者"还是名副其实、不含水分的。第一次看到世知,还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我还是个小学生。那  相似文献   

9.
微博     
<正>1@锐科技屠呦呦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书写了若干个"中国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试验。屠呦呦认为,这个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和骄傲,但研发一个真正可用的药物,挽救无数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荣誉只是一个荣誉。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认为,诺奖的大门已经为中国打开,未来会有更多人不断地获得这个奖项。他希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20,(3):19-26
莫言《丰乳肥臀》英译本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于2004年由纽约拱廊出版社发行。发行伊始即引起重视和各界论者的广泛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华盛顿邮报》专职书评人乔纳森·亚德利的书评以及一位印度女性读者在亚马逊旗下的在线读书俱乐部Goodreads网站上发表的书评,俄罗斯汉学家叶果夫翻译《丰乳肥臀》俄译本则是莫言获得诺奖后的2013年方才由圣彼得堡安芙拉出版社发行。俄罗斯文艺报刊《新世界》(《Hoвыймир》)主创者之一СергейКостырко撰写的《生活生理学》以及亚马逊网站上的一篇普通读者《一部宏伟的史诗》书评,因其精辟入里,被叶果夫转引在了"东半球"论坛上。本文便是对上述四篇书评的选译。  相似文献   

11.
10月份,随着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国人的“诺奖情结”再次燃烧起,有人说是因为我们“不会”申请“诺奖”而导致与其无缘,也有人说“诺奖”评选本身就带有偏见,因此有与没有无所谓,还有人愤日学术腐败导致“诺奖”在中国难产……为此,记专访了科学史及诺贝尔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杨建邺教授。杨是“诺贝尔奖史话丛书”和和《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辞典》的主编。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心底似乎一直有三大难题纠结着。一是"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1930年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诺奖之痛",渴望中国的科技、文化与世界形成良性对接的国人一直被诺奖情结困扰。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中国大陆无缘?虽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零的突破,但这种困扰依然没能减轻。三是"钱学森之问",2005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设立已逾百年的诺贝尔奖,国人不仅极为关注,而且一直期待能早日花落中华大地。尽管对于诺奖有各种各样的介绍,也不乏获奖者的传记问世,但对其中"规律"的探寻,一直困扰着我们。最近,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来自澳大利亚的彼得·杜赫提出版了自己的新书《通往诺贝尔奖之路》。承蒙该书中文版审校者高福院士馈赠,先睹为快。杜赫提在书中真实再现了他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不凡经历,讲述了自己所受到的不墨守成规的教育,原本置身局外的感触,以及对不同观念的探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学象牙塔的顶端,绝大多数作家倾其一生所能获得诺奖垂青的寥寥无几,而诺奖亦往往有遗珠之憾,卡夫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他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启示录”,他与中国文化存在至深的渊源关系,已经成为被经典化的卡夫卡。  相似文献   

15.
五罗小庆真的好想有一个妹妹,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有一次,爸爸和妈妈正在说话,他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你给我再生一个小妹妹吧。"妈妈惊奇地问他:"要妹妹干什么呀?""陪我玩儿。"罗小庆天真地说。爸爸和妈妈笑了,妈妈叹了口气,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轻松了不少,可是可怜了孩子,他们连个玩的伴儿都没有。"妈妈说:"好,妈妈明天就给你生一个妹妹。"第二天,妈妈特意给他买了一个好大的布娃娃。布娃娃是个  相似文献   

16.
李钊 《创新科技》2012,(11):42-43
<正>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由于在量子光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科学家大卫·瓦恩兰共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塞尔日·阿罗什出生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他的妻子则是一名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他的祖父曾在摩洛哥"法语联盟"从事法语教学工作。在他12岁那年,阿罗什举家迁居法国。其实早在获得诺奖之前,阿罗什已经是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量子光学领域的杰出人物。2009年,阿罗什获得法国国家科  相似文献   

17.
老黄说:"我们的发展没有阻碍。"他对自己企业的发展充满了自信。他说,企业要有危机感才能有好的发展。他说,企业只有创新才能有生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科技》2008,7(2):20-20
1953年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两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自那时起,中国人就希望在本土做的工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至今,国人对诺奖的期待已经有50多年。但是,由于中国真正的原始创新不够,不具有获诺奖的可能。11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演讲中作此表述。  相似文献   

19.
编读互动     
答读者问1.云南读者:编读互动栏目我很喜欢,每期新刊到手,我首先会翻到这个栏目认真地读。编辑:从今年开始,我们推出"编读互动"栏目,以期进一步加强本刊编辑部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一方面,我们将把编辑部一段时间内有关的选题策划、编辑计划、栏目安排等向读者朋友介绍,敬请大家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也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建议,通过编读双方的共同努力,把本刊办得更好。2.四川读者:贵刊从第7期起启用新刊名,作为忠实读者我对些表示祝贺!这个新刊名改的好,原刊名太长也太高端,好象离我们大众较远,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与我们广大读者更贴近了。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11月18日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约翰·奥基夫的八十寿辰。奥基夫于2014年获得诺奖,今年正好5周年。我们借此机会来回顾他的学术登顶之路。并没有赢在起跑线上的诺奖得主2014年,拥有英、美双重国籍的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由于发现了"构成脑中定位系统的细胞"而与挪威神经科学家莫泽夫妇(EdvardMoser和May-Britt Moser)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奥基夫于1939年11月出生在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