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赖海燕 《科技信息》2010,(21):200-200
德里这是用翻译来思考哲学问题的,作为一代解构宗师,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源头”就是他的“异延”说,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忠实”伦理,拓宽了文学翻译批评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英汉词汇互借的主要内容、基本方式,描写英汉词汇互借的不对称性特征。英汉词汇互借具有哲学、符号学、社会语言学、生态学等学科动因,对立统一、非自足性、认知投射等是该动因的具体体现:英汉词汇互借的不对称性缘于族群生存空间、实物可能、劳动场景、思维模式、认知范畴等的互补性差异。当下多学科交叉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下从英汉词汇互借角度讨论异语互补问题,是外语教学实践的深切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3.
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转换,而是需要经由中介对象的间接转换。翻译首先要把原语言转换为非语言符号,即语指对象,然后把语指对象转化为翻译语言。因而,翻译思维首先要辨异,以避免两种语言完全直接"对等"转化,导致望文生义、貌合神离;接着要"求同",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但"求同"只有通过"变异"才能实现,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变异"译语的字词句语法修辞形式,才能实现语效同值。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角度透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译进行尝试性分析,并从认知语境、语境效果、作者意图及读者期待等方面对文化误译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避免出现文化误译的策略和方法,如: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使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相匹配;使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使原文作者的期待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李小芳 《科技信息》2011,(12):176-176,178
同一词形具有不同语法意义的"同形异‘义’"现象在法语中普遍存在,这给法语初学者在区别其词义过程中造成了很大困扰。本文通过对法语中代词、冠词、介词、形容词、动词的同行异"义"现象的归纳总结,揭示在法语学习中,分析同形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意义,对于确定其词义具有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公文的角度,根据语用语境中的目的语境、交际双方关系语境、认知语境等因素,探讨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获得交际成功的原因.这种探索校正了从文学的角度总结"两表"成功之不足,同时回归到语言应用的本位.  相似文献   

8.
赵静  路东平 《湖州师专学报》2011,(4):97-100,116
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越来越注意到了翻译主题的多元性,也更加强调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文本的意义只有在主体间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上才会彰显出来。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主体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的翻译语境,并在翻译语境的结构特点的影响下,通过四个主要层面的填充和弥补,完成对"空白"和"未定点"的填充,从而成功完成对文学文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均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语境分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语境在理解原文时对选择词义、确定语意、对等文体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正确处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其根本的条件就是对两种语言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与文学译作生存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而无所不在的文化语境使得差异性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的差异性问题已成为翻译界一个新的关注点。文章以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与其英译本Tubulence中的英译为例,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对汉英文学翻译之异化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对比分析,认为异化策略有助于不同语言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王红霞 《科技信息》2012,(10):183-184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must be counted when we talk about literary translation.Cultural differen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of literary translation.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it is imperative to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Four kind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are mentioned in this thesis.There are al-so some theories that can be followed to eliminate these differences.The ultimate purpose is always to create the perfect translation that can fit the originaltext both on meaning and on style.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举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10,99
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往往只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却往往被忽略。但是忽略语言形式意义往往会导致小说翻译中"假象等值"现象。文章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前景化"语言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从而说明在翻译中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并从中探究了如何提高译者的文体能力,避免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特殊性使它有别于词典中的词目译义和文学翻译。将象似性理论引入英汉词典例证翻译的研究,是运用句法结构象似性高以及例证翻译多在句子层面上进行的特点,探讨英汉词典例证翻译形式与意义的对等和转换。从距离、顺序和数量等象似性原则入手,研究英汉词典例证翻译的特殊性,探索双语词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文学作品通过采用特殊的、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特定的意义,从而实现其审美艺术价值。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其本质是要再现原作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以《苔丝》的三个中译本为例,从主位推进模式这一语言形式入手,考察译文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与原文"审美忠实",达到"形神兼似"。  相似文献   

15.
叶海霞 《科技信息》2008,(9):163-163
本论文主要引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视界融合”的理论,展示文学翻译中译文的形成是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在“效果历史”中实现的融合。揭示了文学文本意义的自律性和开放性,文学文本阐释的动态性和循环性,给文学翻译及其评判标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译文和原文一样,是意义存在的方式,是一个提供交流和对话的不可能被穷尽的意义世界,译文是在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中重新再现了原文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对文学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造成的译文与原作的"变异"现象做初步考察,用顺应理论进行阐释,试图说明在文学翻译中,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是顺应语言与文化语境的自然结果。顺应理论对文学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商务信函是国际贸易活动中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帮助贸易双方相互了解,传递信息,以及最终达成交易。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主张在翻译时不苛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要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不仅做到文字意义对等,还要实现文体对等,准确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在商务信函翻译中只有深刻了解商务英语的含义及特点,才能力求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8.
风格体现在每位作家的笔端、每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探讨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既忠实于原作者、原著的特色,同时又体现译者的风格,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反映在译文中传达给读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两个英语全译本风格各异,但异译同工。身份不同的翻译家,秉承不同的翻译主旨和翻译目的,都尽可能全面、充分、完美地再现原著的风采和文学魅力。在对原著进行文化阐释的过程中,两个翻译文本通过"深度翻译"的不同方式和具体的释译、化译、变译技巧,同样实现了文化翻译学理论上的译文"可接受性"和"充分性"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