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对"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任务西昌发射场气候背景、气象保障的难点、保障风险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发射日气象保障历程,研究发现发射日出现的冷空气影响场区的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发射窗口"之后,为任务成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航天气象保障具有高风险性,需要加大对气象信息的研究力度,完善应对预案,提高气象风险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北斗二号"导航卫星(GEO-2)发射日的短时气象保障进行了阐述,并对当日复杂的雷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象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应用、高风险天气的有力应急机制是搞好复杂天气短时气象保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对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GEO-7)雨季发射的全区合练和发射日气象保障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场区出现复杂天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果表明,气象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应用、及时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是搞好场区雨季气象保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对历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气象保障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发射前8 h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制约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气象因素主要是雷暴、降水和高空大风。气象保障历程表明西昌发射场气象预报技术和大气探测技术有了长足进步,气象保障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发射日对任务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射前8小时雷雨天气的保障,对该雷雨天气过程的降水、雷暴预报和物理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发射窗口天气预报准确、及时、可靠,为发射任务成功实施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是一次成功的航天气象保障个例,可为后续高密度航天试验任务气象保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建设》2013,(5):F0003-F0003
利用天气雷达发射无线电波的回波和气象卫星拍摄到的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对天气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报。无线电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使我国成为气象预报准确率较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利用西昌发射场气象网络系统作为平台,采用通用网络技术和专用气象技术,改善气象软、硬件环境,充分收集各类历史和实时气象信息,设计了基础训练、历史信息、场区实时信息、数值产品等不同模块,以天气预报专业的保障演练为切入点,以天气预报、常规气象情报、雷电监测预警等专业的网上训练为主要内容,建立气象网络化训练系统,开展了气象系统的网络化训练工作,在卫星发射气象训练和保障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1996年4月1日清晨,在美国东海岸的一个火箭发射基地上、一枚“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把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成功地送上了轨道,从而揭开了观测全球大气的序幕,把先进的空间技术,引入了气象科学领域。三十六年过去了,世界各国已先后发射了170颗气象卫星,并相应建立了22O多个地面卫星资料接收站,每天从世界气象组织卫星观测网接收卫星云图和各类卫星观测资料。 1988年9月7日和199O年9月3日,我国分别成功地发射了两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4年又发射了“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除利用卫星云图和卫垦资料监视和预报灾害性天气外,还逐步扩展到旱涝、病虫害、林火、海水滥测和  相似文献   

9.
总结遂宁机场夏季天气特点,分析遂宁机场夏季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的天气过程,结合当时气象保障服务细节,总结出复杂天气下的飞行训练气象保障要点,为夏季天气预报服务积累经验,保障飞行训练安全有序高效运行。随着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飞行训练量的日益增长,在恶劣天气来临前进行准确预报,做好夏季气象服务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热点排行     
正(2014-09-01至2014-09-10)1中国成功发射创新一号04星[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2/30]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创新一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一颗灵巧通信试验卫星。创新一号04星由中国科学院研制,主要用于水利、水文、气象、电力及减灾等领域各类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搭载发射的灵巧通信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卫星多媒体通信试验。  相似文献   

11.
根据西昌发射场区降水的气候特点以及对航天活动的主要影响。充分利用INTERNET上公开的专业气象信息资源以及多种卫星云图资料,分析场区附近的地面和高空天气形势。结果表明,将形势场与要素场相结合起来,将有益于提高场区降水的定量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80~2012年喀什平原地区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探讨了日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地温日较差、地-气温差、日平均风速、日平均气压、气压日较差及日相对湿度8个气象因子对浮尘天气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月季节三个序列上,影响喀什平原地区浮尘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基本上是一致的,分别是日平均风速、日相对湿度、气温日较差、地-气温差及气压日较差5个因子。各因子对浮尘出现日数的影响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在春、秋、冬三季浮尘天气的发生受气温日较差和日相对湿度的影响显著;气温日较差越大,相对湿度越大,越不易发生浮尘天气。夏季动力因子占主导地位,日平均风速为主要因子。在秋、冬两季冷高气压对浮尘天气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北部湾地区6个气象站的大雾记录及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露点等逐小时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雾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并分析其特征规律,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法建立北部湾地区海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和风速是北部湾海域大雾天气的关键的影响因子。在相对湿度越大,风速越小时大雾天气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且大雾天气在相对湿度为95%~100%、风速为0~3 m/s时出现的频率最高。利用相对湿度和风速所建立的大雾预测模型对无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5.2%,大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7.9%,总预测准确率为76.6%,总体预测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地区边界层气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气象台站1995-2000年地面气象资料和部分地区的探空资料,分析研究区域气候与天气背景,风、温、混合层厚度、大气稳定度等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还受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越南岭下沉气流等的复合影响;逆温频率很高,混合层高度较低,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复杂的下垫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边界层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运城市13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对1961—2001年运城的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和沙尘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城的沙尘天气中,浮尘最多,占66%;扬沙次之,占32%;沙尘暴最少,占2%。风沙多发生在春季,冬季次之,夏季最少。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沙尘天气多,80年代至90年代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商丘市2013年冬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玲 《河南科学》2014,(4):524-526
利用2013年商丘市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和同期自动气象站光、温、水气象要素,分析了2013年气象条件对商丘市冬小麦生长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冬小麦全生育期间出现了干旱、低温冷害、晚霜冻、雨后青枯等气象灾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2013年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同时分析得出合理灌溉可有效预防和减轻晚霜冻等气象灾害对冬小麦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