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对刘备、圣德仁君、《三国演义》的正统观进行新的探索:一,刘备的思想性格,像三国时代一样矛盾,或者说三国时代的思想矛盾,通过刘备这个艺术形象得到很好的折射;二,罗贯中对刘备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行为不乏批判之笔;三,《三国演义》把刘备同其他人物一样放在三国时代那个特定历史环境里进行描写,肯定与否定,无非是追求政仁,歌颂圣德仁君,表露对社会理想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具有大智深谋的枭雄,其智突出表现在政治谋略、处世手段和使用人才上。这种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准确解读文本中刘备形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以描写战争为主线,在广阔的背景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跌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三国演义》中充满了经世致用的处事哲理和为人智慧,对一个人的启迪,是渗透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本文遵循艺术的真实性,从《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物形象和处事哲学,从人格魅力和行为艺术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科学就业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4.
刘备形象的“王者”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好绝”。刘备的描写似乎是平庸的,其实不然。《三国演义卜书“拥刘反曹”,岂能不把刘备作为描写的重心?又岂能不把刘备的人格推到“王者”的地位?作者早是如此做了,而读者不知,或者因为历史的隔膜以为他做得并不成功,实在是一个误会。这个问题应当做一篇长论。但是,笔者却只是想就个别的材料发些议论,算做把问题提出来。我总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是按照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写刘备的,不仅曹操是他反面的衬托,诸葛亮、关羽等也是映衬他的…  相似文献   

5.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记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时候,曾经提到刘备生前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书上的这一段话是有根据的。陈寿在《三国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李评本的评语是把刘备、诸葛亮和曹操都作为奸雄来看待,显示出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家本质的认识比较深刻。重视人心、人才,要真情、诚信;反对扰民害民、嫉贤妒能、假道学,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人性的善恶,人品的高下。李评本对《三国演义》的不同解读在《三国演义》的接受史和晚明的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宽仁长厚”是刘备人物性格的最大特征之一,也是历代读者喜爱这一人物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刘备在完成这一心历路程中所借助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对哭与泪的高超运用。在这一点上,他与曹操有着迥然的不同,在对比中剖析枭雄与奸雄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及起因,可以为准确解读《三国演义》,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刘备故事具有了相当完整的情节,主要表现为《三国志平话》一书的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之前的有关三国及刘备故事都是零散、片段式地见于典籍,《三国志平话》最大的意义是以编年的方式连缀了较为完整的三国及刘备故事。刘备在《三国志平话》中被塑造成一位平民化的草莽英雄和理想化的仁德之君。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宽仁、长厚、谦卑、柔顺的仁君,这一形象特征的构建与中国古代小说书写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善善恶恶的审美特质、对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接收密切相关。同时,这一形象在乱世中求生存自保的策略、作为弱者求发展的手段以及时隐时现的图王之志无疑对其仁德的品性起到了消解作用。刘备仁君形象构建与消解的辨证过程使这一形象蕴含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更具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里有个"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关羽、张飞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可是诸葛亮正在午睡,三人只好耐心等待。诸葛亮是有意在考验来访者吗?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很懂养生,确实在午睡。当时他是"卧龙",当然要"草堂春睡足。  相似文献   

11.
王墨洋 《少儿科技》2014,(12):39-3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有人背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总能勾起我的"馋虫",让我想要再读一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许多人物,有多谋、多疑的曹操,有仁义、善良的刘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气量狭小的周瑜……  相似文献   

12.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三国演义》一方面赋予刘备集团以最美好的性质,同时又将其置于失败的境地,进而使人们在同情和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品尝到悲剧的韵味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online要出资料片了,沿袭《网金》的行销模式,《三国演义online》在正式上市不久之后,马上就有新版的资料片要推出。这次的游戏内容接续在“三公之乱”的后续时期,在当时由于十常侍为祸朝政,导致后来的董卓之乱,进而正式揭起袁绍、曹操、刘备及孙坚等群杰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心里便生疑问:诸葛亮这一形象可谓神奇,他纵横三国,神机妙算无所不能,小说第57回里,司马徽也曾预言:伏龙、凤雏两人,刘备若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可诸葛亮最终并没能让蜀国问鼎中原。是司马徽欺骗了天下人?是诸葛亮欺骗了天下人?还是罗贯中本人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以三大战役为分界点,把整个故事划为四个板块,而这四个板块的连接则是由小说中的“小人物”来完成的,我们在这里称之为“过渡”人物。这些人物不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那样吸引我们的眼球,但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整部小说浑然一体,显示出一种严整而流畅的艺术结构之美,也使读者能充分感受到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演的主要是"义"。其内涵虽十分丰富,但可用心理批评的理论把它分成无意识层次、前意识层次、意识层次。张飞、关羽、刘备三人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义",敷衍着不同层次的艺术特色,映射着"桃园结义"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问世几百年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张飞、赵云的英勇胆略,曹操的奸险毒辣,刘备的忠厚仁爱,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义气,妇孺皆知。我们知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任何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道德观的形象显现,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能为自己确定明确的善与恶的界限,他就不能写作。”《三国演义》颇有名气,这与作品在褒善贬恶所体现的德道观念中,符合中国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三国志》、《蜀鉴》等正史中没有看到谁把刘禅看做了白痴,通过考查刘备、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陈寿对刘禅的评语,以及与李后主对比,却见刘禅不但不是白痴,反而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19.
近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行事中的某些举措颇有些异样的看法,为尊重历史,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之有关记载,钩稽考辨,成此短文。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是众多才士中之翘楚。他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带着终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然而他以对刘备父子的竭忠尽智,对蜀汉的建立和建设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言“用人不明,恤事多暗”,这虽然有几分谦逊,然而在他的一生行事中却也有事实可征。这里试举两点: 一、对马谡信任太过  相似文献   

20.
苏晓辉 《科技信息》2010,(23):178-178,146
但凡阅读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人们都很会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在叙事层面、人物描写、历史事件真伪等方面差异很大。文学情感之间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作者的历史背景的不同,文章格式的差异等方面;人物的差异主要是刘备、曹操等人在历史上和小说中人物个性的不同;历史事件的差异简单列举徐庶归曹,死诸葛吓跑活仲达两个方面,其余还存在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