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湘西南古老民居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小沙江旅游开发项目较好的处理了这一问题.其中枞木凼村未结构民居,经房屋质量检洲发现房屋主体结构大部分完好,存在部分木构件朽烂等问题,经加固修缮后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和传统地域建筑的发展研究,需要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重新转译,而目前国内对传统装饰构件的研究还停留在艺术人文或部分节点的方向上,缺乏跨学科研究和从房屋的整体营造结构出发进行定量分析。因此研究了晋北传统民居木质装饰构件的营造特性,通过前期调研基于有限元分析对晋北代表性木结构五架檩木结构、广亮大门木结构、垂花门木结构进行研究,结合DLUBAL RFEM软件进行模型构建和模拟,通过施加横向荷载将同一木构有装饰构件和无装饰构件两种状态下产生的最大位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了晋北传统民居木质装饰构件的营造特性:晋北民居注重实际功能用途,多数装饰构件都有着其结构功能,它们不仅有着装饰艺术,更有着重要的维护性作用;在同一木结构体系下,有装饰构件比无装饰构件更能抵御横向剪力,使木结构整体更为稳固,遇到横向荷载时产生的位移较小,整体木构抗剪承载力有明显提高;有装饰构件和无装饰构件两种条件下受到的水平荷载和最大位移之间有正相关关系,斜率上的差值证明二者整体木构稳定性有较大的差距。装饰构件的拉结作用提高了受力节点的稳固性,从而提高了民居木构整体的稳定性。将装饰构件与营造技术结合研究可以为...  相似文献   

3.
引入反映纳西族民居木结构榫卯连接的半刚性单元,建立了纳西族民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以及地震时程响应分析,得到了纳西族民居结构的自振周期、频率和位移、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而得到振型与位移响应的关系,并对抗弯承载力及抗剪承载力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纳西族民居的木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湘西石板寨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分析其在村落选址、民居组合、建材选择和院落布局上所体现的原生态设计特点与理念,以求对现代生态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介绍了侗族以及湘西侗族居民的基本特征,然后从民居造型结构的地域表现、民居材料的地域表现以及民居建造与地域民俗表现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湘西侗族民居的地域艺术特色,并结合地域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俗、生产劳作、居住特征等方面阐述了民居地域艺术特色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土家族木匠彭善尧师傅的访谈,梳理了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过程中的仪式、习俗与技艺等内容,分析了土家族传统民居营建技艺传承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以本结构为主,这种建筑形式蕴含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木结构更易于与传统环境相融合.易于传递传统文化和地域信息.然而,传统木结构使用的天然木材存在很多缺陷,在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木结构进行研究,拓展其应用范畴,不论是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丰富,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湘西的风土民居——吊脚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湘西的自然环境和土家族建筑的传统,说明是这些因素促成了吊脚楼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阐述了吊脚楼的主要特点、类型、结构及构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海民居木结构房屋基于SAP2000的Pushover分析,研究了青海地区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机理,从而提出相关抗震理念,以期提高该地区村镇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达到减少地震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烟台市所城里中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及民居使用现状分析,在尊重传统、保护和延续传统民居精神风貌的基础上,使用和优化传统节能技术,对民居的内部空间形态和外部空间形态进行局部改造,使民居获得节能减排的使用效果,实现了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同时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发现:传统民居由于层高一般较高,将其局部空间改造成复式空间存在可能性,这为扩展使用空间、解决传统民居中人口密度大造成的生活空间拥挤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建筑南向局部阳光间的加入,不仅解决了传统民居中采光不足、室内环境昏暗的现象,也为室内采暖、通风提供了条件,节约了能源;传统火炕与太阳能结合设计,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体现了民居传统的延续和节能减排并重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1.
结合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行政中心综合办公楼的设计,探讨了连体结构选型、结构计算及经济分析等问题。研究表明,连体结构的地震扭转效应特别明显,连接体桁架的布置方式及楼板刚度对整体结构的计算结果十分敏感,设计时应用多种软件计算并比较分析,选择合适的连体结构形式。另外本文还重点论证了连接体钢结构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桂北山区乡村民居热环境现状,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旧民居和新民居,分别测试其在夏季和冬季的热环境参数。测试结果表明:桂北山区气候条件独特,夏季湿热、冬季湿冷;同一季节,新旧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并没有显著差异;夏、冬季测试期间,新旧民居在大部分时间段均处于Ⅲ级热湿环境标准,但整体而言,民居的夏季热湿环境要优于冬季。针对该地区民居构造特征,在改善民居室内热环境时需充分考虑地域气候特征,将加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自然通风、遮阳隔热、集热蓄热等措施相结合。研究成果可以为山区乡村民居热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古民居保护和开发的策略——以镇江西津渡古民居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江西津渡古民居在风水格局、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价值,应当从科学规划、原真保护、和谐拆迁、创新利用、协调开发和把握“文脉”等方面保护和开发西津渡古民居。  相似文献   

14.
根据住宅建筑碳排放的特点,通过完善和扩展Kaya公式,引入对数平均分解指数法,提出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因素分解的实证模型.根据1995—2008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分析居民消费水平、能源结构、能源消费强度、户均建筑面积、人口密度等因素对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提出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正向驱动和负向驱动因素及其规律,为控制建筑节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邵武市8个自然村的185栋农村住宅进行抽样式摸底调查,主要考察其结构类型、结构和构件的损伤现状,以及周边地质条件等因素,并对结构的安全等级进行评定.调研结果显示:闽北山区农村住宅的结构类型中以木结构和石砖木结构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53.5%和28.1%;木结构类型中安全等级为A的农村住宅比例为52%,安全等级为B,C与D的农村住宅比例为48%.最后,针对闽北山区农村住宅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建筑空间美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张谷英村堪称空间建筑美学的典范,本文以之为案例,通过对该村的空间分析,研究了其独特的空间美学,对湖南民居的建筑美学研究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沙老城区的街巷格局受城市的地理环境、城池布局乃至风物民俗的影响和制约。长沙是一座山水之城,街道走向随山势、水势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形成不规则的蛛网式格局。在长沙老街巷的类型和老街的构造特征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街巷类型多变而有规律,民居造型均衡简洁、色调素净明雅。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要求的增加,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智能身份鉴别方法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虹膜识别具有高可靠性和非侵犯性,它正成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看守所关押人员安全监控正从安全性较低的口令、门禁卡等传统方式向安全性更高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发展.虹膜识别以其超群的安全性、可靠性成为新型看守所关押人员安全管理认证系统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秦岭山地民居墙体构造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起源和发展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变革的影响,逐步演变进化成为地域特征强烈的乡土居住建筑体系。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来审示,传统民居具备结构简洁、就地取材和施工建造方便等优点;从与气候的关系来看,具有适应地区气候、冬暖夏凉的生态性能;从以人对居住的需求来看,能够满足基本的舒适和健康标准要求。目前我国每年乡镇新建住宅已逾10亿m^2,应该将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在新建住宅中得以继承。本文针对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秦岭山地夯土墙民居建筑墙体材料、裂缝、防水、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出其构造技术体系上的一些量化结论和定性做法。这对有地域代表的民居给予了技术上的肯定,对于民居的建造具有指导意义(已用于当地民居建造),同时将为我国乡土民居相关设计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基础隔震非线性时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采用比较多的一种结构大底盘多塔楼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简化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聚合出其特征矩阵,建立了基础隔震的时程分析计算分析模型,利用MATLAB语言编制了动力计算程序.选择了一幢4塔楼10层,底盘为框架,塔楼为砌体的工程作为数值算例,分别计算这种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采用隔震和非隔震结构时各个塔楼和各层的位移、加速度、基底剪力等地震响应,将两种情况下的响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结构采用基础隔震可以显著地降低地震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