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油罐底泥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国平 《科技资讯》2009,(19):232-233
本文综述了油罐底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技术,油罐底泥的减量化处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脱液处理,主要有离心分离和压滤处理技术。油泥的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包括溶剂萃取技术、水洗技术、微乳洗涤技术、热解技术、焚烧处理技术及生物处理技术等,各种处理技术均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目前还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需要针对具体油泥的性质选择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以温州市牛桥底河为研究对象,对河道疏浚前、中、后底泥中理化指标、重金属含量进行跟踪分析,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元素Cd、Cr、Cu、Zn、Mn、Ni、Pb、Hg、As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牛桥底河底泥疏浚工程实施后,表层底泥的TP、TOC和重金属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疏浚后1到3个月内底泥重金属含量最低.虽然疏浚工程可以暂时地显著削减河道中污染物的总量,但其对河道水质和底泥的改善效果仅能维持3~9个月.两种评价方法均表明疏浚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牛桥底河底泥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底泥表面附着生物膜在内分泌干扰物迁移转化中的作用,对生物膜在底泥吸附乙炔雌二醇(EE2)、双酚A(BPA)和壬基酚(4-NP)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PA、EE2和4-NP的有机物标准分配系数(koc)为101.78~103.02L/kg,经H_2O_2处理所得底泥中EE2的有机物标准分配系数(102.32L/kg)大于未经处理的底泥(102.19L/kg)。建立了两阶段吸附(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动力学模型(r~20.95),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在吸附过程中,快速吸附发挥了主要作用,而慢速吸附则决定了反应程度。底泥表面附着生物膜会阻碍污染物向底泥的传质行为,并且对底泥的吸附能力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闽江尤溪口养殖区底泥耗氧量研究得出结论:底泥耗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底泥耗氧速率最大,达1.17 mg/(m2·d),第三阶段的底泥耗氧速率最小,达0.07 mg/(m2·d),整个耗氧过程约在100分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底泥二次污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泥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底泥中的营养盐和污染物在上覆水发生变化时会重新释放再次进入水体形成二次污染,对水质及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文章综述了底泥中氮、磷、重金属的释放机理、影响因素及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以河道底泥和生活污泥为原料烧制的陶粒比表面的测定原理、方法和结果,并对生活污泥添加量、粘结剂添加量和烧结温度对陶粒比表面的影响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湖泊污染底泥的环境疏浚工程技术,这是一项当今世界上崭新环保工程技术,作者根据国内湖泊环境疏浚第一例工程的经验和实践,提出了环境疏浚工程技术,包括该技术与工程疏浚技术的区别,疏浚方案的制定,适用机械的选型比较,以及泥浆的脱水干化,余水处理等,同时还提出了防止二次污染的各种技术和措施,为我国湖泊污染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污染底泥疏浚技术。  相似文献   

8.
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底泥主要污染物稳定性实验研究及模型分析,了解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水库库区水体水质的影响,为水库底泥处置和底泥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性分析。通过对底泥动态释放模拟实验,对底泥中部分重金属Cd、Mn、Zn及TN、P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Zn、Cd、Mn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较低,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TN和P的释放速率及释放量较高,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大。这些结果对确定底泥的处理方案及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淮安市里运河底泥的采样与分析,揭示了里运河底泥中镉、砷和硫化物的沿程分布特征、垂向分布特征和横向分布特征以及这些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各测点镉的质量分数均超过淮安市土壤环境背景值中镉的质量分数,最大质量分数是背景值的15.73倍;砷和硫化物的质量分数呈沿程降低趋势,但引河路和造纸厂断面砷的平均质量分数超过了淮安市土壤环境背景值中砷的质量分数,砷的最大质量分数为土壤三级标准中砷质量分数的2.45倍;硫化物在引河路断面污染突出,明显高于其他3个断面底泥的硫化物质量分数;重金属在垂向分布上表现为中部的黑泥层质量分数最高;在污染河段的同一断面,河岸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一般比河中要高.  相似文献   

10.
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覆盖控制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污染底泥修复技术,它与传统的底泥修复技术相比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更小的生态风险和更低廉的成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针对原位覆盖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概述,并就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位覆盖控制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污染底泥修复技术,它与传统的底泥修复技术相比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更小的生态风险和更低廉的成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针对原位覆盖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概述,并就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底泥主要污染物稳定性实验研究及模型分析,了解底泥污染物释放对水库库区水体水质的影响,为水库底泥处置和底泥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性分析。通过对底泥动态释放模拟实验,对底泥中部分重金属Cd、Mn、Zn及TN、P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Zn、Cd、Mn的释放速率及年释放量较低,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小;TN和P的释放速率及释放量较高,对于库区水体水质影响较大。这些结果对确定底泥的处理方案及防止底泥二次污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Excel是目前处理数据使用最频繁的工具之一,其强大的函数库更是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环境质量报告书》是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报告书的编制涉及到大量的环境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在EXCEL公式输入中合理采用不同的引用方式,可方便快捷的完成大量重复计算的公式输入,尤其适用于那些不熟悉软件编程语言的工作人员使用。本文以报告书中对底泥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为例,展示了EXCEL的几项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东洞庭湖底泥的释磷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东洞庭湖底泥的释磷规律,考察了pH值、温度、溶解氧、扰动等环境因子对湖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体pH值在7左右时,上覆水体中磷浓度最小,降低或升高pH值都能使磷浓度增加;环境温度越高,上覆水体中磷浓度也越高,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在相同条件下,厌氧环境时上覆水体中磷浓度是好氧时的5.56倍;而扰动对磷释放的影响仅是有限的短期效应.各影响因素中以溶解氧对底泥释磷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六氯苯污染底泥的电动力学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动力学方法对六氯苯污染的底泥进行修复研究,分析了底泥中六氯苯的迁移特性,研究了影响六氯苯去除效果的因素.同时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水平,确定了电动力学修复的最佳工作条件:以不锈钢片为电极,电极间距为80mm,在外加电压15V,电解质NaCl投加量5g,初始pH值为1.0,经过6h的处理后,六氯苯去除率可达58.8%.  相似文献   

16.
筼筜湖底泥疏挖及处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筼筜湖底泥对筼筜湖水环境和周边的环境影响越来越严重。目前采用一条两栖式挖泥船进行浅滩挖掘淤泥作业,但这种简陋的作业方式的挖掘速度远低于淤积速度。本文针对筼筜湖十几年来清淤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结合当前的科技水平,研究应采用的清淤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覆土法对三峡大学文思湖底泥中污染物缓释的可行性.通过监测上覆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浓度水平监控底泥中污染物释放过程,发现底泥覆土之后上覆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质浓度水平均显著降低,与覆土材料自身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氮源、磷源和有机质浓度水平相当.结果表明,覆土可以明显抑制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因此通过覆土以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庆长寿湖秋季底泥微生物多样性。【方法】通过16S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分析了2017年9月长寿湖野猫岩、板桥、两河口、同心、堤坝等5个监测点底泥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类结构。【结果】汇流的微生物丰度比支流的更大,堤坝的微生物丰度最大;微生物组成与小区域内环境相关,板桥和同心微生物组成相似;长寿湖底泥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等微生物较为丰富,主要参与C,N,S及重金属元素的循环;环境因子中Pb和Cr的含量明显影响长寿湖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结论】长寿湖底泥微生物组成受周边环境、重金属等污染因子影响较大,底泥中参与C,N,S等污染物代谢的菌群活跃,污染情况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对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三类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即环保疏浚技术、原位覆盖技术、原位钝化技术的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内容、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各项技术的优缺点、费用效益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环保疏浚技术适用于大面积重污染湖区或河口底泥污染的控制,原位覆盖技术适用于中深水湖泊、海域或河流底泥污染的控制,原位钝化技术适合于风浪扰动不大、非饮用水源地功能湖泊底泥污染的控制。并对三项技术在我国湖泊底泥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湖泊;底泥污染;控制技术;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以湖泊底泥作为肥料使用的可行性为研究目的,以沙湖底泥为研究对象,以上海青为栽培对象,设计均匀混合和分层覆盖2种栽培方式,在室外和温室条件下分别进行盆栽实验.定期观察植株生长情况,测定植株的生物量,分析比较各种处理的结果,得出湖泊底泥作为肥料的利用的最佳使用方式和比例.经过实验得出结论:泥沙均匀混合和泥沙分层覆盖相比,前者更适合于盆栽.沙湖底泥与沙土均匀混合时,底泥占60%时效果最好;当下层铺沙土上层覆盖底泥情况下,底泥与沙土比例在3∶7时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