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开平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西南部,在古近纪为一NE-ENE向展布的断陷盆地。在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恩平组沉积界面的基础上,依据地震反射结构和井-震标定在恩平组识别出5种沉积相类型。浅湖亚相表现为中频率、强振幅、连续平行席状地震相,分布于凹陷中心;滨湖亚相表现为中高频、中连续、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和中频率、中弱振幅、中连续上超地震相和中高频、弱振幅、中连续微波状地震相,主要分布于凹陷南部;三角洲相表现为高频率、变振幅、中连续前积地震相和中高频、中弱振幅、中等连续、弱前积地震相,主要发育于凹陷东部和东北部;扇三角洲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断续杂乱楔形地震相,主要分布于凹陷西部控凹断层下降盘;冲积扇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断续杂乱充填地震相,局限于西部控凹断层的上升盘。  相似文献   

2.
为使用地震相特征解译沉积分布规律,寻找优质储层。文章通过对地震剖面振幅、连续性、同相轴特征的研究分析,将白垩系下统地震相分为:①中弱振幅低连续性楔形充填;②中弱振幅中连续性楔形充填;③中振幅中高连续性楔形充填;④杂乱反射充填;⑤强振幅中高连续性席状充填;⑥中振幅中连续性席状充填等六种反射构型,并给出相应的识别标志、平面分布范围。分析认为中弱振幅低连续性楔形充填多发育在西部次洼周缘及南部斜坡带;中弱振幅中连续性楔形充填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中振幅中高连续性楔形充填由盆地边缘向内部延伸;杂乱反射充填处于紧邻断裂带下降盘一侧;强振幅中高连续性席状充填分布于凹陷湖盆中心区域;中振幅中连续性席状充填主要分布于湖盆中心区域,展布面积相对于强振幅中高连续性席状充填更大。  相似文献   

3.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延哈5井安山岩试出低产油气流,指示了火山岩是该区的重要储层类型之一。为明确哈日凹陷下白垩统火山岩的分布规律、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应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研究了安山岩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有效储层分布。结果表明:哈日凹陷巴一段火山岩层具有上、下两段结构,下段发育安山岩,上段发育凝灰岩、火山碎屑岩与过渡岩性。下段安山岩具气孔和溶蚀孔隙,发育交织结构及杏仁构造,呈厚层块状,自然伽马曲线呈箱型(70~80 API),具有顶底强振幅、内部弱振幅和高波阻抗地震响应。火山口及安山岩加厚带主要沿缓坡带轴向断裂呈串珠状分布,剖面上呈低丘状或透镜状。与孔隙度反演、裂缝识别和含油气性检测等手段综合预测的安山岩有利含油气区相互吻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及最新钻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凸起下石炭统地层进行细分,并开展勘探潜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下石炭统地层三分特征明显,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太勒古拉组火山岩、包古图组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及希贝库拉斯组沉积岩,3套地层在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及地震反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平面上,太勒古拉组全区分布,南北向凹隆相间,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呈南北向展布,向东向西削蚀尖灭。总体上,火山岩储层总体优于砂砾岩储层,火山角砾岩物性好于安山岩。太勒古拉组爆发相和中基性溢流相是储层发育的优势岩相,尤其东南部爆发相发育区,位于中等磁力异常范围,分布广,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岩心分析、地震和测井资料对研究区石炭系深部的岩性岩相及其空间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炭系深部岩性以火山岩为主,其次为沉积岩和变质岩。研究区发育次火山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5类火山岩,岩相类型主要为次火山相、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沉积岩可细分为砾岩、砂岩和泥岩;该区变质岩主要分为动力变质岩类的断层角砾岩及区域变质岩类的浅变质砂岩和变质泥岩。西北部靠近逆冲带附近,在深埋期形成的区域浅变质砂岩及泥岩发育,东南部克—百断裂附近溢流相的火山熔岩较发育,东部爆发相的凝灰岩发育,东北部沉积岩较多。研究后认为,不同的岩性和岩相具有不同的储集性能,动力变质成因的断层角砾岩和属于溢流相的安山岩物性最好。该研究结果对于克—百断裂带石炭系深部储层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四川盆地永探1井区火山岩岩相,为火山岩岩相分析提供参考.永探1井火山岩具有多期次喷发、岩性多样化的特征,且火山岩内幕反射较杂乱.基于永探1井的火山岩喷发模式分析,综合多源信息(喷发模式、岩相地震反演和裂缝预测)的火山岩建模和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总结分析火山岩地震响应特征.基于钻井岩性数据分析,建立了永探1井火山岩4期喷发模式;再采用波形指示反演进行火山岩地层的不同喷发期次的岩性反演,并通过最大似然方法进行火山岩地层的(断层)裂缝预测;然后综合火山岩的喷发模式、岩性反演剖面和裂缝发育特征等多源信息,建立永探1井火山岩的典型地质模型;最后采用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火山岩地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永探1井火山岩内幕的杂乱反射主要来源于爆发相的角砾熔岩(具有强非均质性),短段弱连续性反射主要来源于爆发相与侵入相的界面.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地震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全面地研究高邮凹陷戴南组的层序发育分布和沉积充填史,依据层序地层学的划分方法,将高邮凹陷戴南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根据地震反射参数,从内部反射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出发,结合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和连续性,在高邮凹陷戴南组的地震反射剖面上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席状、前积楔状、上超充填状、杂乱充填状以及杂乱席状等地震相类型.研究表明,这些地震相在平面上分布部位明确,纵向上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地震相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凹陷结构及构造演化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尚平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8):7339-7343
准噶尔盆地北缘石英滩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研究地震剖面上火山岩的地震相特征,认为火山沉积相主要表现为强振幅板状反射、溢流相火山岩主要表现为中强振幅丘状-层状反射、爆发相火山岩主要表现为变振幅丘状反射。针对不同火山机构在同一属性中表现特征不同的特点,提取了对火山岩层反映较敏感的地震参数,如倾角属性、瞬时频率属性、均方根振幅属性,辅以相干体切片和时间切片,对火山机构进行预测。在研究区共识别出7个火山机构,为准噶尔盆地北缘石英滩地区的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
丽水、椒江凹陷是晚白垩世以来发展起来的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利用剖面平衡技术,计算了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研究了丽水、椒江凹陷的伸展演化特征。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伸展量有所差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伸展量也有所不同。空间上,盆地伸展率由南向北依次减小;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最大伸展时期,南部早北部晚,南部在晚白垩世,北部在早古新世。盆地的伸展是在拉张应力场或右旋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铲式或坡坪式正断层及幕式正断层的水平离距和断块的掀斜伸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结合录井岩屑、测井曲线和薄片资料,分析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利用多参数分布交会法建立组合岩性识别图版,明确优势岩性特征。基于岩心刻度测井思路和火山岩储层特征,对研究区石炭系储层岩性、岩相进行精细划分,识别火山岩相特征。结合研究区储盖条件及地震反射结构和构型,分析火山机构特征及油气藏分布规律。运用地震多属性分析和沿层切片技术,并通过对地震平-剖面成果与井上有利储层的对比验证,进而确定优势储层的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密度-电阻率/自然伽马交会图能够较好地区分玄武岩、安山岩和火山角砾岩,电阻率-自然伽马/密度交会图能够较好地区分火山角砾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火山喷发的凝灰岩和间断期的火山沉积岩形成良好的盖层,溢流相的安山岩/玄武岩和爆发相的火山角砾岩形成良好的储集层;综合运用地震纹理和瞬时相位余弦属性及沿层切片技术能够较好地刻画有利储层分布范围;研究区火山岩油气藏是受岩性和火山机构共同控制的非均质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和平衡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莱州湾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并对比其时空演化差异.莱州湾凹陷周缘及内部发育3类主干断裂:伸展断裂系统呈近EW向展布,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北部,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形,表现为"y"与反"y"字形组合,控制凹陷内各次洼沉积格局;走滑断裂系统呈NNE向展布,主要发育于东西边界...  相似文献   

12.
基岩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基岩油气藏主要发育在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分布具有平面广、纵向层系多的特点,储层类型主要以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侵入体、中生代碎屑岩为主.通过分析海域基岩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与震旦纪裂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塔里木反块中部的大型克拉通盆地,它位于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幔隆起之上,其地壳厚度为41~50km。盆地基底结构复杂,由太古界—下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和中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经800Ma前的热构造事件拼合固结而成。基底四周被深大断裂切割,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震旦纪,岩石圈伸展分裂,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其裂谷作用具有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因此,在盆地部形成夭折裂谷,盆地西南则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  相似文献   

14.
秦秉让 《贵州科学》1991,9(2):87-94
贵州南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区,在可控震源与炸震源的地震普查勘探中,由于反射振幅的变化,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出现了强振幅异常,有“亮点”、“平点”与“暗点”。对其显示的地点和层位,进行了沉积环境、岩层特征、油气生成条件、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构造固闭情况等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强振幅形成的“亮点”,可能为储气层的显示;水平反射显示的”平点”,可能是含气储层与不含气层之间形成的波阻抗界面;反射振幅减弱形成的“暗点”,可能为岩性变化的层间反映。  相似文献   

15.
论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德兴银山及其邻区信江盆地火山岩的基础上,探讨了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特征、成因和演化。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是酸性和中酸性的,属钙碱性岩系,其中在岩浆分异的晚阶段所形成的富钾的偏碱性岩是十分特征的。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十分强烈。从北西往南东方向,火山岩的年龄从164百万年到131百万年,锶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从0.704变化到0.713;同时,火山岩的Rb/Sr比值,Eu亏损,K_2O含量以及亲石元素丰度也逐渐增加。考虑到本区双桥山群变质基底的特征,笔者认为有关的岩浆是在部分上地慢分熔产物的参与下,由变质基底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iscusses deep crustal architecture of the Baiyun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velocity analysis, time-depth conversion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DSRP-2002. The profile was acquired and processed to 14 S TWT by th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in 2002. It extends across the Baiyun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from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SCS to the deepwater province. As the first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is profile reveals seismic phases from basement down to upper most mantle. The Moho surface appears in the profile as an undulating layer of varying thickness of 1-3 km. It is not a single reflector interface, but a velocity gradient or interconversion layer. The crust thins stepwisely from the shelf to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abyssal plain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also thins under depocenters.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only 7 km in the depocenter of the main Baiyun Sag, which corresponds to a Moho upwelling mirroring the basement topography. In the lower slope and the ocean-continental transition zone of the southernmost portion of the profile, three sub-parallel, NW-dipping strong reflectors found at depths around 10--21 km are interpreted as indications of a subducted Mesozoic oceanic crust. Crustal faults exist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boundaries of the Baiyun Sag. The intense and persistent subsidence of the Baiyun Sag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activity of the crustal faults.  相似文献   

17.
江南元古宙古岛弧基底变质岩的Sm—Nd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南元古宙古岛弧的基底变质岩主要由浅变质的岛弧火山-沉积岩系组成。根据Sm-Nd同位素年龄资料,古岛弧西段基底变质岩的形成时间为早元古宙,中段为中元古宙中-晚期,东段为晚元古宙早期,形成时间持续长达13亿年左右。在9亿年前左右,江南古岛弧与华夏古陆发生碰撞拼贴,从而结束了江南古岛弧的演化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东海新生代陆架盆地丽水凹陷N6井月桂峰组和灵峰组下段地层碎屑锆石U-Pb定年,发现月桂峰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包括140—90 Ma和190—170 Ma两个年龄组分,并有零星的大于400 Ma的变质锆石;向上至灵峰组下段碎屑锆石中除上述锆石年龄组分外,新出现280—260 Ma的变质锆石组分,说明除140—90 Ma及190—170 Ma岩浆岩物源外,随着物源区持续剥蚀,至灵峰组下段物源区明显加入了280—260 Ma变质岩.这一与二叠纪相关的变质碎屑锆石和变质作用,可能与晚古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汇聚华南大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