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愈发突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使再生资源重新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支持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秦岭植物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秦岭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秦岭植物资源的现状、保护、利用和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作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合理发展旅游业,利用森林草场资源,保护经济植物及发展优势植物的培育是秦岭植物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胡琼  曹小路 《遵义科技》1998,26(4):20-22,1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遵义市的人地矛盾日趋尖锐,我们不能因土地资源总量不可改变而限制经济的发展,应为大力发展经济去充分认识,合理利用土地。本文通过对遵义市各类土地资源实际利用水平及潜力分析,说明该市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水平低,利用潜力大,只要制定正确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复垦土地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就能改变遵义市的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形势和土地粗放利用的客观现实,就能使有限的土地满足经济建设的  相似文献   

4.
资源的优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所以,摸清资源的现实情况(包括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开发和可利用的程度、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等)是进行诸如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关键所在,也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基于本地区的资源状况和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提出了本地区在利用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资源对策。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从霍山县土地奖状利用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是:加强土地管理,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切实保护耕地。积极协调用地矛盾,妥善解决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维持土地的生产能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西部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西部开发的重点,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应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快企业改革,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加速科技发展,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以最小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化,做到物尽其用。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往复循环流动过程。所有的资源和能量在这个动态的经济循环链中都会得到合理、科学、持久及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8.
王晓鸿  肖锡红 《江西科学》2003,21(3):222-225
鄱阳湖区有十分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温地之一。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对振兴湖区经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鄱阳湖湿地资源特点,以生态经济战略为指导思想,着重探讨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资源的发展思路和措施等,提出了鄱阳湖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已有三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并对其实行产业化管理,实现了地质遗迹“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但广东省就其地质公园的数量及其分布是与其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的经济大省和旅游大省是完全不相符的,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广东建立地质公园对保护、开发和研究其地质遗迹资源、发展其旅游业、发展其经济、建设其文化大省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广东省应该利用其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及其经济大省和旅游大省的优势,尽快解决建设地质公园中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或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从而最终达到保护地质遗迹,发展旅游,发展经济,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延秉武 《广东科技》2009,(18):98-100
随着经济的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人类集中并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追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发展的协调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发展的连续性,在结构上表现为发展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同自然资源一样,人们必须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使其真正造福于人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首先需要不断地生产和积累信息,同时尽可能加快信息传播和流通...  相似文献   

12.
咸宁经济近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着工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规模小、本地优势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融资难阻碍了企业发展等系列问题。为此,要大力发展成宁经济,必须优化咸宁经济发展的环境、择优培养重点支柱企业、引进和扶持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企业、吸引成功的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大力发展草根经济及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多种途径有效结合,以真正实现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受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原材料、能源、水、土地纷纷告缺,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护坡工程在水利建设中量大面广,如何做到资源节约合理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收益非常值得我们探寻。  相似文献   

14.
李凤江 《科技信息》2012,(1):88-88,120
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日趋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为解决水污染,循环利用水资源,经全面调查目前住宅节水减排设施,并结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解读各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的节水方面的新技术和先进理念,展望了住宅节水减排的技术发展动态及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在土地、矿产、淡水三项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约束和限制。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利用,使我国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俗化。树立正确的民俗旅游理念,积极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松花江三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松花江三湖流域是吉林省水资源和林业基地,是长白山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地域.通过对三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深入剖析发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三湖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导致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的变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甚至恶化,严重影响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对三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为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加强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上,唯有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正确的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既要满足现代人的生存需要,又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维持生态环境自身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是我国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具体内容,也是推进退耕还林(草)“天保”工程顺利进行,实施科教兴州,建设绿色经济高地的具体实践。其主要技术内容是保护利用有限资源,推广有利于资源得以恢复、降低能耗和无污染技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是基础自然资源和重要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淡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压力日益增大。深入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林下经济兼具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效应,是目前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林产与林地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益发挥最大价值。近年来,对于林下经济的关注逐渐增多,而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必要性的探讨成为本文的重点。本文从陕西省宁强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着手,分析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在必然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