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度副词"敢"、"敢是"的形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度副词“敢”是在反诘副词“敢”的基础上形成的.“敢”开始兼表测度与疑问语气,后来可以仅表测度语气.测度副词“敢是”与测度副词“敢”在语义上相关联,其形成是一个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过程.在语气演化上,“敢是”与“敢”相同.类化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程度副词“还”可以分为三个小类:一是有明确比较对象、必须与“比”配合使用、表示同向递进关系的高量级相对程度副词;二是有明确比较对象、不必与“比”配合使用、表示反向递进关系的低量级相对程度副词;三是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在主观倾向和用法上与“有点儿”形成互补关系的中量级绝对程度副词。其中作高量级相对程度副词的“还”与“更”在用法上易于混淆,但各有各的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3.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如“很”、“非常”一般的用法是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来加强程度,但是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我们把它统称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这是一种很有意思,但是又颇有争议的语言现象,许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我们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是因为在特定的语言使用场合下,此结构中的名词转指该名词所涵盖的世界知识意象或意象组合。但这一结构的使用并非没有限制,其存在的语义基础就是名词丰富的内涵意义。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于在特定的语言发展历史中获得了特定的性状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转喻、凸显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产生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使文字生动有力,产生鲜明的概念,我们常采用一些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来加强词义或语义,使某些词、某些句子成分或整个句子显得突出和强调.其中,表示程度强化的形容词修饰语最普通、是最常见的是very,它的意义为“很、非常、太…、十分、相当…”等.另外,还有很多修饰形容词的副词与very在功能和意义上大致差不多.当然,在使用这些副词时还应注意它们程度上的差异.如:awfully,fright-fully,beastly,desperately,dreadfully,terribly等原来都具有“令人畏惧、令人绝望’的意思,现用来表示“非常、十分”等,是夸张用法的结果.我们对这一类副词的结构进行了一些初步归纳(对程度的强弱并未分得特别细,我们在翻译时要灵活掌握),现分别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够呛”作为从方言发展而来的词汇,在语言使用的各种场合都有大量用例.“够呛”由“够”和“呛”的认知语义通过概念整合机制创新发展而来,具有[+否定]、[+超出承受范围]和[+难度大]之义.“够呛”在句中可作形容词、准副词和程度副词.“把(被)+主语+动词+得+够呛”结构的源构式是“动词+得+宾语+补语(够呛)”.“够呛”语义的虚化导致其语法功能变化,“够呛”演化成能凸显事物性状程度深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6.
《张协状元》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有疑而问的是非询问句、半信半疑的是非测度问句和无疑而问的是非反诘问句。三种类型的是非问句句末均不使用疑问语气词。是非询问句有的是只保留疑问焦点的省略式,有的是特殊的回声问。是非测度问句均使用测度疑问副词,即“莫”、“莫是”、“莫非”。测度疑问副词“莫非”的最早用例可能见于《张协状元》。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反诘副词,即“岂”、“岂可”、“终不成”。反诘副词“终不成”可能最早出现于宋代,来源于“最终不能成为”或“终究不至于”义的超音步结构“终不成”。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副词“独”的语法意义相当复杂,可以做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以及语气副词,同时“独”又有众多的相关用法,和现代汉语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独”的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血(xiě)"是大连人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血便宜、血受、血漂亮"是大连人的经典话语.从词性上看,"血"并非是名词,而是作程度副词使用,属于程度范畴.在程度等级次序中处于高量位置,主要修饰形容词或动词性成分,在句中常作状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十分"等,表达程度之深,是一个高量级程度副词.该文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程度副词"血"进行详细的分析,弥补了"血"可作程度副词使用的空白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副词“毕竟”在东汉至隋的汉文佛典中主要有表时间和语气两种用法;“毕竟”在演变为副词过程中受到副词“竞”语义的影响和“终竞”等同义聚合句法位置类推机制的共同作用;表语气的“毕竟”是通过表时间的“毕竟”经由语义的重新调整,由命题功能转化为表现功能而来;在同期的本土文献中没有发现“毕竟”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0.
对王静在《“很”的词性再议》中提出修饰带有数量成分VP的“很”应被看作语气副词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很”应看作程度副词,并从高量级程度副词本身的语气因素、程度副词和语气副词的区别、以及语气副词的归属等几个角度对修饰带有数量成分VP的“很”的词性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即使”是个连词,常常同“也”、“还”等副词配合着使用,与它同义的连词还有“就算”、“纵然”、“哪怕”等等。在语言学界中,大家公认“即使”表示假设和让步,但对于重点是表假设还是表让步,意见就不一致了。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假设,把带“即使”之类连词的句子(以下简称为“即使”句)归为假设复句;[1]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让步,把“即使”句归为让转复句[2]或单作为让步复句。[3]此外还有人认为“即  相似文献   

12.
“很”的词性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很”可以修饰除形容词、心理感知动词和能愿动词之外的普通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 ,这里的“很”不表示程度 ,只表示动作进行的次数多、延续时间长或表示强调的语气。这里的“很”不是程度副词 ,应视为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3.
“甚”在上古、中古及近代汉语中是一个书面语和口语兼用的通用副词,清代中期以后“甚”开始萎缩,到现代汉语中“甚”除偶尔用在书面语中外,口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甚”的萎缩与近代汉语后期“很”的迅速扩展及其他高程度副词“异常”、“非常”、“十分”、“好生”、“怪”等的广泛使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副词“还”作程度副词时,既可以表示程度深,又可以表示程度浅,两义都具有主观性,其所表示的主观意义与“反预期”有关。从认知和语用推理的角度对“还”的主观性进行分析,发现“还”的主观评价义产生于语用推理过程中,并从历时层面追溯“还”表“反预期”这一主观意义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常乐 《晋中学院学报》2012,29(5):100-104
从表程度、表范围、表情态、表语气、表时间频率、表肯(否)定六个方面,分析偏关方言的副词用作修饰和限制动词、形容词性词语,通过例句和具体语境对它的读音、意义、用法进行全面考察,全面反映偏关方言副词的丰富性以及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最好”始见于两晋时期,是由极性程度副词“最”与性质形容词“好”组成的状中短语。起初“最好”可作谓语、定语、补语等,用来对其前后的话语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唐代出现了构式“最好VP”,“最好”在句中充当主语,具有指称性。在主观化、音律规则、VP的语义变化、使用频率等因素的推动下,“最好VP”发生了重新分析,由主谓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最好”表达主观意愿、希望或建议,在宋代开始词汇化为一个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7.
副词“就”的三种句式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时间、数量、年龄、范围、程度、逻辑、语气等的主观态度。(X1)+就+X2+(了2)的句式:副词“就”取“较快衔接”义,“就”不重读,在表示数量、年龄、范围、程度等时,有关词语位于x1位置有“趋小”的倾向,处于)(2位置有“趋大”的倾向;“(X1)+就+X2”的句式:副词“就”一般是“限制”义,重读,或和其所“限制”的X2一起重读;“X+就+X”的句式:副词“就”义有双重性—“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X+就+X”是一个紧缩式复句,前X相当于一个条件小句,副词“就”“衔接”并“强调”后X的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副词性的“有点儿”的考察,认为其语法意义为“表示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心理或状态。”因此主张把它归入表情态类的副词中去。文中同时还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对“有点儿”及其搭配成分作了考察,对其间的搭配限制作了尝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野”类程度副词,是指表示程度高的一类副词。宁德市蕉城区方言的“野”类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两组:(1)野、恰、真、尽(“野”组);(2)禚形、若、有够、大(“裸形”组)。这两组程度副词在语义轻重、附加色彩、分布和功能及所适用的句类方面存在差异,各有特点,显示出蕉城区方言程度副词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武宁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在用法上各有特点,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相比也有多方面的差异。文章在大量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三个程度副词在语义、语用、语法结构方面的差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