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范畴化特征为:范畴是建立在属性基础之上的,是心智运作的结果;其边界是模糊的,属性是动态性的;范畴成员之间是不平等的,范畴化能力与语言能力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运用家族相似性原理研究反训词范畴,通过研究发现,反训词范畴有其范畴原型,反训词表达的“直接”意义就是范畴原型,而它的两个义项可以被看作是该范畴的非典型或边缘成员,它们在语义上呈现出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反训词范畴的成员之间表现出惊人的家族相似性,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链,家族相似性贯穿了整个反训词范畴,反训词范畴体现出了彻底的家族相似性,因此家族相似性原理对反训以及反训词范畴具有极强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3.
余江话的“里”尾可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或动词性结构后面构成名词,能起到区别事物、表示词性变化、指小、亲昵或纯粹作名词的标志等作用;在使用原则上名词“里”尾与普通话“子”尾同中有异;“里”尾名词所指事物范围广(可分为人名、人品、疾病、人体、服饰、家俱生活用品、房屋建筑、动物及其他等九类)。“里”尾亦可加在形容性成分后构成形式多样的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表示词性变化、附加评价意义、扩大语法功能等作用。“里”尾还能通过特定的形式,与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度量量词及自主量词等结合,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探讨了John Taylor(2001)的原型范畴理论。笔者发现,Taylor在其理论的阐述中所提到的“属性”(相对于“特征”)是指实例化的“属性”,而非“类”的“属性”。由此,笔者提出了“类属性名”和“实例化属性”,并认为,类的属性不存在,只存在类的属性名;而实例化的属性是通过“初始化”的手段完成的,当一个客观实例的初始化过程结束后,一个客观实例即被定位。实例化的属性具有客观穷尽性、排他性、可填充性、可再分解性。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中的各种范畴都是原型范畴,马氏的论述体现了其在范畴原型基础上进行范畴化的过程.《文通》中的起词范畴的原型具备[位于句首]、[逻辑主项]、[施事]、[名词或代词]四个特征,其非典型成员不具有此四者中的一到三个.马氏的论述中将[逻辑主项]特征拓展成[陈述对象]特征,这一对特征拓展是由家族相似性主导的.如果把[逻辑主项→陈述对象]看成一个连续统的话,就会发现起词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均处在这个连续统上的某一点,起词范畴与其他范畴的边界也由这一特征连续统标定.所以,马氏起词范畴的核心特征是[逻辑主项→陈述对象],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施事].[位于句首]特征也是马氏起词范畴的重要特征,这说明马氏非常重视语序问题.从这两点来看,马氏走在很多后来者的前面.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修饰名词 ,带“的”情况有“数词 度量量词” ;“数词 准量词或时量词” ;“一 临时量词” ;数量词的重叠形式“一××”和“一×一×”修饰名词 ;能不能带“的”和要不要带“的”有其语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一、汉语量词的使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指出:“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的应用的普通化,……非汉族学生学习使用量词感到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俄语、英语等非汉族语言,量词极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数词等和名词直接连用,构成“数一名词组”等。俄汉语在使用量词上的显著差异,使我们在翻译俄语的数—名词组等一类短语时,常须根据词组中名词意义的不同而加用不同的汉语量词,构成现代汉语中的“数量短语(数词加量词)”和“指数短语(指代词加数词和量词或加其中之一)”。如: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留学生学习中借用名量词使用时的错误进行分析,指出借用名量词同专用名量词之间在表达上的差异:双音节借用名量词前的数词只能用“一”,“一”的含义是“整、满”的意思,表示多,数量短语和名词之间能加“的”.不能重叠。如果借用的名量词是表示容积、容器的单音节名词则具有了专用量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名词+of+名词”结构中“量词”与名词有固定的搭配。其“量词”可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0.
于艳  陈全献 《科技信息》2009,(2):99-100
从Hopper和Thompson提出去范畴化的概念并对名词和动词两种词类范畴的去范畴化现象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很多的学者进行了更多的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是作者发现他们对去范畴化概念的定义及其翻译还未能达到统一,无一质疑Hopper和Thompson划分词类的标准。本文试图在分析Hopper和Thompson、刘正光等人名词去范畴化的研究的基础上修正并进一步明确去范畴化的定义:去范畴化是范畴成员丧失原有范畴的本质特征游离出此范畴的动态过程。去范畴化的结果是范畴成员的再范畴化。词类去范畴化和词类再范畴化共同构成了词类范畴化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1.
潘畅  章淑芬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1):113-114,110
传统的语义理论忽视词的义项之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因此无法完整解释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属于语义范畴,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各义项成员地位不同,具有中心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形成放射形结构,抽象程度也不断提高.本文依据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通过对...  相似文献   

12.
If条件句范畴的原型与非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f条件句是一个由原型和非原型构成的原型范畴.原型范畴理论对If条件句有着较强的解释力.本文以If条件句范畴化的认知过程为切入点,对该范畴的原型和非原型的界定,二者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意在推动原型范畴理论和条件句研究的有机结合,丰富原型范畴理论在句法学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英语有没有自己特定的量词?一般讲英语语法的人持否定的看法,所以国内的英语语法书都不专门讲英语的“量词”问题。可是,根据我们的语言调查,英语是有表量的名词的,实际上就是量词(汉语有些量词也是名词变来的,如“一杯水”的“杯”)。如“piece”,可算是英语的“万能量词”,译成汉语,和“件”、“个”、“张”、“条”、“项”……相当,象a piece of paper[wood,glass,chalk]一张纸〔一块木头、一块玻璃、一枝粉笔〕;a piece of news[luck,advice,information]一条新闻〔一件幸事、一个忠告、一项消息〕。“piece”可以放在许多英语名词前面,和汉语量词“个”可以放在许多名词前面的情况相同,都是“万能量词”。又如“a  相似文献   

14.
英语比喻型N+N复合词中的名词形容词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含有性质意义的名词在与另一个名词的认知范畴的融合中,丧失指称意义,保留突显属性,从而实现名词的非范畴化。以转喻视角对比喻型N+N复合词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进行分类梳理,并结合例示具体阐释转喻机制促使名词到形容词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会丧失本身的一些语法特点,而取得名词的一些语法特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把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叫做“名物化用法”。另外有些文章把这种临时“变性”叫做“事物化”或“名词化”——不管哪种叫法,总是承认动词或形容词一充当了主语或宾语,就取得了名词的语法特点。但是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而临时“变性”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名词,动词的名物化用法(或“事物化”、“名词化”的用法),还不如说句子的主、宾语位置能使非名词的词具有名词的性  相似文献   

16.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原型范畴理论中对原型成员、非原型成员和边缘性成员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对语句信息的主述位划分中的标准。在语篇分析的情况下,原型范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人们理解语篇的构成,了解行文的技巧,以提高语篇的欣赏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运用脑电技术考察了17名正常被试在句子情景中量词和名词的加工机制.结果发现,量词和名词引发了相似的ERP成分,均出现了反映视觉加工P2成分和与语义加工或预期有关的N400成分.这表明量词和名词在存储表征机制上相似,但是在句子情景中,二者的加工机制又可能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分类可以看出,汉语词类中有数词和量词之分,英语只有数词之说。汉语中,量词具有独立的语法和修辞特点,英语中起着量词作用的是名词。在句式上,二者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汉语的基本数量句式可概括为“Num+Q+N”或“N+Num+Q”.英语的基本数量句式为“Num+N”和“Num+Q+of+N”的形式。英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都具有夸张、比喻、委婉等修辞功能,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翻译对等"是翻译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认知语言学对原型范畴理论很好地予以了解释。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翻译对等"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结合客观世界和源语,在正确理解原义的基础上,找到目标语中相应的具有相似属性的原型范畴。  相似文献   

20.
壮语的名量词极为丰富,按其用法不同,可分为性别量词,类别量词,级别量词三大类。类别和用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壮语名量词意义的复杂性,不同类别的名量词、甚至同一类别的某一名量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义都不一样。因此,由名量词与名词构成的“量名”结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时表示数词“一”的意义,即表示“量名数‘一’”★,有时则不表示“一”的意义。下面我们以壮语来宾话的“量名”结构的情况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