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再读董其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个身份“复杂”而影响力很大的人物。艺术地位、学术地位、社会地位是构造大师之鼎的三足,董其昌具备了。传统的文人情结,在董其昌的心中根深蒂固,他借用禅宗南北宗的分析来解读文人画,亦缘由于此。从审美趣味上看,一如神韵派诗风,“淡”格之思、之画,也最是董其昌所需要的。对书法意境的真实理解,加之书法功力的深湛,使得董其昌在作画时有资格有条件注重艺术的形式,在山水图象中灌输文人书写的味道,产生属于自己的符号。研究董其昌,研究中西绘画的差异与融合,对中国画的发展不无好处。研究“通才”董其昌,不仅仅有利于辨析中国画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可以深入探讨艺术与人生之间的性命关捩。  相似文献   

2.
再读董其昌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个身份“复杂”而影响力很大的人物。艺术地位、学术地位、社会地位是构造大师之鼎的三足,董其昌具备了。传统的文人情结,在董其昌的心中根深蒂固,他借用禅宗南北宗的分析来解读文人画,亦缘由于此。从审美趣味上看,一如神韵派诗风,“淡”格之思、之画,也最是董其昌所需要的。对书法意境的真实理解,加之书法功力的深湛,使得董其昌在作画时有资格有条件注重艺术的形式,在山水图象中灌输文人书写的味道,产生属于自己的符号。研究董其昌,研究中西绘画的差异与融合,对中国画的发展不无好处。研究“通才”董其昌,不仅仅有利于辨析中国画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可以深入探讨艺术与人生之间的性命关捩。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第一次将“逸品”放在了神、妙、能三品之上,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追求上的一个历史转折,“逸”从历史上看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后成为知识分子生活的常态,因此对绘画乃至整个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倪云林为代表的元代画家将逸品绘画推向了高峰。“逸品”的特征是“崇自然”和“尚简”这种形式因素的突出恰恰形成了绘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董源,是中国绘画史上对元代绘画,继又对明清绘画乃至民国山水画有着深远影响的画家之一.明代晚期董其昌将董源推崇至山水画南宗的宗师地位.董源的山水画是文人山水画图式的来源,董源画中的点皴渲染等具有表现性的形式因素,得到后世文人画的继承和发展,为以写意、表现为特征的文人画提供了一个有力标杆.  相似文献   

5.
[]?董其昌开列的“文人之画”的系谱以及他的“南北宗论”与他的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两个标准在他的系谱中起到结构性的支撑作用,一是师法造化,二是以画为乐.有此关口,“多寿”之说也成为他对绘画的一种极具个人性的表达.董其昌以个人的趣味和体悟重新结构绘画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他自开堂庑的雄心.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他的诗文修养和绘画技艺都具有极高的水平和重大的影响。明末出现的绘画“南北宗”之说,实际上是以文人画作为区分南北的主要标准,所以地域上的北方人王维被推举为“南宗之祖”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高宇琪 《甘肃科技》2004,20(2):171-172,174
中国艺术家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反映 ,从主观上要反映出画家的意 ,从客观上要表现物象的神 ,这便是中国的“传神论”和“写意论” ,如顾恺之的“传神论” ,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 ,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生画尽意在”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当推顾恺之的“传神论”。究竟“神”是什么 ?它对中国绘画及绘画理论的发展有什麽特殊的意义呢 ?顾恺之的早期“传神论”主要有那些观点和艺术主张 ?地位和作用如何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朝著名的一幅绘画,所绘制的是唐朝皇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美丽独特,唐朝很多诗人都歌颂过她。这张名画所表现的主角在画面中是哪位却是个谜,从三方面进行研讨。本画不是原作,这与中国历史战端无数有一定关系,从画中题跋可考。任何艺术均为社会背景的反映,从绘画上也可鉴史。  相似文献   

9.
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宋亡之后,隐居苏州。行坐寝处,不忘故国。他画兰花,多花叶萧疏,不画根和泥土。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土地已被敌人挖去了。这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可见“看画,不但要看画之实处,并且要看画之空白处”(《黄宾虹画语录》)。这里说的“无画处”、“空白处”,正是艺术表现上的间空手法。  相似文献   

10.
加德纳大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对绘画也颇有研究。他最崇拜的画家是号称“数学家的知音”的荷兰大画家埃歇尔。埃歇尔生于1898年,他的画被世界许多美术馆作为珍品陈列。在加德纳卧室床头的墙上,就挂着埃歇尔的一幅名画。加德纳笑着说,当他还是个少年  相似文献   

11.
怡人 《少儿科技》2014,(2):28-29
正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可能会疑惑,老师常告诉我们绘画需要自由想象,讲规矩能画出好画吗?嘿嘿,这里的"规矩",指的是两种数学工具,规是中国古人用来画圆形的工具,矩是中国古人用来画直角或正方形、矩形的工具。画家作画离不开数学工具,也少不了运用数学知识。咱们在欣赏名画的同时学数学,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巴黎的马尔摩顿博物馆一批世界名画被抢。五个持枪的人当着管理人员和观众明目张胆地抢走了9幅名画后夺门而逃。丢失的名画中包括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印象画派”这个名称就是1874年批评家对莫奈的这幅画加以嘲笑而来的。虽然警方多方调查,这批艺术珍品的下落迄今仍渺无踪影。1982年加拿大蒙特里尔美术馆也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持枪者抢走了18幅名画,包括柯罗、米勒、德拉克洛瓦等法国名画家的作品以及伦勃朗的风景画和鲁本斯的肖象画。至今这些名画依然杳如黄鹤。  相似文献   

13.
唐代杰出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山水田园诗中蕴藏的绘画性以及王维在艺术语言上的独特性,揭示了诗人画家王维寓画于诗的人文理念和精神,体现出中国文人探索自然景观文化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倪瓒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表逸气”“不求形似”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绘画理念,为绘画者和看画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其意义在于将绘画由表物象转变为表我,带来绘画的目的和角色的改变;其理论体现的是画与诗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姜郭霞 《科技信息》2011,(30):291-291
谈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在“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观念笼罩下,同笔墨相比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实际上“用色”是中国绘画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画家为用色付出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用色经验。  相似文献   

16.
“笔墨”在中国绘画中有着重要地位。当我们探讨对中国画传统再认识的时候,对“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和传统笔墨当代价值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发展着的艺术体系,“传统”的概念必然随着当代中国画家观念的更新而拓宽它的内涵。作为绘画观念的物化形式的传统“笔墨”,也将随着中国画向现代化发展而显现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最早的扇面书画——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三国时的一个故事:“杨修给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扇面画了。最早的卷轴画——卷轴画是中国绘  相似文献   

18.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第一次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画派的理论 ,点出了唐宋以来山水画的两种风格及画法体系 ,结合纵、横的比较 ,从代表性作家的艺术特点来考察问题 ,意图梳理出一条山水画的画系脉络。其中虽不勉有牵强附会之处 ,但此论在中国画史上反响较大 ,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第一次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画派的理论,点出了唐宋以来山水画的两种风格及画法体系,结合纵、横的比较,从代表性作家的艺术特点来考察问题,意图梳理出一条山水画的画系脉络。其中虽不勉有牵强附会之处,但此论在中国画史上反内较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格尔尼卡》是伟大的画家毕加索的力作和代表作。但每每欣赏这幅名画时,总听到有人感叹看不懂它。到今年《格尔尼卡》诞生50周年了。 50年来,人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这幅名画。 1937年1月初,帕布洛·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次年春天将要举行的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一辐大型装饰壁画。好几个月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