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无论中学化学教材,还是高师《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及《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均强调指出:“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气体不纯时,不能点燃。”众所周知,每一种可燃性气体,均有其确定的爆炸极限,也就是说,在混合气体中,可燃性气体的含量(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点燃混合气体,必然引起爆炸。换句话说,当可燃性气体其含量在爆炸下限以下,或在其  相似文献   

2.
铁矿-煤球团在空气中能够还原的原因是:从球团排出的可燃性气体在球面附近的火焰面上燃烧,在火焰面内侧是氧化性较弱的可燃性气体和燃烧产物的混合物,铁矿-煤球团在弱氧化性气氛中具有抗氧化性;在火焰面燃烧放出的热量向球团传递,进行自热还原.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将所建立的描述的非平衡三分子自催化统计模型的结论理论与可燃性气体燃烧的实验结果作比较,发现它们是基本吻俣的,并对模型提出了修改意见和今后继续工作的方向指出了安全储存和使用可燃性气体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化工产品的储存运输系统在排放可燃性气体和液体时可能会发生火灾爆炸危险。本文针对该问题从设计和工艺方面提出了安全排放的措施,对于化工产品的安全排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爆炸极限实验系统研制及二甲醚/HFC125的可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ASTM E681-04及ANSI/ASHRAE Standard 34-2007标准,建立了一套全自动可燃性气体爆炸极限实验系统.该系统实际配气比例与设定比例的误差不超过±0.1%,配气比例的不确定度小于0.5%.对几种常见制冷剂的爆炸极限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准确性.对二甲醚/HFC125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HFC125后二甲醚的可燃性范围减小,当HFC125与二甲醚的体积比为4.6时达到临界抑爆点,但HFC125含量较低时对二甲醚的阻燃作用不明显.该测试结果为将二甲醚作为一种环保型制冷剂进行推广应用提供了安全参考.  相似文献   

6.
铁矿-煤球团在空气中能够还原的原因是:从球团排出的可燃性气体在球面附近的火焰面上燃烧,在火焰面内侧是氧化性较弱的可燃性气体和燃烧产物的混合物,铁矿-煤球团在弱氧化性气氛中具有抗氧化性;在火焰面燃烧放出的热量向球团传递,进行自热还原.  相似文献   

7.
接触燃烧传感器在钢瓶液化石油气残气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液化石油气钢瓶在进行气密性试验之前必须进行检验,瓶内残气体积分数不得高于0.4%,用接触燃烧传感器作为检测仪器的敏感元件时,由于输出的电压与可燃性气体体积分数之间几乎是线性关系,对不同气体成分,爆炸下限值几乎有相同的灵敏度,所以用异丁烷对仪器进行标定,并且以0.4%异丁烷体积分数作为报警点,保证了检测工作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储罐是储存石油化工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年限增长导致罐体腐蚀损耗或人为不当操作等原因可能引发危险化学物质泄漏。为研究球罐区乙烯气体泄漏爆炸发展规律,使用CFD软件FLACS对西安市某能源化工厂中的乙烯罐区泄漏爆炸事故危害进行了定量评估,还原了罐区内乙烯气体单源及多源泄漏场景,并将泄漏所产生的不规则气云耦合进该软件的气体爆炸模块,设置火源进行气体爆炸模拟,得到其爆炸超压对各储罐的影响。研究表明:泄漏产生的可燃性气云大部分浓度较低,且该部分气体流速较慢;多源泄漏不同射流气体间通过卷吸及直接碰撞相互影响,减慢了泄漏气体的扩散,当泄漏源间距较大时,该影响可忽略不计;单源泄漏发生爆炸产生的爆炸超压仅为1.63~6.87 KPa,多源泄漏发生爆炸时超压显著增大,为1.98~20.37 KPa.该研究对罐区的安全管理及事故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管道内瓦斯爆炸引起沉积煤粉尘二次爆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系统研究可燃气体、可燃粉尘的爆炸特性,研制了一套由水平燃烧爆炸管道、配气系统、点火系统和爆炸压力测试系统组成的水平管道式气体-粉尘爆炸实验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瓦斯爆炸引起沉积煤粉尘二次爆炸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二次爆炸的爆炸压力随煤粉尘浓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大爆炸压力出现在煤粉尘浓度为200g/m3附近;随着煤粉尘粒径的增大,二次爆炸的爆炸压力则是线性递减的,该研究结果对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可燃性气体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如果大量泄漏,气体大量积聚,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时,就会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严重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正确地使用与维护可燃气体报警器,保证其可靠运行就成为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的检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抑爆材料对可燃气体爆炸火焰传播的影响,设计加工了横截面积为200 mm×200 mm的方形实验管道,且在其内进行无抑爆材料和安装多层金属丝网条件下预混可燃气体爆炸火焰传播影响的实验,并通过高速摄影仪进行火焰传播的全程拍摄。结果表明,预混可燃气体爆炸火焰在管道内的传播速度和结构都不稳定,出现来回震荡的现象,而多层金属丝网对预混可燃气体爆炸火焰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完全淬熄较弱的爆炸火焰。研究结果对煤矿瓦斯爆炸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结合气体爆炸的特点,考虑和计算影响气体爆炸的几个主要因素,考察在海上天然气开发工程中,必须天然气泄漏点火后,燃烧爆炸的发展过程及产生的相应荷载作用,进而做了平台舱室爆炸荷载发生破损的变形分析,采用能量法建立了板的桡度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为油气田定量风险评估及事件升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气体钻井过程中引发井下燃爆的原因,确定井下混合气的燃爆界限,根据现行气体钻井施工规范及现场从业经验,归纳出气体钻井施工时环空不畅或封闭、钻具与地层岩石的摩擦生热、钻头破岩产生火花是引发燃爆的原因,并结合燃烧与爆炸学理论知识从引燃方式入手,建立了以热自燃、热板点火、热球点火和火花点火为引燃能量表现形式的燃爆界限计算模型。以A井施工为例,该模型可根据钻井参数变化动态计算不同井段的燃爆界限,为及时调整钻井方案,防控井下燃爆事故提供了依托。  相似文献   

14.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决定了煤矿瓦斯爆炸重大危险源的变化不会按照某一特定的规律或函数变化.模糊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函数逼近能力和较强的自学习、自适应和联想能力.通过简化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模型,确定了网络的输入参数,应用模糊神经网络对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验算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在评价煤矿瓦斯爆炸危险性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粉尘爆炸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面论述了粉尘爆炸的发展现状,并分别从可燃粉尘爆炸机理、粉尘爆炸特性参数、爆炸模型和防爆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指出了研究粉尘爆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苏黛瑞的《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农民工、国家与市场逻辑》一书,以公民权为切入点,揭示了在国家计划体制、市场与农村流动人口三方动态博弈过程中,农民工的流动路径、其城市居留形态的塑造及城市生存策略。作为一本美籍学者对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的研究论著,对国内学界而言,其价值在于不仅提供了农民工研究的新视角,而且更新了流动人口的研究范式,对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有相当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常规钻井相比,气体钻井在提高机械钻速、发现和保护油气藏等方面优势明显,由于负压钻进时,地层流体极易进入井筒,地层产出的可燃气体和氧气混合后具有燃烧、爆炸的潜在危险,容易发生严重的灾害性事故,在气体钻井应用中往往需要充分预测和评估钻遇气层的危险程度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结合气体钻井实际施工情况,简要介绍了气体钻井过程中井下燃爆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气体钻井过程中可燃气体发生燃爆的条件。并从混合可燃气体组成、温度、压力,以及惰性气体含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了爆炸极限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经验公式计算了某井气体钻井过程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变化情况,得出可燃气体下限值随井深增加略有减小,可燃气体上限值随井深增加明显增大的结论。结合该井实际施工情况,验证了计算的可靠性,可以看出氮气钻井过程中的氧含量安全范围很窄(2.43%4.20%)。  相似文献   

18.
相连容器中粉尘爆炸的火焰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相连容器中玉米淀粉粉尘爆炸的火焰传播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装置为通过长管相连接的两个容器,爆炸在一个容器中引发后通过管道传播到另一个容器中.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模拟粉尘爆炸的两相流问题,气相湍流模型采用k-ε模型,粒子燃烧模型考虑了水分蒸发、挥发分分解、气相反应和粒子的表面反应,气相湍流燃烧模型采用涡旋破碎-阿累尼乌斯模型,数值求解采用算子分裂方法和FCT格式.仿真结果揭示了火焰在长管中的加速行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表明所采用的模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粉尘爆炸火焰传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利用铁粉铝粉间的放热化学反应合成了Fe3Al合金,分析比较了热爆、热爆加压和自蔓延三种工艺条件下产物形成过程及组织结构特点,研究表明:合成开始时首先分别在粗大铁粉和细小铁粉处形成含铝富铁。相和n(Fe3Al5)型化合物两种过渡相,热爆合成温度较高,两种过渡相间可充分反应生成成份均匀的a相,并经较快冷却后亚稳定存在于室温;热爆加压合成时,加压系统的吸热不仅使合成反应移到温度较低的B2相区中进行,而且冷却加快使反应后的扩散过程无法充分进行,产物由成份不均匀的B2相和反应后残留的a相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