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广西金龙布傣人的丧葬习俗为对象,通过应用"过渡仪式"理论阐述布傣人的人生观,认为丧葬仪式反映了布傣人的祖先崇拜信仰,具有解决社会冲突、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巩固家族、宗族凝聚力;加强姻亲关系;强化族群认同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业已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伦理习俗,这些基于民族情感、心理机制及思维特质的伦理习俗,注重信仰、责任与义务的高度一致。对具有特定信仰的民族来说,这些伦理习俗具有广泛的认同性、约束性与不可僭越性。《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荣辱兴衰史,其中交杂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及生命理想等复合要素。作家从宗教、家庭、社会等伦理视角出发,以两代人复杂的情感关系为主线,通过对主要人物在理想与现实、信仰与世俗、激情与忠诚的剧烈冲突中所做的艰难抉择的叙述,呈现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穆斯林传统文化所遭遇的某些危机,并对这些人物在生存抉择、情感表达及社会身份的历史承担上给予了伦理学意义上的理性观照。  相似文献   

3.
吴保春 《南昌高专学报》2004,19(1):16-18,22
赣西民间信仰的当代形式,以对神化自然物、自然现象、幻想物、超自然力、超人间力量的人物信仰崇拜为主。以信仰对象的多样性、信仰活动的功利性、信仰体系的杂合性为特点,传承着先祖们遗留下来的信仰观念、信仰习俗,影响与打造着赣西人们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4.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圣杜甫仅看到了秋千这种体育游戏在大唐时期开展的盛况和清明节荡秋千的普遍性,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秋千制作技术和娱乐规则,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荡秋千的独特风格,又因为各民族的文化、环境、性格、信仰、宗教的差异性,各民族在秋千游戏中所外化出的心理情感也大不相同,因此,从秋千文化的传承中,折射出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小;心理特征。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探寻秋千这种体育游戏的民族心理表达内涵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歧路灯》中"把 名 谓语"其谓语可以是复杂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根据"把"后宾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歧路灯》中"把"字句划分为处置义、使役义、处所义、工具义等类;"把""被"融合、主语后置、宾语加长以及谓语空缺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6.
商洛"秦头楚尾"的山地区位,使其风土民情、婚嫁习俗,既具中国传统习俗之共性,又富地方特色之个性,蕴含秦巴山民朴素的婚俗信仰。婚嫁习俗是商洛诸多习俗的缩影,"纳采"、"迎送"、"耍新"、"遨食"等系列活动,体现了该地婚俗"既具秦风,又含楚韵"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徽州民间普遍存在着朝山习俗,各地民众根据距离的远近、个人经济能力之高低,选择不同的地点朝山进香。其中,最为重要的进香旅程是前往九华山和齐云山,俗称"朝九华"和"上齐云",以及随后出现的融为一体之"华云进香"活动。本文利用田野调查收集到的一批民间文献,结合口碑资料,研究此种朝山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从民众的信仰生活、僧俗关系以及村落会组织的运作来看,"华云进香"习俗为我们探讨地方社会与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具体而微的徽州民间文献,可以从史料的角度"较近距离"地窥见民众日常生活的诸多侧面,考察一地社会经济、文化、民间信仰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展示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8.
《看虹摘星录》和《七色魇》是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看到沈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由主体生命爱欲经验形式出发,从自然中明悟生命的庄严,将欣赏之爱扩大到自然之爱;因生命包含着对民族的隐忧与希望,揭示社会需要一种新的信仰和明确而单纯的大爱。因之,读者可以体会沈从文"燃烧情感以证真理的勇气和诚心",更好地理解沈从文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9.
黄中勇 《科技信息》2007,(26):285-285
西方哲学家詹姆斯说过:"没有信仰的人,终究要被有信仰的人驱逐到墙角里去的。"群体精神是群体在特定时空中所形成的理念、态度、心理、价值取向等意识和道德情操的综合状态。特定的群体精神一旦成为社会精神的主流并代代相传,便会演变为社会的一种作风、风尚、习俗和传统。任何精神传统都形成于群体之中,并通过群体中诸个体成员的精神面貌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游牧生活中,哈萨克族形成了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套亲属关系,七代外婚制、收继婚、还子习俗、收养习俗等一系列风俗习惯使得哈萨克族的亲属关系具有鲜明的特点,而如今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亲属关系也随之在形式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陶瓷习俗来源于陶瓷生产劳动,它伴随着陶瓷业的产生而产生。其形成还与中国原始信仰、民间宗教崇拜及民间造神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研究陶瓷习俗,继承和弘扬传统陶瓷习俗文化,使之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功能,为发展陶瓷产业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深描、阐释。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解读,揭示出苗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生命图式、社会功能与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3世纪,分布于中亚地区的阿尔泰语系乌孙族和后世的蒙古族中传承着狼和乌鸦双重信仰习俗和与之相对应的神话传说。该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的盛行现象,是狼和乌鸦在自然界里的“搭当”关系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所致。此外,乌孙和蒙古的上述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与古代罗马相关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颇具共通性,这缘于远古时期欧亚大陆民族集团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民族服饰情感与审美的整合传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旎 《科技信息》2009,(15):385-385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各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15.
泰山石敢当起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时期的灵石崇拜信仰到秦汉时期发展为"灵石镇宅"习俗,在史游的《急就章》里面对灵石镇宅习俗的总结使得"石敢当"这一术语被广为接受使用。随着泰山在官方祭祀系统中地位的下降,"石敢当"又与"泰山"逐步结合,最终形成家喻户晓的"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石敢当"出现在明中晚期,金元石碑石刻上出现的"泰山石敢当"是翻刻,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证明其在金元时代就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一口一个X"格式从语义、形式、语用多角度讨论颇有意义.从语义考察,可以发现褒贬两种情感意义;从形式考察,可以体会出其在句中能充当多种语法功能;从语用考察,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语言系统中有着特定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风调雨顺是确保农事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宋代时旱灾频发,举行祈雨仪式成为官方和民间抗击旱灾的重要方式之一。江浙地区就曾盛行过"以鳗祈雨"的习俗,这种祈雨习俗在官方和民间均有所体现。鳗鱼被选择为祈雨对象并非偶然形成,这种现象不仅是在鳗鱼、水稻、旱灾三者的叠合时间中促成的结果,而且是巫术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民间信仰因素和宗教信仰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之下的产物。通过对于"以鳗祈雨"习俗的分析,有利于补充宋代祈雨习俗的研究,也有助于呈现中国的鳗鱼文化。  相似文献   

18.
"煨柏朵"是商洛民间流传已久且极为普遍的春节民俗,它是我国传统柏树崇拜信仰在商洛地区的具体表现。本文简略论述了"煨柏朵"习俗的传统文化背景、习俗概况以及现代功能,并对该习俗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对保护商洛传统民俗文化尤其是商洛林业资源,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各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示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20.
广东兴宁人普遍流行有每年元宵节前后“赏灯”的习俗,通过分析兴宁客家村落内部几个姓氏宗祠的集体活动,利用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记录客家人“响丁”仪式中请灯、上灯及暖灯等环节的展演空间,可以发现兴宁客家人通过元宵赏灯仪式表达了族群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充分体现了仪式具有社会排气阀的作用。且在个案方面丰富了人类学对仪式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