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岭是我国羚牛的主要产地之一 .本文阐述了秦岭地区的自然条件、羚牛的分布、生活习性 ,探讨了秦岭地区羚牛受伤的原因 .  相似文献   

2.
1992年春,陕西省楼观台林场修路队,在秦岭梁顶修路时,捕拾到一只因母羚牛受惊而遗弃的4日龄小羚牛,并将它送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饲养抢救研究中心喂养。这只小羚牛雄性,体重5公斤,体长61厘米,体高51厘米;能站立走动,但身体比较虚弱,且因饥饿不停的发出“哞哞”的叫声。脐带未干,体色呈浅褐色、柔软无光泽,四肢色深,面部呈浅褐色,吻部及两耳为深褐色,背部棕褐色。起初我们用开水冲牛奶粉200克,倒在盆里喂小羚牛,但  相似文献   

3.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样带法,并结合访问调查,对210国道牛背梁保护区段公路两侧羚牛扩散情况进行了监测.在监测样带内总计发现羚牛82头次,主要集中在西平沟一秦岭梁—干沟一带,以西平沟—秦岭梁段活动最为频繁;有64.64%的羚牛活动在相距公路10~100 m处;在国道两侧的活动时间以下午和傍晚为主,主要集中在17:00~19:00时.仅有7头次羚牛(占总数的8.53%)穿越公路完成了扩散.  相似文献   

4.
程醉 《少儿科技》2013,(6):38-39
关于我国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陈二毛知道除了大名鼎鼎的熊猫,在秦岭地区还生活着秦岭羚牛。然而,由于秦岭腹地山路崎岖、荆棘密布,秦岭羚牛一直鲜为人知,充满神秘色彩。不过,在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国宝级野生动物展示会上,陈二毛了解到了它们的真实一面。  相似文献   

5.
羚牛共有4个亚种,其中的秦岭亚种为我国特有,主要分布在陕西高海拔地区的森林中。羚牛秦岭亚种又被称为“金毛扭角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外形与羊有很多相似之处,陕西当地人习惯叫它“白羊”或“羚羊”。  相似文献   

6.
<正>2014.8.11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分界线两边的气温、降水、干湿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河流水文特点、农业状况、土壤植被等差异,秦岭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被并称为"秦岭四宝″,在秦岭里,还藏匿着(?)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小  相似文献   

7.
羚牛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羚牛是一种生活在中高山的大型偶蹄类动物,笔者从1985年以来,每年登临光头山进行观察,现将1989年夏对一群羚牛进行跟踪观察到的情况报告如下.光头山位于秦岭腹地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北缘,山脉呈东西走向,海拔2600米左右,最高峰鲁班寨海拔2903米,山上气候变化无常,地形复杂,有第四纪冰川侵蚀地貌.1989年7月28日天气晴朗,上午10时30分,鲁班寨东段海拔约2600米的山脊,一群羚牛沿山脊从西向东活动.这群羚牛共14只,其中有5只犄角粗壮,毛色发黄,体形明显偏大,推测可能是成年公  相似文献   

8.
秦岭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和渭河之间。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是我国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重要分界线,也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食物资源,为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庇护所。笔者曾经三次前往秦岭对羚牛进行野外生态与数量调查,并先后参与抢救过多只老弱病残的羚牛,获得了许多丰富的资料。去年三月下旬,我们又一次来到秦岭北坡。由陕西省林业厅动物站、楼观台林场动物饲养场及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组成的考察组,从楼观台森林公园进山,沿田峪河经栗子坪步行50公里抵达金牛坪。金牛坪是羚牛经常出没之地,也是此次考察的  相似文献   

9.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又名扭角羚,属偶蹄目,牛科。它的形态、结构介于牛羊之间,在我国有两个亚种,即秦岭亚种和四川亚种。羚牛是我国特有的高山珍贵动物,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的吻,鼻宽大而裸露,前额向上隆起,双角扭曲奇特,所以在动物园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对动物学的研究也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羚牛在野外分布地区狭窄,数量不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衍后代难度很大,至今仅有几家动物园饲养和繁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2020,(2)
正秦岭,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独特生灵。提到秦岭,喜欢动物的朋友们可能会想到鼎鼎大名的"秦岭四宝",即大熊猫、朱鹮、川金丝猴和羚牛。但对于研究昆虫的人来说,在秦岭孕育的众多生灵中,昆虫无疑占据了更多样、更繁盛的地位。看!在溪流旁,美丽的绿色蟌在植被上悠闲  相似文献   

11.
西藏的羚牛     
经过1983——1985年西藏全区自然保护区区划和1987—1991年西藏自治区珍稀野生动物考察。笔者对西藏羚牛的两个亚种的基本情况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参考近年国内外资料,已知西藏羚牛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伯舒拉岭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东部。采用样方轰赶调查法推算,西藏地区羚牛种群数量为4523±754头。目前,西藏的羚牛受到西藏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但资源浪费和乱捕滥猎仍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2016,(4)
正秦岭因"中国地理上最著名的南北分界山脉"和"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而被人们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秦岭有那么多的蝴蝶。秦岭是我国南北方地域和气候的分水岭,它横亘在中国的腹地,东西绵延1 600余千米,跨越甘肃、陕西、河南三省,当然最主要的部分在陕西,因此陕西也简称"秦",亦有"三秦"之称。秦岭的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秦岭山高林密,道路险峻,有些地方人迹罕至,很多珍稀的动植物得以保存,大家耳  相似文献   

13.
我们伟大祖国地大物博,美丽而富饶.我国的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可谓得天独厚.国产动物种约占全球动物总种数的十分之一,还有众多世界稀有的珍贵特产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白鳍豚、朱鹮、黑颈鹤、扬子鳄、大鲵、中华鲟等,更是名闻全球,声震遐迩.但由于多年来偷捕滥猎,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总是充满意外和惊喜,作者在秦岭深处调查林麝资源时,不经意间与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勺鸡邂逅。作者是否最终得以亲近这神秘的鸟儿呢?秦岭横亘于我国中央地带,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较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谓天然的"生物王国"。境内濒危珍稀动植物如红豆杉、太白落叶松、大熊猫、羚牛、林麝、勺鸡、红腹锦鸡和大鲵等均有分布。2006年4~6月,我们在秦岭西麓凤县调查林麝资源时,意外地遇见了珍稀的勺鸡及其巢穴。  相似文献   

15.
1989年3月的一天中午,陕西省洋县酉水区全水街上,人流熙熙攘攘,正在赶集.这时,一头羚牛突然从街后窜至街上,大摇大摆地来到乡税务所门口.人们驻足观看,发现是羚牛时,立即打电话报告县上.县兽医赶来,见羚牛体况正常,就派人护送,放归山林.  相似文献   

16.
保护区基本情况秦岭呈东西走向横贯中国中部,绵延1500千米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处柞水、宁陕和长安三县(区)的交汇区域,秦岭主脊自西向东从保护区中部通过。保护区东西长28千米,南北宽15千米,总面积164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1988年,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相似文献   

17.
210国道道路、地形、植被等是羚牛东西扩散的限制因素,流动车辆、采集、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沿210国道发生的人为活动是羚牛扩散的威胁因素.在诸多威胁因素中,流动车辆对羚牛扩散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每日13:00—19:00时的影响为最大,19:00—22:00时的次之,04:00—07:00时最小,羚牛的扩散成功率仅为8.53%.采集活动的干扰次之,其次是旅游活动和商业性服务活动的干扰.进行边界调整、促进国道两侧植被恢复、建立210国道生态桥、严格车辆、商户和旅游管理,是消除影响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有羚牛指名亚种分布 ,从而使羚牛在云南境内的分布南限南移到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瑞丽片的等嘎地区 ,且垂直分布方向上 ,海拔高度已从 190 0m下降到 1 1 0 0m .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羚牛分子系统进化,解决多年来关于羚牛分类地位及其与麝牛关系的争论。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扩增羚牛、绵羊、山羊细胞色素b基因,并对其全序列(1140bp)进行测定。结合GenBank检索序列,对9种偶蹄类动物(麝牛、绵羊、羚牛等)、1种奇蹄类动物(斑马)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差异进行分析,并基于序列差异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羚牛与羊亚科的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分别为9.085%和11.652%),与其他动物亲缘关系较远(序列差异为12.344%~23.333%),与麝牛的差异达到了13.658%。羚牛与绵羊分歧的时间约在360万年前,而与麝牛的分歧时间约在550万年前。结论将羚牛归入羊亚科较为合理,羚牛和麝牛形态和行为上很强的相似性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羚牛(Burdorcas taxicolor),又名金毛扭角羚、野牛、扭角羚、白羊等。它最早是由Hodgson在1850年依据出产在印度阿萨姆邦米什米丘陵的羚牛而定名的。羚牛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