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韧性理念以城市本体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城市在承受扰动时保持自身功能不被破坏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成为保障城市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城市韧性概念和属性进行梳理与辨析;文献调研表明,学界对城市韧性的概念定义、属性特征等基本问题逐渐达成共识,研究重点已由基本问题转入韧性框架、评价体系、提升策略等内容;结合中国城市的现状,提出城市韧性研究应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拓展,并从系统性、实效性、制度性3个层面提出中国城市韧性研究的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城市韧性;防灾减灾;韧性框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韧性城市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地理学和应急管理研究学术界新的热门领域。当前学界还没有形成针对中国城市的独特性构建系统、全面、可操作的韧性城市研究框架。针对韧性城市的恢复力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界定了韧性城市恢复力的内涵,分析了韧性城市在遭遇外部扰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演化机制,并提出了韧性城市恢复力演化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社会意义。为韧性城市规划和管理所强调的城市长期适应能力和智慧性提供量化评价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3.
 韧性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应对复合型灾害风险的实践选择和发展趋势。基于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100RC),对该项目已公布的亚洲韧性城市实践策略文本进行梳理,从目标愿景、策略内容、实施框架3方面总结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与西亚地区的不同城市所制定的韧性策略特征,并结合城市特点,以社区作为韧性抓手,提出了中国在韧性城市实践中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本土化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丽芳 《科技资讯》2023,(16):146-149
韧性城市建设是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各地均积极探索与发展韧性城市,在此环境下,需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情况展开针对性规划设计。基于此,该文首先简单论述了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的各个维度,为增强任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针对性,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某城市实例展开分析,在明确实例概况基础上分析致灾因素,进一步从空间韧性、生态韧性、基础韧性、社会韧性这4个方面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面对快速城市化和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加强城市韧性,增强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成为当前韧性城市建设的紧迫任务。社区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社区的韧性提升不仅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为保障社区的安全与稳定提供了基础条件,社区韧性研究日益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遴选出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社区韧性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区韧性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分布广泛,且呈现跨学科发展态势;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机构及作者合作程度均不高。另外,当前国内社区韧性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社区层面的心理健康韧性研究、社会互助层面的社区韧性构建、社区韧性的评估与提升策略、防灾减灾与社区韧性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区韧性以及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社区韧性研究等6个方面,研究主题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6.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包含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科技创新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剖析城市韧性子系统协调水平及总体特征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城市韧性5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其中科技创新一直滞后于其他子系统发展;子系统整体协调水平不高,但呈逐年提升态势,协调水平总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结构特征,成都和重庆的协调水平一直优于其他城市.(2)城市韧性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韧性重心经历了东南向加速移动、东南-西北向折返移动和东北向平稳移动的复杂迁移过程;城市韧性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双核高,四周低”的空间结构特征,在研究末期成都和重庆处于高度韧性区.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定量评估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构建了基于系统机能曲线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评估模型,并提出了一种量化系统韧性的方法。模型中包含公交车系统和出租车系统两个维度,并采用城市公交车服务率和出租车在线率来表征其系统机能,能够综合评估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用该方法对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的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郑州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处于中等韧性水平,且不同的恢复方案对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力均会产生影响。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描述系统从受到扰动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各个段的机能水平,从而定量计算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韧性。该方法适用于单一灾害作用情景和多种灾害耦合作用情景,可为提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应对不确定性扰动的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中小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韧性城市相关理论,对我国中小城市韧性建设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以城市人文韧性、生命线系统韧性、经济韧性、生态环境韧性和灾害准备韧性为主体的5维度韧性城市构建理念,建立了中小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安徽省淮南市。结果表明:淮南市近五年城市韧性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韧性指数平均值为0.098 6,其中人文和生命线系统韧性指数呈下降趋势,经济、生态环境和灾害准备韧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淮南市城市韧性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9.
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基础设施等分析工具,基于规模-密度-形态的三维韧性分析框架,分析了1990-2017年兰州市的城市韧性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间段内,兰州市的规模韧性和密度韧性呈下降趋势,发展面临强烈的规模安全和密度安全约束,而形态韧性变幅较小,总体稳定,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韧性概念在规划与治理层面的逐步展开,2022年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热度。从韧性城市理论研究、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城市应对公共事件、韧性城市提升治理水平、韧性城市建设实践等5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提出中国需要在城市层面形成完善的技术路线与政策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内容进行协调配合,对各领域的韧性建设内容进行引导,形成韧性城市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框架;同时,政府应协同企业、研究机构形成联合体,制定各领域的详细韧性规划建设标准与导则,强化规划传导体系,以应对“碳风险”的韧性建设战略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的总体导向。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防灾减灾理念下,内涝风险评估通常只考虑基础设施的抵御能力和气象、地形等自然条件.随着系统韧性理论的发展,政府和市民的防控意识、应急处理和灾后恢复等方面均需要纳入到风险评估和对策之中.该文提出了一套用于评估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综合能力的指标体系,包含13个方面共41个基础指标,并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韧性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后的CRITIC模型测算1998-2017年省会城市韧性的变化,并结合面板数据VAR模型探究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对于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 显示:在时间上,过去20年30个省会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韧性水平较高的城市为北京、广州、上海和南京;在空间上,省会城市韧性水平从相对...  相似文献   

13.
结合城市韧性,从经济、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4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6—2019年我国中部地区六省的8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分析各省及城市间的韧性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中部地区综合韧性水平稳中有升,各城市韧性得分均逐年增长,但速度存在差异.(2)中部六省平均韧性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省内差异逐年扩大,省会城市远高于其他城市.(3)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等因素对城市韧性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镇化水平及产业结构对城市韧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作为气候变化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城市,波士顿致力于加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建设,从建筑、交通、能源、沿海保护、极端天气事件应对、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着手规划提升城市气候韧性的战略举措,气候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波士顿是美国和国际上最早发布气候监测和评估框架的城市,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领导者和全球韧性城市建设的典范,其气候韧性...  相似文献   

15.
 社区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主要组成单元,在提高城市韧性表现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韧性概念在社区维度的特殊性和表达机制、韧性评价相关政策与方法、社区韧性建设实践等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社区韧性研究进展,总结了社区气候灾害韧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中国建设韧性社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之一。运用多指标综合加权法、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从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4个维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05-2018年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综合韧性指数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韧性指数不高;重庆、成都两市韧性指数上升幅度远大于其他城市,韧性“极端化”现象显著;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两端凸显,中部凹陷”状态,“虹吸效应”明显;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经济和基础设施系统,研究期内基本稳定且影响长久。  相似文献   

17.
 利用熵值法对2008—2018年西北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韧性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分析了各个城市间的韧性水平差异程度,通过30个城市的面板回归分析了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1)我国西北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总体为中等偏上水平,主要为中度和较强度水平,较强度韧性城市相对较少,主要为省会城市,强度韧性城市目前还没有形成;(2)部分城市排名变化较大主要归因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加强生态保护使甘肃省城市排名向前移,而缺乏环境治理投入的陕西省城市排名则出现下滑;(3)由于高韧性水平城市缺乏且带动作用不足,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出现高高集聚稀少,高低分布居多的空间分布格局;(4)行政力和科学技术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和开放度,金融和社会方面虽然显著,但影响力较小;(5)行政力和科技对社会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影响显著,且方向为负,经济因素对4个子系统影响显著,方向为正,开放度对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影响为正,对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为负。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脆弱性不断暴露,提高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迫在眉睫.此研究将安全韧性管理理论与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紧密结合,依据突发事件链理论,构建了以高校突发事件、高校承灾体与安全韧性管理理论为三要素的高校应急韧性管理模型.韧性管理概念下的高校应急管理突破常规,为高校防灾减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暴雨后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积水导致其系统功能瘫痪,提高城市水系统的生态韧性对巩固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水生态管理上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现有韧性研究的不足;在生态韧性的视角下,构建了城市水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和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体系;提出了韧性城市设计策略,探索了生态韧性视角下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测度2004-2019年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分析其时空分异与演变,并引入障碍度模型诊断其障碍因子及障碍度.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得分以及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工程韧性4个子系统得分均呈现出上升趋势;(2)在研究时段内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缩小的趋势;(3)中西部地区逐渐形成以高水平、中高水平为主的连绵分布区,东部和南部地区则形成以低水平、中低水平为主的连绵分布区;(4)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空间集聚效应呈现先减弱再逐渐增强的趋势;(5)子系统对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障碍度显著强度:工程韧性子系统>社会韧性子系统>经济韧性子系统>生态韧性子系统.实证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城市规划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