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文广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1992,(3)
本文运用两流体模型,提出计算垂直管道中固液两相流动摩擦损失的“双向”耦合数值方法。通过数值计算,研究固相颗粒直径、密度、浓度和液相速度对摩擦损失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摩擦损失随固相颗粒直径、密度、浓度和液相速度的增大而增加。本文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微柱群通道流动沸腾两相摩擦压降特性研究 《山东科学》2017,30(6):50-57
为探究微柱群通道流动沸腾两相摩擦压降的影响因素,对高度和直径均为500 mm的微圆柱组成的叉排微柱群通道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借助高速摄像仪对通道内不同加热功率的气液两相流型进行了记录分析。实验中质量流速范围341~598.3 kg·m~(-2)·s~(-1),热流密度范围20~160 W·cm~(-2),工质出口干度范围0~0.2。实验结果表明,两相摩擦压降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呈线性增长;工质进口过冷度对两相摩擦的影响随着出口干度的升高逐渐减弱。通过可视化研究发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的流型变化依次为泡状流、环状流,环状流区两相摩擦压降明显高于泡状流区。 相似文献
3.
垂直管道中气液两相流流型辨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气液两相流动中,不同流型下的压力变化和空泡率变化不一样的问题,研究采用压力传感器及新型的电容空泡率传感器来测量垂直管中各种流型的压力波信号及空泡率信号,并以此辨识流型。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流型的压力波时序图,压力波频谱图,空泡率时序图。并给出了各种流型的辨识准则。 相似文献
4.
以复杂变截面流道为压降元件,研究了汽-液两相凝结流动的压降规律、两相流摩擦压降的L-M模型的扩展问题、均相流动模型和分相流动模型的适用性问题。获得了用混合平均雷诺数表达与两相凝结流压降的关系、L-M模型可用于非绝热的两相等温流等结论,为复杂流道中汽—液两相凝结流阻力的分析及压降计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内外井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对空气-水、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用垂直环空管流实验架,井眼数据测量与传输测系统,以及计算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空气-水、空气-泥浆两相流的流型图,并利用回归分析的数学方法获取了空气-泥浆两相流泡状流向弹状流过渡的守渡区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1,55(9)
针对小通道内两相流动摩擦压降的关联式进行了全面分析,描述关联式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并指出不同关联式之间的创新之处.为了评估各种关联式在小通道中的通用性和精度,建立了一个大型摩擦压降数据库,此数据库在蒸发和冷凝/绝热工况下分别有1 302和1 576个数据点.对26种关联式分工况进行评估分析,并发现Sempértegui-Tapia和Kim关联式分别在蒸发工况、冷凝/绝热工况下具有最佳的预测能力,最后提出了关于关联式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垂直管流中的气液两相流压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解决深井气举采油过程中不同流动型态的压力梯度、持液率、混合物密度对气举井设计和运行影响的问题。方法假设井简相关过程参数,采用阻力系数法计算油、气、水混合物的压力沿井筒的分布规律,进而预测某一深度处的压力。结果得出两相流体在井筒中密度的变化规律、水头损失和井筒中不同深度处两相流体的压力梯度。结论阻力系数法是一种较简单方便的计算垂直管流某一深度压力的方法,对于油气井的优化设计、稳产高产及测试技术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压降是气液两相流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而黏度对气液两相流压降有显著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不同黏度下压降规律进行研究。采用多相流试验平台测试系统,在内径60 mm,实验段长8 m的垂直管中开展油气两相流实验研究。表观液速0. 08~0. 20 m/s,表观气速1~19 m/s,气相为空气,液相为白油,黏度分别为25、50、70、150、200 m Pa·s,研究黏度对压降以及Beggs-Brill、Mukherjee-Brill和Hasan-Kabir三种压降模型计算准确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压降模型的计算精度绝大部分会随黏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Beggs-Brill模型在不同黏度下准确度较其他两种更为稳定,但黏度在200 m Pa·s时绝对误差高达42. 67%;黏度对于总压降影响明显,而对位差压降的影响较小;实验中观察到负摩阻压降现象,发现表观气液速度越小,黏度对负摩阻压降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9.
对空气在垂直环空泥浆中流型分布规律及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体在泥浆中流型分布与在水中流型分布相比差别很大,同样流型下气体在泥浆中的上升速度比在水中上升速度略低,但基本接近,然而二者的数学表达式却相差甚远.这是因为在同样的含气率的情况下,在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中,从泡状流向团块状流过渡要比空气.水两相流系统中早得多.实验还发现,在常温常压且泥浆粘度高的情况下,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中不存在泡状流,气体含量小时即为弹状流,因此.气体在水中的流型分布规律及上升速度模型不能简单地用于泥浆作为液相的气液两相流中.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内外井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对空气-水、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用垂直环空管流实验架、井眼数据测量与传输遥测系统,以及计算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空气-水、空气-泥浆两相流的流型图,并利用回归分析的数学方法获取了空气-泥浆两相流泡状流向弹状流过渡的过渡区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倾斜上升气液两相弹状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等效弹单元思想,发展了一组方程,以此来预测生趣及近垂直倾斜上升管中充分发展气液弹状流的流动特性,模型中考虑了界面切应力对液膜运动的影响;并在液弹空隙度预测中引入临界气体夹速度的概念,以此来描述弹状流中在在气泡尾部的混合特性,本文提出的模型这径对液弹空隙度的影响,弹状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到实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为得到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的流动特征,采用电阻层析成像方法对流动的相分布和含率等进行测量,并采用无量纲参数对流动的压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流动中固相颗粒均呈非均匀分布,且浓度呈近似轴对称分布;不同颗粒粒径的液-固两相流动中的相间速度滑移程度不同;液-固两相流动中,粒径较小固相颗粒的掺入可有效降低流动的摩擦压降,具有湍流减阻的作用,而由于粒径较大固相颗粒间存在频繁碰撞,会增加流动压降;对于相间速度滑移较小的液-固两相流动,可采用均相流模型对流动的压降等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为准确预测液-固两相流动的压降,合理设计海洋资源生产及输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三元扭曲叶片叶轮离心风机内粒子运动轨迹及叶轮磨损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考虑风机叶片的三元扭曲特性,推得一整套三元扭曲叶片粒子反弹的计算公式.对三元扭曲叶片和单圆弧叶片的碰点分布进行了计算比较,前者比后者的分布均匀程度有所改善。用靠背管测量含尘与不含尘时的风机特性是可行的.试验证明,本文所用的两相流物理模型,其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对设计和制造耐磨性较好、效率较高的风机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垂直环空空气—泥浆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空气在垂直环空泥浆中流型分布规律及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体在泥浆中流型分布与在水中相比差别很大。同样流型下气体在泥浆中的上升速度比在水中上升速度略低,但基本接近,然而二者的数学表达式却相差甚远。这是因为在同样的含气率的情况下,在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中,从泡状流向团块状流过渡要比空气-水两相流系统中早得多。实验还发现,在常温常压且泥浆粘度高的情况下,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中不存在泡状流,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对气固(或气液)两相流动分离器进行了设计。并计算了流道内的流动状态,对几种不同形式分离器的流动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A-t双参数曲线波形板分离叶片不仅分离效率高,而且流动损失小。 相似文献
16.
作者就圆形管道中气-液两相流总体空隙率的测量进行了研究.对传感器结构提出了优化条件,使用参考电极测定液相电导率的变化,以克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冠群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88,(2)
本文介绍了考虑汽液两相间的传热、传质与动量交换后,汽液两相喷嘴中临界质量流速的简化数学模型,并根据他人试验结果所作的近似假设,提供了喷嘴中汽液两相流的临界压比计算式。 相似文献
18.
沈自求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39(2):228-234
阐述了在气-=液两相流传递研究方面的工作,包括气升式环流系统中的流体力学和传递、降液膜动下的传热和传质、“载气蒸发”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并由研究惰气气冲击冷剂液浴中放热壁面强化冷却的操作机理,提出了“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垂直管中向上气液两相环状流流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二相流理论及Wallis相关经验公式,推导出了垂直管中上升两相环流参数的计算公式.与其他方法计算结果对比,此计算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出环状流重要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吻合.该分析计算方法简单易行,可通过简单的计算机编程实现.该方法可用于天然气井的排水采气生产以及油井生产中环状流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20.
以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通过假设液-液界面的滑动速度比,导出了液-液分层层流流动速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及层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作用于液滴上力的平衡条件来建立液滴的运动方程,分别导出了液滴在连续相及相界面上相对于液体的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