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民胞物与。物与,是杜甫仁学精神的合理外推,而同时,大自然以其所涵载的宇宙生气昭示着人类生命应具的秩序,诗人在其诗作中以喜剧性(自由)自然意象展示了这种心灵与自然双向交流的形上内涵:自然对生命的启示,在自然的映照中的对人生悲剧的理性观照与超越要求,对“天人合一”的体认,是诗人宇宙化了的泛人性(“本善”)精神。  相似文献   

2.
李建  刘欣 《泰山学院学报》2004,26(1):103-105
“兄妹婚配”是中国“偶生型”神话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它虽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但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完全成为历史的化石,这一母题神话中的因子以顺势型和禁忌型两种形式沉积于现代许多民族的众多民俗事象中。这些民俗事象是“兄妹婚配”母题神话在后世的文化蔓延和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3.
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心”、“物”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古老的“历史情结”;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心”随“物”(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4.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早期名剧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因为争夺田庄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剧本触及到了生态女性主义非常关心的众多问题,诸如女性与自然的等值、自然女性化、女性自然化以及女性在男权中心文化中的“失语症”问题。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对待自然和女性,认识到两性间的平等互补性,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实现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5.
悲剧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种基本价值标志,它深刻地蕴函着人类主体素质的发育水平和生命的价值取向。20世纪以来人类物性的上升与灵性的堕落,使得存在的悲剧性正以磅礴的气势、巨大的规模向人类压来,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困境。大众话语尽显对悲剧的恐怖,而理论研究却裹足不前。本文在剖析其逻辑认识根源与理论症结的基础上,立足于人类生命存在的现实,确立悲剧认识的逻辑思想主体,把握悲剧生成演化的根本矛盾、运行的内在动力和现实的实践价值,从而建构出生命意志受挫的悲剧本体论思想。文章充分肯定不屈不挠的悲剧精神在当代条件下的人文价值,这就是:强健主体素质,弘扬生命意识,跨越挫折和失败,勇敢地迎接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对比研究《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金瓶梅》,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写性爱为题材,不同的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写“性”更多地是主观表现,充满激情与理想,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讴歌,对生命的礼赞与对人性的呼唤;而《金瓶梅》写“性”则是客观模仿,其客观性表现为摄入生活的不加粉饰、灵与肉的分离、叙事的零度情感处理。  相似文献   

7.
小说《鹿鸣》着力展现了一个鹿类有灵、万物有灵的灵性世界;当以林明为代表的人类在对其灵性加以呵护时,彰显出人类伟大的理性;同时他以宗教般的情怀,实践着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希冀回归人类精神栖息的诗性家园。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最高价值与文化的自由价值,“存在自由”与“人性自由”共同构成人类自由价值母题的双重言说方式。存在自由是指主体存在所获得或享有的自由价值与自由权利,而人性自由则是指人类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自由。以多义性的“自由”概念来解读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基本组织结构的自由主义学说,势必陷入学理含混与意图谬见之中,从而导致西方自由主义言说的“中国化”症结。  相似文献   

9.
“人”、“物”、“道”标示了庄子哲学观的生存论、生态论、宇宙论三个环节,“人与文”、“物与文”、“道与文”是庄子从其哲学观出发,审视并揭示文学起源的三重维度。与此相应,庄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生存论、生态论及宇宙论的文学观。从生存论出发,文学是对生存的诗性观照,是真人自由生命的映射;从生态论出发,文学是对物性的体认及回归;从宇宙论出发,文学是对宇宙情怀的书写,是向大道的归藏,是天与心的交融。在文学的三维书写中,庄子揭示了文学的本质就是见证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仁”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德目 ,而是一切德目的总称。“立己立人立物”、“正己正人正物”、“成己成人成物” ,可归纳为“修己安人”的命题 ,而且实现“修己安人”的最终方法是“仁”。“修己”是指修养自己和安定自己生命的意思。只有从“修己”“安己”到“安人”和“安百姓” ,才能建立起君子外王的根本。以上观点 ,可以为 2 1世纪如何以仁教确立人的主体性 ,确保人的尊严性 ,进而保存自然万物之尊严性、实现人类的共生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共存与和谐等问题提供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1.
静思妙语     
《科技潮》2005,(1):49-49
所有自然之灵都是人类精神的投射.是人类在捉摸与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中,由于差错或无知而受伤时,对自然所作的主观神化。踢到石头觉得痛,只是规律的结果,石头并没有感情,“惩罚”或“反噬”都是人类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希腊中心主义的知识语境”中,原始文艺的母题解读方式及母题排序方式为“创世母题”和“英雄母题”、“自然崇拜母题”和“两性激励母题”,而在“世界”和“中国”知识语境中,原始文艺的母题解读方式及母题排序方式则呈现相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上说,平衡是事物在永恒的运动中所表现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状态。宇宙是平衡的统一体;人在自然界中生活,故人与自然也应保持平衡;人类社会在乎衡中发畏;平-衡还贯穿于人类生命活动之中,生命的延续在于维持平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和”,“和”即和谐,就是说要取得各方面的平衡。只有各类事物之间平衡了,人类才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早期名剧之一,讲述的是一个因为争夺田庄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剧本触及到了生态女性主义非常关心的众多问题,诸如女性与自然的等值、自然女性化、女性自然化以及女性在男权中心文化中的“失语症”问题。人类只有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平等对待自然和女性,认识到两性间的平等互补性,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实现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论大西南远古地理环境与"西南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雄 《凉山大学学报》2003,5(1):112-116,120
本文试从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古地质学,考古学,分析大西南远古地理环境与“西南夷”的关系,其一,地理环境对远古人类的影响与作用近乎是决定性的;其二,川滇古陆得天独厚的远古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黄色人种的摇篮;其三,我国迄今出土的远古人类化石,大多数在川滇古陆上;其四,元谋人及其使用火对川滇石陆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黄色人种的摇篮有着极其关键而重要的意义,并批驳了以氐羌说为代表的几种关于中国彝族远古起源的立论存在的种漏洞,从而推论元谋人后裔“西南夷”是大西南地区的土著居民,而彝族作为“西南夷”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大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传统建筑是由古代原始人类穴居、巢居居住方式长期演化而成的土木建筑与悬空平台相结合的干栏式建筑,它以其浓郁的民俗文化美和独特的建筑造型美而体现出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土家族传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它的建造过程与空间营建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人化宇宙、法天敬祖的宗教哲学思想,其造型与装饰则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陈小玲 《科技知识动漫》2007,(10X):26-26,61
2008年奥运,我国提出一个主题是“人文奥运”,可见我国极大重视人文教育。“关注生命,提倡和谐发展”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的一个主题。提升人文教育也是当今人类在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岳龙提出:“关注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也是21世纪所确立的教育理念,真正健康的完善的教育是自然生命教育、智慧生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 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学中尤其是神话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以“变形”母题为表现特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定因素:特定的人物即发生“变形”的主人公,特定的情境即导致异化、发生变形的具体情节语境。本文试着从“变形”母题与社会背景演绎,变形母题与异化思想,变形母题与民族意识三个方面对中外文学中的“变形”母题作一定的平行研究,探讨“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给类似的文学主题带来了怎样不同容量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心死”是一种悲哀,而“心不死”是更为深层的悲哀与悲剧。屈原的悲剧是“心不死”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