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区域创新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有效地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是制定高质量决策部署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熵值法与TOPSIS法的结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创新经济绩效5个方面对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开展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7年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逐年提高,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在逐渐提升,但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出现波动,在2014年出现下降的状态。为进一步提升武汉市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了完善多元化的区域创新投入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吸引、培育和保障体系,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二。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均居全国第四,仍是广东创新的短板。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能力均居全国第三,提升空间较大。创新绩效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首位,领先优势明显。《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实力、效率、潜力三个角度观察一个地区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要素,给出全国除港澳台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湖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根据2017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结果,对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可知,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中企业创新能力优势明显,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成为创新短板,创新绩效停滞不前。对此,本文结合湖南省实际发展情况,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2010年安徽省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3位,较2009年下降2位。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分指标的排名分别为第17位、第27位、  相似文献   

5.
基于因子分析法,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环境六个方面对江西省11个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为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区域内从外部吸收知识能力到最终形成技术研发能力进而形成区域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吸收、转化的载体,是创新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区域创新吸收能力与区域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在繁荣或落后地区人力资源的配置对创新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为证明人力资源区域特征、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调研分析,证明其正确性,并为决策者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环境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4-2007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依赖性逐步增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研发投入、累积知识存量、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显著;人力资本、知识流动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不明显;金融规模对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滞后期,而对外开放在当期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慧 《创新科技》2019,19(1):14-18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分析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通过研究区域创新理论,本文从投入能力、创新环境、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等方面选取了几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对河南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郑州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加大创新投入、建立健全创新环境、优化管理体系、提高创新产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辽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辽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支持能力五个维度.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辽宁2001-2010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总结了辽宁近几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特点;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视阀下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管理研究》2016,(1):62-66
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机制,剖析协同创新、知识外溢和专业化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探讨创新壁垒、创新风险和创新锁定效应对区域创新的束缚作用,剖析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同企业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的决策过程,提出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合理规划区域创新活动和培育区域创新文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2001—2009年经济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利用回归分析拟合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模型;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东湖示范区2010年经济发展和创新状况各项指标进行预测,将预测所得的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运用回归模型计算所得值进行对比,检验了该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推动东湖示范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武汉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自主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必备条件,并且贯穿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历史过程.文章从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阐述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并以此考察武汉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这对于武汉国有大中型企业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赵军  王晓  曹智娟 《科技信息》2012,(29):48+73-48,73
传统的本科院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教育模式适合于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力不从心。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该根据IT企业一线对编程能力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培养出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较强程序设计能力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与武汉城市圈特色产业的空间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形态转型,区域竞争加剧、地区合作需求上升,基于创新的特色产业发展将主导区域竞争格局.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创新和空间基础.以钢铁及新材料等8个特色产业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网络兼容的空间组织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从而加速区域发展、提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编研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几个方面论述了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具有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都在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创新型人才要破除五种关于创新能力的神话,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要构建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构建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建立良好的学术传承机制,创造民主自由的教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成败的重要标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水利水电专业人才日益成为凉山地区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现状实际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现状,阐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基于目前培养模式,充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提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并且依托学术科技活动,营造校园文化,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科技创新为一体,培养具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企业集群的发展动力及其创新能力的演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部经济、集体学习、知识传播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因素推动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而创新是集群的根本发展动力。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变化 :在萌芽期 ,群内企业与外部的单个企业相比有更强的创新动力和更活跃的创新表现 ;在成长期 ,集群比萌芽期更具创新性、创新成本更低 ;由于内在僵化和由道德风险、机会主义等引起的网络成本 ,在成熟阶段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开始减退、创新成本增大 ;在衰落阶段 ,集群可能丧失其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19.
对研发人员进行创新能力培训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而心智模式是研发人员创新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其通过影响研发人员创新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因此,企业应通过培训创新知识和传播创新经验,重视研发人员个体成长、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乃至创新动机,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促进研发人员的创新意愿等途径,引导研发人员形成创新导向型心智模式,以达到理想的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是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及创新人格等方面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