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0月30日,诺贝尔奖获得杨振宁教授在南京大学捐资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这是杨振宁首次设立奖学金。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总是与政府的影响和介入分不开,这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背景渊源。新加坡独立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在碰撞中产生能量──杨振宁教授答问录EnergyProducedbyCollision¥心远编者按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主办的《海风》第一期上发表了,C远撰写的杨振宁教授答问录。站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界处的杨教授,在谈话中对中国的经济、科技给予了客观的评...  相似文献   

4.
正近来,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种种举动激起了中国空前强烈的反应,中国学界、媒体和民众对新加坡的关注和愤怒甚至一度超过了对菲律宾这一"南海仲裁案"的直接挑起国。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也许是因为新加坡75%的人口是华人,很多中国人对新在敏感问题上采取并不偏向于中国的立场难以接受,觉得新就算不愿替中国说话,至少也应保持中立。甚至有中国学者主张,既然新加坡对中国不客气,那中国也没必要太照顾新,应当采取措施让新"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5.
杨振宁及其科学哲学思想评介陈斌,沈小娟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6岁时父亲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学成回国,先在厦门大学执教,次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教授,因此杨振宁成长在当时的北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杨振宁随家几经周折,迁入内地昆明,1938年...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利与弊,介绍了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条件、程序以及途径。  相似文献   

7.
1946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米亲自.向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推荐了来自中国的杨振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深秋,适逢中国科学院50周年院庆,科学院特别邀请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参加庆典,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均在被邀请之列。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振宁教授。 今年77岁的杨振宁,身着藏蓝色西装,蓝色格子领带,目光炯炯。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执教了30多年之后。杨振宁教授于去年元月正式退休,之后他应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之邀回国主持一项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在职教授。 谈话开始前,杨振宁从口袋里掏出一支润唇膏,涂在有些发干的嘴唇上。由于连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把他先后获得的11个国际奖项及一些个人文稿与信件赠予香港中文大学收藏。已经76岁的杨振宁在大肠动手术后开始考虑他获奖文稿的保存问题。几经考虑,杨振宁决定悉数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让这些珍贵的文稿存在大学里,让青年学生参观、阅读。问起为什么会选中香港中文大学时,杨振宁说,从八十年代起,他就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一直任该校的客座教授。谈到本世纪中国科技发展走过的道路,杨振宁说,20世纪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是从零开始的,就目前的发展应该说是"惊人的快"。他认为,科技的发展不是一两天的事,它依靠于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内地、香港、台湾的研究经费还不能跟西方发达国家或日本相比,因此还需要一定时候的酝酿。尤其是要多些人对学术发生兴趣,多些讨论,形成学派,但可以预期的是,21世纪中国的科技将取得辉煌的成就。杨振宁说,中国人读书的能力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系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月13日,杨振宁博士应邀前来东莞市访问,于当天下午来我院参观、讲学,并接受东莞市人民政府和我院的聘请,担任我院名誉院长。这是杨振宁博士首次在国内高等学校担任此职。杨振宁博士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校园并作了题为“从粗线条长距离的物理学发展到21世纪中国的科技前途”的精彩演讲,受到全院师生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1.
《今日科技》2009,(5):21-21
近日,以“应对危机,共谋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广东一新加坡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了主旨演讲。论坛由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主持,来自广东和新加坡政府、商界和学术界的人士共论粤新合作大计。  相似文献   

12.
王恒  廖红 《今日科技》2001,(11):26-28
他,出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数位中国物理学泰斗,动物能力不强,但却终在理论物理上树立丰碑。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就是杨振宁,中华大地哺育的数千万莘莘学子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3.
我校名誉教授杨振宁博士荣获北美最高额奖项──鲍尔科学成就奖据杨振宁教授1994年12月15日给甘幼评教授的信的附件知:杨振宁教授荣获!994/95费城克兰克林研究院鲍尔科学成就奖。富兰克林研究院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有声望的科研机构和博物院之一,近一百...  相似文献   

14.
2006中国—新加坡物理学前沿研讨会(China----SingaporeInternationalJointSymposiumonResearchFrontiersinPhysics)于2006年5月19-21日在浙江大学举行。中国一新加坡物理前沿研讨会每年举行一次,上次研讨会于2005年8月在新加坡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物理系承办,得到了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是亚洲最小的国家之一,自1965年独立以来,它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美元,接近或超过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新兴国家经济腾飞的成功典范。新加坡的绝大多数居民是华裔,长期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更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物。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新加坡建立了独特的,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新加坡政局的长期稳定,从而为它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探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政治理念,从而从一个侧…  相似文献   

16.
杨振宁华工园笑谈学问人生姜洪,吴大民(武昌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武昌430074)1995年6月8日,著名美藉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从成都来到武汉,应华中理工大学之邀,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湖北省首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颁奖活动。9~1...  相似文献   

17.
科技短讯     
80多岁的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表示,他这一生最后一项事业,就是回到清华园,帮助清华大学做点事。他计划尽早回到清华园定居。杨振宁坦言,他希望回到中国并在清华园定居,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能帮助清华大学做点事;二是他太太身体欠佳,相信回到中国后的医疗条件总体上要比美国好。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日前在香港表示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信心。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香港举办“当代杰出学人文史科技公开演讲”,杨振宁教授作为8位被邀请的著名学人之一到香港中央图书馆进行演讲。杨振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任何一个地方要造就尖端科技都要具备4个条件:要有一批可能造就的年轻人;要非常有决心,没有雄心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要有优良的传统,例如崇尚教育的传统等等;要有经济的支持。他说,在这方面香港和台湾现在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内地这些年经济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9.
短讯     
★2010年9月9—10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应邀到电子科技大学访问讲学,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杨振宁先生与电子科大四十余位教师共度教师节,畅谈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交流研究经验和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20.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之回顾与前瞻杨振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有机会同大家讨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之回顾与前瞻,我很高兴。今天我要谈的是,近代科学如何发源于西方,随后又怎样进人中国的经过。了解这个过程以后,我们就能够对今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