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今社会,精神权利愈来愈受重视,在民事法律规范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承认和支持的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由此产生诸多弊端。本文论述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排除精神损害赔偿的弊端,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法律中规定当事人可以对他人侵犯其人身权的行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但刑事法律中却规定被害人不能对被告人侵犯其人身权的犯罪行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这种相互矛盾的规定不利于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得到公平的待遇,损害了司法公正,所以我国有必要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对精神损害的赔偿仅限于民事诉讼,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却持否定态度。这既不符合立法精神,也不利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并应在制度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应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把被害人的诉讼请求限制在物质损失之内,不利于准确地惩治犯罪,不能全面地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而且与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也不相适应,不利于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因此,对精神损害予以补偿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犯罪行为致被害人精神损害的,受害人不能提起赔偿诉讼请求.笔者认为这不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应当予以修正,并以人格权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给予被害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损害赔偿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困惑。通过对相关立法条文在语意、逻辑以及法理等方面的分析、论证,认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安排不合理;同时认为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于物质损失范围界定不明,而且司法解释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我国需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建构中支持精神损害赔偿,并且进一步明确物质损失范围的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与法国、我国台湾地区的类似制度的比较研究,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试图为改革中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制度提供合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志刚 《科技信息》2007,(23):287-287
近年来随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暴露问题的增多,以新一轮刑事诉讼法修改为契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去留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张艳红 《科技信息》2009,(13):380-380
本文着眼目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长期困扰审判工作这一突出问题,从法理上及司法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所在,并从保护弱势群体、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立法实例,提出建立国家赔偿机制的建议,同时做出了大胆的设想和仔细的思考,认识这一制度的建立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是统一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受害人对他人的侵害有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2001年的最高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规定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该项权利,同时规定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受害人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与《民法通则》规定的差异,导致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受害人在实践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与法律规定形成一种冲突,成为我国现代司法制度中的一个明显缺憾。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是应当存在的,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可行的。笔者就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马艳平 《科技信息》2010,(25):393-393,406
被告人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损失时,被害人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现行法律只将物质损失列入赔偿请求的范围,针对被害人精神损害部分不允许提起,在侵财性犯罪中被害人遭受的损失也不允许提起。本文分析了立法和司法实务现状,论述了精神损害赔偿和侵财性犯罪中的被害人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否认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真的不应该得到支持吗?本文指出现行刑事法律否认精神损害赔偿的缺陷,并从理论与法律两个方面探析应该在我国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张振南  许燕燕 《科技信息》2012,(1):659-659,668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刑诉讼过程中,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的同时附带提出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的民事诉讼。但是,由于现行法律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过于笼统,条文也失于简单,同时人民法院在具体作法上也不够规范、统一,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问题的确定与完善,提出自己的粗浅的看法,以期对促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正确及时处理案件起到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霖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27-28,36
我国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均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制度的确立,是十分必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对之加以解决,只有从修改现行立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在刑事案件的审判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司法状况下,调解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中存在不少困难与争议。本文对这项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剖析,旨在对这项制度的发展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是司法实务特别是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法院的审判,在执行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案件审结后的执行因素,力保刑事被害人的损失得到最大限度的赔偿,不足部分再由国家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是司法实务特别是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法院的审判,在执行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案件审结后的执行因素,力保刑事被害人的损失得到最大限度的赔偿,不足部分再由国家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刑事法律规范否定了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立法缺乏统一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被害人的心理恢复,培养被告人的责任感;有利于解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竞合与冲突。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权利主体、赔偿标准和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在使用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是先刑事后民事,民事附随于刑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民事部分执行难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出现,实务界不得不采取先民后刑和刑民分离这两种模式。可见,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并不是很完善,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鉴于此,在讨论他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本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等的基础上本文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分成三种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论述,说明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