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Si^+,Ti^+与N^+注入在H13钢摩擦学性能上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比较了Si~+,Ti~+和N~+注入,包括Si~++N~+与Ti~++N~+双注入对马氏体H 13钢摩擦学性能优化的影响.摩擦学性能由销一盘式试验过程中的摩擦力数据和对磨痕的表面轮廓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作出定量、定性的评价.结果表明,Ti~+注入和Ti~++N~+双注入的优化效果远比N~+,Si~+注入和Si~++N~+双注入优越,其摩擦系数可由0.7降至0.2以下,耐磨性提高将近2个量级.还用AlES和TEM对离子注入引起注入层成分和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元素离子注入引起上述变化的机理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Si^+和Ti^+注入H13钢注入层微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Si^+(100keV,5×10^17cm^-2)和Ti(100keV,3×10^17cm^-2)注入H13钢注入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板条状马氏体完全消失,Si^+注入导致注入层晶粒细化,而Ti注入导致注入层非晶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N+注入GCr15钢和40Cr钢表面残余应力的变化及沿层深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N+注入后,材料表面残余应力(均为压应力)均有增加趋势,在近表层几个μm内增加较明显,并且随着注入能量和剂量的不同,表面残余应力增加趋势亦不同,离子注入使材料表面残余压应力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靶温对Ti注入H13钢表面强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给出了不同靶温下的Ti注入H13钢的抗磨损特性,并研究了不同靶温对强化机理的影响。注入时靶温为液氮冷却、150和400℃,注入能量和注量分别为180keV和3×10~(17)cm~(-2)。不同靶温下注入后,样品表面硬度不同。但均比未注入样品硬度有明显提高。抗磨损能力也有提高,从液氮靶温注入的1.75倍,150℃靶温的7.7倍到400℃靶温的11.2倍。硬度和抗磨损能力的提高程度取决于不同靶温下注入H13钢表面强化机理的差异。低温注入以位错强化和超过饱和强化为主,150和400℃注入TiC,Fe_2Ti等析出相明显增多,它们以析出相的弥散质点强化为主。 相似文献
5.
C和金属(Mo,Ti)离子双注入H13钢抗腐蚀纳米丝状结构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用多次扫描电位研究了金属Mo和Ti与C离子双注入和2种元素注入的顺序对抗腐蚀特性的影响,研究了抗腐蚀纳米相生成的条件,首次观察到细丝状纳米碳化物镶嵌相的形成,以及这些相对抗腐蚀特性的作用,并对其改性机理进行了讨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抗腐蚀的纳丝状纳米碳化物镶嵌相与双注入的注入次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相仅出现在碳为最后的双注入中,特别可贵的是这种细丝状纳米碳化物镶嵌相也能有效地提高抗点蚀特性。 相似文献
6.
C和Ti双注入H13钢抗腐蚀钝化层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多次扫描电位法研究了金属Ti与C双注入抗腐蚀和抗点蚀钝化层生成的条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腐蚀坑,发现注入层表面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钝化层.这种钝化层既能抗酸性腐蚀,又具有优良的抗碱性点蚀特性.测量结果表明,在C注量不变时,增加Ti注量可使抗腐蚀特性增强;而在Ti注量不变时,增加C注量可使抗点蚀特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Mo注入H13钢抗腐蚀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Mo注入H13钢明显地改善了钢表面的抗腐蚀特性,在腐蚀时间100~270min内,腐蚀电流密度峰值均为饱和值,极化电流密度JD是纯铁JD值的9.1%。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腐蚀后样品表面出现了密集的圆形和椭圆形的抗腐蚀体,其尺寸为0.5~3μm,这种结构具有稳定的抗腐蚀特性。随腐蚀深度的增加,这种抗腐蚀化合物暴露面积增大,因此使JD达到了饱和值。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Mo注入层中出现了Mo2C和FeMo弥散相,但尺寸为3~330nm,这比抗腐蚀体尺寸小得多,由此可见抗腐蚀体是由许多密集的FeMo和Mo2C结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金属离子注入纳米结构和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材料中纳米弥散相的形成对材料强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子注入技术在材料表面容易形成这种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Ti注入的钢,表面形成了直径为10~30nm丝状的FeTi和FeTi2相,其长度为150~320nm, 当束流密度分别为25~50μA*cm-2时,弥散相的密度分别为1.2×1011和6.5×1010 cm-2,其平均直径则分别为10和18nm.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C+Ti样品表明, 注入后表面形成的抗腐蚀钝化层也为丝状纳米结构, 细丝直径25~60nm,长度100~200nm,密度约2.2×109 cm-2.这种致密的结构具有很强的抗磨损特性和抗腐蚀特性.抗磨损特性提高了8倍.电化学测量结果表明,随注量的增加,腐蚀电流密度Jp明显下降,用3×1017 cm-2注量的Ti注入H13钢Jp比未经注入之值降低到0.125%~0.050%; W注入聚脂膜(PET)形成了10~20nm W的析出相,这种相的析出使PET表面硬度增加,抗磨损和抗腐蚀特性增强,并使之形成了优良的导电层. 相似文献
9.
首次给出了Mo+C和W+C双离子注入H13钢合成优化表面层机理的研究结果,包括表面薄碳膜和弥散硬化的形成。电镜中观察到这些离子注入时晶粒细化的密集位错的出现,同时在晶间析出相以MoC为主,在晶界内折出相则以Fe2MoC和MoC为主;这将使晶界强化和位错强化效果增强。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注入层中出现了弥散的Fe2C,Fe5C2,FeMo,Fe3Mo2,MoC,MoCx,Mo2C,Fe2W,FeW6,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能喷丸处理,在Q235低碳钢的表面得到了一层约20μm厚的纳米晶组织,然后使用金属蒸汽弧离子注入机(MEVVA)对表面纳米化处理前后的试样进行了钛离子注入。研究结果表明,Ti注入Q235钢后,浓度基本上服从Guass分布;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的样品,注入元素浓度与未经处理的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离子注入的深度则变化不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经过表面纳米化处理的试样表面层含有更多的缺陷,注入原子与这些缺陷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其固溶度的超额增加。 相似文献
11.
用Mo+C和W+C双离子注入H13钢制备表面优化复合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首次给出了Mo+C和W+C双离子注入H13钢合成优化表面层机理的研究结果,包括表面薄碳膜和弥散硬化层的形成。电镜中观察到这些离子注入时晶粒细化和密集位错的出现,同时在晶界间析出相以MoC为主,在晶界内析出相则以Fe2MoC和MoC为主;这将使晶界强化和位错强化效果增强。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注入层中出现了弥散的FE2C,Fe5C2,FeMo,Fe3M02,MoC,MoCx,Mo2C,Fe2w,Fe7W6,WC和W2C相。由于这些弥散相的存在使注入层硬度和抗磨损效果均有明显的提高。首次用俄歇分析观察到表面有一层碳膜存在,这将引起表面的自润滑效果。 相似文献
12.
Y,Y+C和Y+Cr注入H13钢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用MEVVA源引出的强束流Y,Cr,C注入H13钢改善了注入层抗氧化、耐腐蚀和抗磨损特性,探索了表面改性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单注入和Y+C,Y+Cr双注入均能得到表面改性的良好效果,双注入效果略好。表面改性的原因是注入样品氧化前后的结构和合金相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述特性的改善和注入层结构变化、钇铁化物析出相的生成以及铁钇氧化物形成密切相关。这些氧化物经短时氧化(10min)即可形成。由于这些氧化物 相似文献
13.
为在金属中形成所需要的合金或金属间化合物而采用双重离子注入技术.2种注入离子注入能量和注量需要合理匹配.还考虑了溅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存在时的各种修正.在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对 Ti~++N~+双注入 H13钢中 Fe_2Ti,TiN 和 Fe_2N 等化合物进行了测量.这些合金相和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提高了钢表面抗磨损特性.还讨论了双注入金属表面的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4.
The different change tendencies of 2-and 3-dimensional surface roughnesses of 40Cr steel aremeasured and analysed.In 2-dimensional parameters,the data are measured amplitude parametersR_a ,R_q ,R_(pn),spacing parameters S_m,S,q and shape parameters Δq,T_p %,R_(sk),R_(ku)..In3-dimensional parameters,the similar amplitude and shape parameters are measured.The au-thors found that ion implantation lcads to reduction of the values of the amplitude parameters ofthe surface roughness remarkably.The values of the spacing parameters have no regular changes.The changes of surface profiles before and after ion implantations have been measured in detail.Inaddition,the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the power spectrum are analysed for the surfaces ofdifferent implanting parameters.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observed frequency range,the intensi-ties of various frequencies decrease widely and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auto-correlation of surfacesdecrease after ion im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5.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nitrogen-implanted GCrI5 bearing steel and 40Cr structuralsteel we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implantation conditions. It is found that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rface layer are greatly changed by ionirradiation, such as the decrease of surface roughness, the increase of hardness accompanied withthe occurrence of compressive stress, etc.. The results of SEM and Ferro-spectroscopy show thatthese variations in surface propertie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microstructure causegreat variations in friction and wear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s between implanted andunimplanted specimens. Changes in th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with iron implantation were identi-fied by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 By means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method, test results for each differentimplantation condition and original hardness of the materials under the same wear test condition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s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C和Mo多重离子注入H13钢的腐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C+Mo+C注入结构和相变,用多重扫描电位法研究了其抗腐蚀特性,得出了抗腐蚀相生存的条件,以及这些相对抗腐蚀特性的作用,并对其改性机理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在C+Mo+C双注入H13钢中,可有效地提高H13钢的抗性,并能提高点蚀电位,使之更耐点蚀,三重注入生成了含Fe2Mo,FeMo合金相和MoC,Fe5C3,Fe7C3,Mo和MoO等的表面钝化膜,这种钝化膜的存在可提高H13钢的耐腐蚀性和抗 蚀特性,其抗腐蚀和抗点蚀特性优于单注入和双注入,这种多重注入最可贵之处在于既可提高钢表面的抗点蚀特性,又能提高钢表面的抗腐蚀特性。 相似文献
17.
C,W和C+W离子注入钢表面纳米相镶嵌复合层结构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质量差异很大的C,W和C+W对钢进行离子注入,用TEM对注入样品横截面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注入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纳米相镶嵌复合层,W注入复合层的厚度大约是相应离子射程的16.3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0Cr钢详细测量、分析了其二维和三维的表面粗糙度,随注入能量和剂量不同各评定参数的变化趋势也不同.离子注入使粗糙度高度参数值普遍下降,间距参数值有时增大,有时减小,通过溅射作用有时使糙峰数减少,有时又产生新峰;形状参数上峰态也发生变化.对不同参数的注入表面尚进行了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函数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