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担忧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等产品的面市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无污染”的食品 ,满足了人们健康消费的需求。但这些同是“无污染”的食品 ,它们的概念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呢 ?下面笔者对此作以介绍。“有机食品”(organicfood)是“生态农业”的产物。 1 972年成立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 (IFOAM )规定了有机农业组织所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和守则 ,明确规定只有符合下列最基本特征才能作为“有机食品” :①整个企业的所有生产项目都必须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进行 ,即不能…  相似文献   

2.
英国食品标准局经过研究发现“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差异”:美国农业部也一。直公开表明态度:不对有机产品是否更有营养和更安全发表评论,也不允许宣传有机产品对常规产品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台风和飓风都是发生在北半球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因为发生在不同的洋面和影响的地区不同而名称不同,就其本质来说,都是指同一类天气系统。但是,两者不是简单的一义多词,就名词的语言来源背景和命名系统来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果统一到一个名词上来,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4.
5.
通过6年时间对有机食品花生生产基地建设与配套技术进行的系统研究,明确了基地建设的原则要求、最佳生产条件和环境卫生标准。从种子的选择与处理、改进耕作方式、筛选应用有机肥与生物肥、生物药剂、物理保护剂等新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技术,创新了有机食品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在自建有机食品花生基地的基础上,将成套技术用来指导出口企业的有机基地建设,累计已被认证的有机食品花生基地面积1000余公顷,另有一批基地正处在有机转换期,发展前景良好,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创新与创造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创新与创造概念之间的异同。认为创新与创造虽然都具有新颖性这一共性,但它们之间仍有一定的区别,即创新概念的外延比创造要小。从学术上讲,人们不应该误把创新等同于创造,更不应该不顾其原始含义,完全用创新去取代创造。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创新与创造概念之间的异同。认为创新与创造虽然都具有新颖性这一共性,但它们之间仍有一定的区别,即创新概念的外延比创造要小。从学术上讲,人们不应该误把创新等同于创造,更不应该不顾其原始含义,完全用创新去取代创造。  相似文献   

8.
摘要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术语的数量十分庞大,但组合语所占比率很高,由各单词的含义“猜中”组合语的含义的比率更高。因此本文选出1000个基础术语元(素),经对比分析可知:两岸术语元完全相同的约占六成;加上虽有差别却不言自明的术语,“易交流度”约达七成;对于定名不同,但与概念一一对应的术语,经熟悉对方用语的短暂过程后,易交流度升至约八成。而对同名异“实”,会引起严重误导的术语,提出“直译首选”、“压缩多一对应”和“避让既占”三条规则并以此作了优化模拟,假如定名时都遵守这些规则,易交流度几乎达到九成。另根据影响易交流程度的同一量化方案,估计出IT术语在“英语圈”的易交流度为90%~92%。可见“华语圈”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绝非不可企及,问题在于协调和优化。引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无处不在,所用术语,浩如烟海。在专业英汉词汇与词库中,收录的术语量已达数万至二十余万条,“部头”大得赶上了中型乃至大型通用英汉词典。要想对两岸术语定名的异同逐一分析对比,犹如老虎吃天——一时无从下口(手)。好在其中“组合语率”(combining-term ratio)颇高,据统计,在三四千条术语集(如参考文献[1],[2])中,约占75%;在数万条以上的术语集(如参考文献[3])中,则不低于90%。而由各单词的含义猜对各自组合语含义的“猜中率”(hit-it ratio)更高,据抽样,在85%~90%,即“十之八九”。当然,这里的“猜中”是指理解无误,并非一字不差。比如对star network,可猜成“星(形,状)网(络,路)”。其原因在于:由单词到组合语的语法,无论组合语是并列结构或偏正结构(包括修饰、主谓和动宾)结构,两岸之间几乎感觉不到有任何差异。于是想到,可以从基本构词元素着手,先行探索。一、基础术语组成与异同比率组成: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术语集的系列标准[1]中,有定义且可比的单词(words)+固定短语(set phrases),共选出1000个广义单词。这些广义单词是组成该术语集的基本构件,不妨称之为“术语元”(term element,缩略为termel)[4]。本文讨论的IT术语,其定义与英语拼写,以参考文献[1]为准;两岸用语则分别以参考文献[2]与[3]为准。两岸用语分相同、相异和半同半异三种情况。(一)相同词(汉字简繁体差异不计,下同),例如表1:(二)相异词,例如表2:(三)半同半异词,例如表3:对1000基础术语异同比率汇总如表4:二、相异词分类按交流时由易到难的程度,可将相异词分成三类。(一)“0”类(自明别名):易理解可交流。在不讲究用语的“规范”与“首选—又称”时,将其归入“相同词”未尝不可,因此称之为“0”类。例如表5:(二)“1”类(同“实”异名):单义一一对应。乍听耳生,经简短熟悉过程之后,对沟通并无大碍。例如表6:(三)“2”类(同名异“实”):会引起严重误导。例如表7:相异词分类汇总如表8:三、便利交流法的当前办法(一)弄懂相异词,“一回生,二回熟”,使陌生的“1”类异名转为熟悉的“0”类别名。在日常交流中,一实双(多)名屡见不鲜:“草鱼”雅称“鲩鱼”,“芫荽”俗名“香菜”。这并未带来多大问题。在参考文献[1]的第1~28部分中,除2705条定义与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s))外,另有648条允许的同义语(permitted synonymous term(s))和缩略语(abbreviation),即平均每四个概念中就有一个带有异名。(二)专业群体实现“华语圈”口头或书面初级交流时,可采用以下的应急办法:预先浏览两遍“须知异名表”(Need-to-know alias list)中的近200个词;交流时避开“禁忌词表”(Taboo-word list)中的近100个词,遇到这种词时,以相应英语词语作为替代或括注说明。四、对今后新词定名规则的建议信息技术术语,归根结底,由使用者约定俗成,并随技术演变而沉浮。对于新涌现的术语,为提高两岸术语的易交流度,这里提出三项定名协调规则:(一)对于占术语量总数约99%的译入语,强化“直译首选”(preference for literal translation),预防“过本地化”(over-localized)和“过个性化”(over-individualized),使“1”类词转化为“0”类词或完全相同词。例如multicast,在参考文献[2]中定名为“组播”,其定义是“向选定的一组目的地传输同一数据”。不叫“多播”而叫“组播”,有“并非多次广播”的言外之意。在这里,“组”比“多”带有定义中的更多信息。但利中有弊:回译时易误作“group broadcast”;且在该参考文献中,以multi-作前缀的复合词共有27个,唯独此词开头以“组”代“多”,不免“过个性化”,即过于强调条目中的特定内容,以致失去了对应前缀multi-的共性。又如volatile,在参考文献[3]中定名为“依电性”,是说一种存储器的“内容断电即失”特性,抓住了主因“依电”。但回译时多半会想到“power-dependent”,也有同样的美中不足——“过个性化”。(二)在基础概念与术语的关系上,“压缩多一对应”(minimizing many-one correspondence),预防“欠本地化”(under-localized)和“欠个性化”(under-individualized)。会使“半同半异”词数骤减。比如security,在参考文献[2]中定名为“安全(性)”,与常见的safety“同名”。虽则符合在该领域的使用习惯,但对未必通晓《计算机安全》英译的多数读者,多少“欠个性化”,往往难以把两者分清:应对黑客活动的“安全”该用security,应对异常事故的“安全”才用safety。同样,horizontal和lateral在参考文献[3]中都定为“横向”,回译时因两者的定名一模一样,缺少个性,所以也不易辨别开来。(三)及时了解不同地域的既定名称,试行“力避既占”(avoidance of the occupied),定名宁可相异,切忌交错复用,即力避“2”类词语。五、易交流性与易互译性及其评测对IT基础术语(集),在华语圈内,可进行“易交流性”(inter-communicability)评测;对英语圈,可进行“易互译性”(inter-translatability)评测。这两种指标的定义如表9:对单个术语易交流性的量化方案如表10:←┄┄●压缩多一对应**←┄┄●直译首选←┄┄●避让既占注*:±号的选择取决于是否熟悉“异名”。**:表下首行箭头,表示“压缩多一对应”的目的,是将“半同半异词”转化为“别名”,甚至“相同词”;表下第二、三行的示意依此类推。根据单个术语的易交流度和前述对1000个基础术语的分析,可算出对术语集的易交流度。对不熟悉“异名”的群体为千分之555×l+71×1/2+116×3/4+183×1/4+374×0=723.25,即72%。对熟悉“异名”的群体为千分之555×1+71×l/2+116×3/4+183×3/4+374×0=814.75,即81.5%。六、对基础术语的优化模拟前文中所述的三项定名协调规则,对提高易交流性能有多大潜力?尝试对两岸现有基础术语作一优化模拟,即对其中的相异词及半同半异词,按这三项规则作出选择:(一)对“0”类词,按“更合直译”规则选择。例如probability(词根probable“大概的”),在“概率/机率”中选“概率”;又如private(词根privy“私人的”)在“专用/私用”中选“私用”;直译程度不分上下者存异。(二)对“1”类词,作类似选择。例如trapdoor,在“陷门/暗门”中选“陷门”;又如burn-in,在“老化/烧入”中选“烧入”。(三)对“2”类词,通过“直译首选”和“避让既占”,推定有六成术语转化为相同词或“0”类词。例如online,在“在线/连线”中选“在线”;又如pipeline,在“流水线/管线”中选“管线”。(四)将“半同半异”词中的多对一,拆改为一对一。例如,将safety与security原来都对应“安全”,拆成分别对应“安全”与“保安”;又如,将horizontal与lateral原来都对应“横向”,拆成分别对应“横向”与“侧”。基础术语“优化”前后类别与词数分布如表11:由此表即可算出,对不熟悉“异名”的群体,易交流度升至86%,对熟悉“异名”的群体则高达91%。即分别提高14%与9.5%。七、与英语圈IT基础术语易交流度的粗略比较对比起来,英语也过于庞杂灵活,从其圈内的易交流度的角度看,并非理想中语言。拿IT基础英语术语来说:(一)在1000个基础词中约有200个异名。如在参考文献[1]的“信息技术”部分,entropy(熵)又叫average information content(平均信息量)和negentropy(负熵)。究其原因,恐怕是出自不同学派、厂家或地域而尚未取得共识所致。这在易交流性上,要扣除200×1/4=50个千分点,即5%。(二)其基础术语中,约有50个同形异义词。例如decimal既作“十进制(的)”,又作“(十进)小数”;又如key在“计算器”部分是“按键”,在“安全性”部分是“密钥”,在“数据库”部分是“键码”。这要再扣除50×1/2=25个千分点,即2.5%。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这种“多指”现象,造成连参考文献[1]这样的国际标准文本,也难免张冠李戴。而这些,在相应的汉语术语中,反倒区分得一清二楚。(三)在其基础术语的定义与释义中,少数抽象概念与具体对象不分,硬件与软件莫辨,此类术语有20多个。例如management既作“管理”,又作“管理人员”;又如monitor既是“监视”,又是“监视器”或“监视程序”。这还要扣除其20×1/2=10个千分点,即1%。单凭以上粗估,便知英语圈IT基础术语的易交流度,充其量在90%~92%。而汉语圈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绝非不可企及,问题在于需经过协调和“优化”。结语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华语圈内IT术语的易交流度,提高华语圈与英语圈之间IT术语的易互译度。这两种指标密不可分:假如以英语作“对接语言”(mating language),定名时各自提高对英语圈的易互译度,则有望全面提升华语圈自身的易交流度。在协调与优化华语圈lT基础术语易交流度的过程中,关键是将“带异名率”(with-alias ratio)和“同形异义词率”(homograph ratio),降至英语圈的可比水平。以上分析与初探,带有“模型化”性质,权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术语的数量十分庞大,但组合语所占比率很高,由各单词的含义“猜中”组合语的含义的比率更高。因此本文选出1000个基础术语元(素),经对比分析可知:两岸术语元完全相同的约占六成;加上虽有差别却不言自明的术语,“易交流度”约达七成;对于定名不同,但与概念一一对应的术语,经熟悉对方用语的短暂过程后,易交流度升至约八成。而对同名异“实”,会引起严重误导的术语,提出“直译首选”、“压缩多一对应”和“避让既占”三条规则并以此作了优化模拟,假如定名时都遵守这些规则,易交流度几乎达到九成。另根据影响易交流程度的同一量化方案,估计出IT术语在“英语圈”的易交流度为90%~92%。可见“华语圈”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绝非不可企及,问题在于协调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有机"的内涵自诞生至今历经演变且存在诸多质疑。本研究通过对典型媒体关于有机产业和食品的新闻报道分析,探索有机话语在中国的话语框架与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有机"话语存在四个主要框架,并呈现一定的竞夺规律;四大框架相互冲突彼此隔离模糊了"有机"在中国的意涵且降低了其公众认同度;专家对转基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有机食品的态度;现代性的视角下有机话语框架的竞夺体现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对“古文”“古文字”“古汉字”这一组汉字学术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辨别,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给这几个术语进行了定义,希望能够有助于消除以往的一些错误认识,正确地使用相关术语。  相似文献   

12.
对“古文”“古文字”“古汉字”这一组汉字学术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辨别,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给这几个术语进行了定义,希望能够有助于消除以往的一些错误认识,正确地使用相关术语。在汉字研究中,某些术语的使用目前还存在着同名异实、同实异名、概念交叉等相互纠缠的种种混乱现象。对这些混乱现象进行分析和辨别,将有利于规范使用汉字学术语,厘清某些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以下对“古文”“古文字”与“古汉字”这一组汉字学术语进行简要的辨析,希望能够消除以往的一些错误认识,对正确使用相关术语有所帮助。“古文”“古字”与“古文字”这样的名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已出现了。例如,《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汉书·艺文志》云:“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书·郊祀志》云:“张敞好古文字。”“古文”是汉字研究中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十分重要的一个术语。但“古文”一词的含义从古至今却经历了不小的变化。许慎《说文叙》云:“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由此可见,许慎是以“古文”来指称早于籀文的古字体的。许慎等古文经学家认为,虽然古文经书的书写时代晚于《史籀篇》,它们所用的字体却早于籀文,因为孔子等人有意用比较古的字体来写经书。许慎等汉代学者对“古文”的看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现代,仍有不少学者持此种观点[1-2]。近代以来古汉字学开始兴起,古文早于籀文的说法遭到了怀疑。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的自序中,根据《说文》古文与周代金文不合的现象,提出了许慎所谓古文实际上是周朝末年文字的看法。他说:“窃谓许氏以壁中书为古文,疑皆周末七国时所作,言语异声,文字异形,非复孔子六经之旧简。虽存篆籀之迹,实多讹伪之形。”陈介祺在为《说文古籀补》写的序里也说:“疑孔壁古经亦周末人传写,……古文则多不似今之古钟鼎。”后来,王国维又根据大量资料断定所谓古文应是战国时代东方国家的文字(参见《观堂集林》卷六、卷七)。近几十年来出土的大量六国文字资料,印证了王国维对古文的看法[3]。从目前来看,学者对“古文”这个概念仍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确定的认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古文”。或指战国以前的古文字[4];或指秦统一文字以前所有的文字[5-7];或指与隶书相对而言的先秦古文字[8-9]。(2)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古文”。或指秦以前写本的书籍中的文字[7];或指战国时的六国文字[10-11];或指以《说文》古文为主,包括诸如石经古文、《汗简》古文等转抄于战国文字的字体[3,5,8];或指流传到汉的战国时人用通行于当时的字体写在简册上的文字[9]。由此可见,人们对“古文”这个术语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那么,从名词术语规范使用的角度出发,应当如何给“古文”一词确定一个较为明确而合适的定义呢?笔者认为,对“古文”一词取广义的理解并不太合适。这是因为,首先,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古文”实际上源自古代学者的使用习惯。这种使用习惯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古代汉字面貌认识上的局限和模糊不清,另一方面也是古人使用术语时,习惯上不太注重名词术语含义的明确化、科学化的一种表现。其次,根据当代学者对“古文”一词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取狭义的理解已经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特别是在古汉字学界。那么,“古文”一词的明确含义究竟如何理解呢?显然,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用术语,“古文”一词既非仅指“用通行于当时的字体写在简册上的文字”,也不能笼统地说是“秦以前写本的书籍中的文字”。考虑到目前该术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多数学者的意见,我们大体上可以这样来理解它:汉字学上对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所使用汉字的统称,如孔子壁中藏书所用文字,《说文解字》、《三体石经》、《汗简》等收录和使用的“古文”。下面看“古文字”和“古汉字”这两个术语。自汉代学者开始使用“古文字”这个术语以后,它就一直是用来专指“先秦时期古代汉字”。20世纪初叶,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先秦古汉字的整理和研究掀起了新的热潮,古汉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于对传统的认同,包括罗振玉、王国维、唐兰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也习惯性地把先秦古汉字统称作“古文字”。客观地说,这一用法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继续这样使用“古文字”这个术语。从20世纪50年代起,有学者开始用“古汉字”指称人们惯称的“古文字”。例如,蒋善国在《汉字形体学》中曾有这样的表述:“青铜器时代的终结,标志着古汉字的转化。”“汉字的象形面貌,除甲骨文外,只有依靠金文来保存,金、甲文是古汉字的两个宝藏。”姜亮夫曾说:“甲骨文字与部分殷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这才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汉字。从其形体的形式与内容来分析,都可以肯定它们是已经很进步的古汉字。”[12]裘锡圭等许多著名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经常使用“古汉字”一词。比如,他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表述:“凡是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都是像古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那样兼用意符和音符的文字。”近年来,“古文字”、“古汉字”这两个术语的使用仍然不够统一和明确,很多人已接受“古汉字”一词,但沿用“古文字”来指称“古汉字”的也还不少,两个术语共同用来指称同一个概念的用例也屡见不鲜。近年来,“古文字”一词用法调整的必要性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一些研究者就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术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赵诚说:“古代文字可以简称为古文字,当指那些记录、传达各种古代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应该包括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甲骨文等等一切古代所使用过的文字。”[13]《语言学百科词典》“古文字”条:“指镂刻在硬物体上和写于软物体上的古老文字。”《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古文字”条:“广义的古文字指苏美尔楔形文、埃及圣书字、美洲玛雅文等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古代文字。”笔者认为,从术语使用的理据性来说,用“古文字”这个术语来专门指称“古代的汉字”显然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世界上的“文字”有几百种,并不是只有“汉字”一种,而且“古文字”除了“古代汉字”以外,还应当包括其他民族使用的古代文字。人们之所以仍然把“古文字”一词当作“古汉字”来使用,主要还是由于习惯的原因和对传统的遵从。也许有人认为,使用“古文字”来指称先秦古汉字,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在汉语中“古文字”一词已被赋予了专指汉字而言的特定含义,因此没有必要改变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叫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其理由如下:(1)如果仍用“古文字”来指称“古汉字”,那么必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给“包括古代汉字在内的世界各种古代文字”这个概念命名呢?若称以“古文字”,则必然造成“一个名称,两个概念”的混乱现象;若不称以“古文字”,还有其他更为合适的名称吗?(2)使用“古文字”指称“古汉字”,与人们通常对“文字”这个术语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冲突,也不符合术语命名力求的系统性原则。(3)术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和发达的重要步骤,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高度来看,暂时地牺牲使用上的习惯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4)“古汉字”这个术语早已有许多学者使用和提倡,且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总之,从术语规范的立场出发,笔者建议,用“古文字”专门指称“世界各民族在历史上创制的各种古代书写符号系统”这一概念,它应当包括古汉字、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等一切古代所使用过的文字。为防止术语使用的混乱,应尽量避免用“古文字”来专指“古代汉字”。为进一步明确“古汉字”这个概念,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它所指的上下限。实际上,古汉字的起点时间,迄今还难以确定,商以前,可称为汉字的原始阶段。其下限年代,过去一般以秦篆为界(包括《说文》小篆)。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文字材料表明,隶书的萌芽始于战国期间,直到汉文景之世,它仍然保存了古汉字结构的鲜明特点,所以,古汉字应包括西汉早期的文字材料[14]。因此,“古汉字”这个术语的定义,大体上可以这样描述:中国古代的汉字书写符号系统,包括原始古汉字、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系文字和汉代早期处于隶变过程中的古隶书等。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科学术语的一些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未来学很发达,制定科学术语时必须考虑到语言和文字的未来发展。汉语词从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是合乎语言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因为这一规律可以大大减少汉语中的单音节同音词的数量,从而避免交际中单音节词造成的误解。信息传递中避免误解,适当增加必要的羡余性(redundancy,或译作“多余度”“多余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各种形式的住宅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人喜迁新居,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很多建筑术语也随之走进千家万户,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关注。本文将《住宅设计规范》(GB 500096-1999)中的一些关于住宅型式的常用术语介绍给广大读者,并对此加以解释或说明。低层住宅 按《住宅设计规范》1.0.3条规定为1至3层。低层住宅常见的型式是各种平房、院落式住宅、独立式或并联式住宅(俗称别墅)以及上海地区的里弄住宅和南方城市沿街的铺面房等。最近引进的欧式街坊住宅TOWNHOUSE也属于低层住宅。过去的“筒子楼”多数是低层住宅,由于无法满足独门独户的要求,属于被淘汰的住宅型式,专业界认为低层住宅的内在特征是没有垂直公共交通,即没有共用楼梯和电梯。在一些地区,由于用地紧张,独立式住宅等出现3层半或4层的,有时被视为低层住宅。多层住宅 按《住宅设计规范》1.0.3条规定为4至6层。多层住宅在我国城市住宅中所占比例最大,多为砖混结构,不设电梯,是最经济实用的住宅型式。多层住宅常常一梯多户共用,按照《住宅设计规范》规定,多层住宅可不设置电梯,所以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我国的多层住宅以6层居多。专业界认为多层住宅的内在特征是垂直公共交通只到达第6层。我国近期出现了一批第6层使用套内楼梯,再上一层的住宅。《住宅设计规范》认为“顶层住户的一次室内登高并没有超出规定范围”因此,“跃层部分可不计层数”,仍然被视为多层住宅。中高层住 宅按《住宅设计规范》1.0.3条规定为7至9层。这是根据垂直交通和防火要求划分出来的。《住宅设计规范》规定7层及7层以上必须设置电梯,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为高层住宅,因此在多层与高层之间的住宅划分为中高层住宅,俗称小高层。中高层住宅是定义最含糊的,一方面,某些地区违规现象十分严重,7至9层住宅不设电梯的很普遍;另一方面《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才设消防电梯,而且,《住宅设计规范》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因此很多10和11层的住宅只设普通电梯,经常被视为“小高层”。高层住宅 按《住宅设计规范》1.0.3条规定为10层及10层以上。这主要是根据防火要求划分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我国城市建筑火灾扑救实践,认定我国登高消防车扑救24米以下建筑火灾最为有效,所以将24米以上的公共建筑(一般7~8层)划为高层建筑。但考虑到我国住宅量大面广,强调经济适用,而各住宅单元自然形成较小的防火分区,火灾蔓延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对住宅做了区别对待,允许将住宅放宽到10层才划为高层。原来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将高层住宅上限划定在30层,随着高层建筑突破100米的限制,高层住宅的上限相应取消。因此,过去关于30层以上住宅为超高层住宅的说法,已不成立。高层住宅根据楼梯、电梯布置形式和套型平面组合形式的不同,分为“单元式”、“通廊式”和“塔式”。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分别对3种形式提出不同的防火要求,因此,《住宅设计规范》特别给了明确的定义。单元式高层住宅 “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单元均设有楼梯、电梯的高层住宅”。单元式高层住宅的特点是套型平面布置灵活,室内交通面积少,容易满足采光通风要求。单元式高层住宅的各单元形成独立的防火分区,但从电梯合理利用和防火疏散要求出发,往往在适当层次连通。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的单元式高层住宅,外形一般呈条形,俗称“板式”。通廊式高层住宅 “由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内、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高层住宅”。 通廊式高层住宅曾经是典型的“板式”高楼。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楼梯、电梯,每户需要经过较长的走廊进入套内,套型设计麻烦较多。内廊式造成每套住房只有单朝向,通风不良,而且日照条件差的住户比例高。外廊式往往出现卧室和厨房等房间的窗户开向公共走廊,相互干扰严重。随着居民对住房质量水平要求不断提高,通廊式高层住宅越来越不受欢迎。塔式高层住宅 “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户的高层住宅”。住宅的平面型式主要有条形和点式两种,点式住宅达到一定高度成为“塔式”。塔式高层住宅一般同层多户共用一梯,过去套型小,电梯占造价比例高,一般设计到一梯6~12户,目前最普遍的是一梯4~8户。塔式高层住宅平面型式多样,常见的有“蝶形”、“风车形”、“三叉形”等,多数平面左右对称,为了每户有南向窗户,从南向北分级展开的平面较多。跃层住宅 《住宅设计规范》定义为“套内空间跨越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跃层住宅利用户内楼梯,组织套内各空间关系,避免套内长走廊或房间相互穿套的矛盾。跃层住宅的套型面积较大,一般要在130平方米以上。跃层住宅常见的入户口在下层,因此,下层普遍布置起居室、厨房、餐厅等公共活动空间,上层布置卧室、书房等私密性要求高些的房间。跃层住宅的设计难点是上下两层房间不相对应,结构和设备布置必须特殊处理,特别是厨房、卫生间排水管的处理要特别慎重。复式住宅 复式住宅也是“套内空间跨越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属于跃层住宅的特例。复式住宅将套内空间分为两种高度,厅和主卧室占用一个半到两个层高,厨房、卫生间和次卧室等分为上下层。最典型的例子是80年代末由香港建筑师介绍的复式样板住宅,厅的高度3.6米,其他小房间2.4米,两层厅配套三层其他房间。有些设计按照层高高的部分计算建筑面积,按实际房间面积计算使用面积,结果使用面积超过建筑面积,声称使用面积系数超过百分之百,这是不规范的。错层住宅 错层住宅没有严格的定义,有些住宅利用坡地或半地下室,局部抬起半层,使住宅建筑立面高低错落,别具风格。目前有两种错层方法,一种是整套错落,从楼梯的不同平台入户,这种套型室内没有高差。另一种套内错落,套内交通需要上半层或下半层,房间之间联系麻烦。但有些住户认为可将家中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分开,感觉舒适。套内错落的住宅室内空间往往与复式住宅中部分套型相似,两者都在室内出现上半层或下半层的活动路线。主要的区别是,复式住宅套内房间高度不同,而错层住宅套内房间基本是同一高度,另外,复式住宅多数套型跨越两楼层,而错层住宅一般只有一层。从外立面看,两者各立面窗户均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但错层住宅按规律等高错落,而复式住宅由于层高不同,建筑层数不同,各立面窗户错落情况复杂,从南面看和从北面看层数相差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药食同源理论独具特色,药食同源产业在国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药食同源相关术语及其标准化文件的缺乏,给药食同源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较大困扰。文章介绍了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药食同源相关术语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药食两用植物等重要术语的含义,提出了制定、完善药食同源相关术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闻背景:2002年11月22日下午1:00,一辆磁悬浮列车驶入上海龙阳路车站,这标志着总长达33公里的上海磁悬浮线为正式投入运行做好了最后的准备。据《上海青年报》报道,这一全世界首条集交通、观光和旅游于一体的磁悬浮列车商业运营线,西起上海地铁二号线龙阳路站南侧,东到浦东国际机场一期航站楼东侧,正线全长29.863公里。它的设计时速和运行时速分别为505公里和430公里。开通后,乘客仅需7分钟就可从地铁站到达浦东国际机场。今年9月,磁悬浮轨道梁架设全线贯通。预计2003年初,将单线通车试运行;2003年9月,双线折返试运行;2003年12月,全线正式通车。有消息称,有关专家正在论证修建京津磁悬浮列车线,以缓解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交通紧张状况。当今世界上陆地交通运输工具的高新技术,首推磁悬浮技术。它是依靠电磁力使车辆悬浮在轨道上的一种技术。利用磁悬浮技术运送旅客的列车叫磁悬浮列车。这种列车能够离开轨面而与轨面保持一定悬距奔驰。任何类型的磁悬浮列车,必须具备4个基本子系统:①悬浮系统(suspension system);②导向系统(guidance system);③推进系统(propulsion system);④制动系统(即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system,ATP)。磁悬浮列车横断面示意图见图1。磁悬浮列车由几节磁悬浮车辆组成。从图1可见,列车是跨骑在T形轨道上的。列车下部的跨骑部分,在最下面有两个向内伸入轨道底下的腿,腿的上面安装着悬浮系统,它与轨道下面的悬浮轨上下正对着,能够产生相互吸力,称之为悬浮力。悬浮力将列车托起而处于悬浮状态。列车下部两侧装有导向系统和制动系统。导向系统能与T形轨道两边的导向板产生吸引力,使列车左右两侧保持横向定位而起导向的作用。制动系统则用作列车的自动防护。推进系统既可装于跨骑部分的上面,也可装于跨骑部分的两边,视车辆和轨道的结构不同而异。推进系统采用直线电动机,其运动原理与旋转电动机基本相同,只不过将转子圆筒剖开展成了平面,相当于直径为无限大的旋转电动机。这种电动机通电后在磁场作用下能够产生水平推力作功,而旋转电动机则产生力矩作功。图1中标明的是直线感应电动机(linear induction motor,在图上标有缩写LIM),当然也可以用其他各种类型的直线电动机,如直线同步电动机等等。磁悬浮列车的速度,通常可达到每小时60~550km之间。若采用超导磁悬浮技术,则对高速或超高速更适用。可是,当前采用超导磁悬浮的条件尚不够成熟,虽然日本人在山梨县的试验线上号称达到了552km/h的世界记录,但这是在一段隧道的下坡道上实现的。悬距的范围将随不同类型列车因载客量和速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了使悬距稳定在某一规定范围,如(10~15mm)~(100~150mm),还需具备一套复杂的控制装置通过悬距信息反馈自动调节电磁铁中的电流,以便保持这一规定范围。当悬距增大超出规定范围使吸力减小时,能自动调大电磁铁中电流,吸力增加而使悬距回复到规定范围,反之亦然。这样,悬距就不会受到载重的影响。列车运行的操纵和监视装置通常都汇总到一个流线型的车头。传统铁路由于车轮与钢轨的刚性接触,利用两者间的黏着性能而实现牵引。磁悬浮铁路则是使列车在柔性轨道上浮起,利用直线电动机而进行推进。由于后者是处于飞行状态,相对传统铁路而言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①车辆与轨道间无机械摩擦阻力,无部件磨损;②振动与噪声很小,环境污染少;③只需克服空气阻力前进,耗电量和维修费都比较低,人公里能耗约为一般高速列车的21~64%;④具有较高的乘坐舒适度与平稳性;⑤速度高;⑥脱轨危险性小;⑦爬坡和通过曲线能力都很强,能通过的最小曲线半径比传统铁路小得多;⑧由于磁悬浮铁路线处于半封闭状态,因此安全性好。磁悬浮铁路造价与一般高速铁路差不多,但若采用超导技术,则造价比一般高速铁路约高20%左右。从上述可见,磁悬浮铁路的优点是明显的。磁悬浮铁路的发源地在英国。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线是1981年英国人开通伯明翰机场到火车站的线路。1986年德国人将西柏林的M-Bahn磁悬浮试验线投入运营,然后开发了TR型磁悬浮列车系列。日本人在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HSST磁悬浮列车系列,并已接待了百万试乘者。目前国外正在规划的磁悬浮铁路有:德国的柏林至汉堡,俄国的莫斯科至圣彼得堡,日本的新干线磁悬浮铁路等。我国对磁悬浮列车的研究起步较晚。1989年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磁悬浮试验样车,可在10m长的轨道上平稳往复运行。我国计划修建磁悬浮铁路的地区有:四川青城山风景区的磁悬浮试验线,由西南交通大学与长春客车厂合作兴建,全长2.11km,列车最大时速为60km。上海由龙阳路至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悬浮快速列车工程由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蒂森高速列车公司合作兴建,预计2003年初建成试通车。此外,中美双方合作签署了一个项目合同,拟在成都兴建磁悬浮列车生产基地,其产品的时速可高达500km,预计该基地磁悬浮列车产品在2004年6月将通过国家验收。随着磁悬浮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与磁悬浮技术相关的新名词。我们已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新名词,且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在《铁道科技名词》(1997年)中,配合高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成绩。但从21世纪我国铁道事业的急速发展来看,这还是不够的。如对直线电动机只列有直线感应电动机(LIM),但在车速较高时常用直线同步电动机(LSM),而且除这两种外,其他还有直线磁阻电动机、之字形单极直线同步电动机等类型,所以应当在直线电动机名下展开。当然,在已公布的这些名词中,我们有的汉文命名是很好的,如“悬距”一词,我们很好地考虑了铁道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严谨地遵循了科学性和单义性原则。现在有的书籍和文章中,用“气隙”、“间隙”、“间距”等都有,很不统一。虽然外国人在文章中现在是用clearance和air-gap,对磁悬浮这类高新技术的名词术语目前在国际上还顾不到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因此我们将“悬距”汉译英时,暂时也只能用“clearance”或“air-gap”。我们比照一下悬浮力的英文“lift force”,笔者认为对应“悬距”的英文名,用“lift clearance”或“suspension clearance”较好。另外,《铁道科技名词》对磁悬浮技术似乎收词太少,如本文标题用的“磁悬浮列车”就没有。现将其他可作补充的新词略举一二列入表1,建议修订时考虑增补,并随着铁道高新技术的采用再作进一步扩展。 ① 韶能仁研究员是铁道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7.
《天文学名词》审定工作初告完成。公布后置之广大使用者和科学术语专家们的案头,将可获得“用户再审定”。这里将不作评介。本文拟从名词选定工作中的一点个人体会,尝试对当前讨论较多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在科学技术现代化中,科技名词的选定与统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概念不断产生,导致了科技名词的数量不断增多。数量愈来愈多的名词的选定,能否做到善于达意,易于检索,便于传递,对于当前的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国内外学术交流都将产生影响。这强烈表明实现科技名词规范化的迫切性。现在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经过审定的科学名词,标志着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迈出了新的一步。这种形势也使科技名词规范化的深入研究成为一项当务之急。名词规范化的研究,对我们来说,首先是汉名、译名、以及新名和原名的选定原则的研究。这无疑是一项难度颇大的探索。下面列出几点初探的意见,就教于致力于科技名词研究的同志们。关于汉名 一个科学汉名是用一个选定的汉语作为表达某一科学概念的符号,而相应的汉字则是表达这一汉语的符号。汉语也和其他民族语言一样,只会发展、演变,而不会大规模地突变或“彻底改变”。另一方面,“彻底改变”汉字的努力则已进行了不止半个世纪。我们不拟在此讨论这个大问题。但是从科学名词的角度,还是需要谈一点(这里限于篇幅,仅谈一点)汉字名词的优缺点:作为表达一种科学概念的符号,科学名词应当力求易用和易懂。这就是说,要简易、单一(不混淆)、而包含尽可能多的科学信息。在汉语的基本名词中双音词占重要比例,而汉语的一个音,绝大部分都已经是一个语。因此双音词就包含了两个单语的信息。而当把每个单语用一个单字表达时,又往往可以借助于“说文解字”,找到含有多于一个符号的信息。因此用汉字来表达科学名词,常能以语义的信息含量见长。举例来说:“激光”一词就含有“光”和“受激”的两个关键性科学信息,比起LASER用五个很难记得清的简写符号要高明。同样,“老”名词中如“自转”,“行星”等等都显示出了汉字的这种长处。这样的长处在现代术语的编辑、分类、以及规范化等方面都是很有利的。另一方面,汉字用作科技名词也有其所短。主要是汉语拼音上的难题不少,而如果把汉字用作注音符号则更是难上加难。可是,汉语是十亿人约定俗成、用惯了的语言。音节少、同音词多本来就是它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带来了某些困难,而恰恰又是汉字为缓解这些困难起了作用。设想学校里老师点名时,如果一下子张红,张虹,张宏,张洪(还不算章弘,章鸿……)统统站了起来,可能会引起一些混乱。但是在他判作业时,借助于汉字,这种麻烦却可以完全消除。只要十亿人还不准备改变红、虹……同音,汉字的“以义辅音”就会有着自己的作用。但是,倘若我们舍其语义上之所长,而择其语音上之所短,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注音符号,例如用在外国人名的音译上,那么难免会使它显得十分笨拙。且不说几百个方块字的注音远不如二十来个字母的易读、易写、准确,单是从汉字的“许多字同音”和“好些音无字”的情况,就决定了音译外国语既难统一又难准确。前些时候有的同志试图把这种音译规范化,但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名,如Newton,不管是规范了的“纽坦”或是习惯了的“牛顿”都无法复原到Newton。这就是说可以有多种译法而没有一种能译得好。在这种情况下,实不如直用原字Newton(如目前许多著作中所做的)为佳。说这些,只是为了提出:用作科学名词,汉字的长处颇多,短处也有。望继续研究如何扬长避短。关于译名和新名 除了外国人名的翻译外,翻译的主要对象是国外业已定名的科技新概念和新发现。科技概念大多数表达为多语词,多语词的翻译一般说来是把组成这种词的单语译名加以相应组合或略作调整,如north polar sequence译为“北极星序”等。而主要问题则在于单语词的创造或翻译。一个概念性的单语词通常是利用现成的词汇、赋予特定的意义,如magnitude〔星等〕,surge〔日浪〕,nebula〔星云〕等。前面说到过汉字在这方面的优势(例中的方括号内的译名也体现了这一点),对新名词必然还会继续发挥这种优势。还有一类新词是对新发现的命名。对此,中外学者都似乎有一些“好古”的癖好,西方常引希腊、拉丁古语,中国常找古汉字。这对于避免与普通词汇相混应当说是有好处的。而且还多多少少能带进一些语义。当然,这些词不应当偏僻到难记或者难写的程度。另有一类词是几种概念的组合,如magnetohydrodynamics,这实际上是对一种整体结构的描述。如果不甚复杂,则可以收到语义上的好处。但有的却走了极端,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这个可敬又可畏的名词,写起来至少化20秒钟,可能最终会被它的同义符号NADP或CoⅡ(辅酶二)所压倒。至于把字母(或字母加数码)符号作为“正式”名词,应当说在许多情况下是颇为可取的。除了NADP(这和前面说的LASER属同一类型,只是不如LASER念起来象英语),许多天体名称也用了这种命名(如“3 C273”……)。一些化学元素似乎也可以“以符号代字”,例如“锿”(Es)——Einsteinium,全面音译很长,以“哀”代替,目的是略带“偕音”但实际上不起这种作用,而徒然增加了一道记忆程序。对中国人来说,实不如径用Es。如果人们把H2O读成氢二氧也满顺口,那么读“E-s”似乎也会很快习惯的。“老”名词的整理 前面的各种考虑应当都适用于“老”名词。一些偏离这种轨道的,除了已经“习惯成自然”者外,凡是太难,太长,或词与义不合的都应当早日处理,以免成为科学名词现代化的累赘。  相似文献   

18.
1.术语与词语术语作为概念名称,其形式主要是词语(即词或词组)。术语的形式还包括标记概念的非特指的其它语言符号(文字符号和非文字符号)。形式为一个词的术语可称为单词术语或独词术语。形式为词组的术语可称为多词术语或词组术语。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在一种语言中是词组,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可以是单词。例如,与汉语术语“通讯卫星”(词组)对应的英词术语也是多词术语communication satellite,而表示这个概念的德语术语却是单词术语Nachrichtensatellit。表示同一概念的多词术语在不同的西方语言中,其中的词序也不尽相同,如“物理量”这个术语的英语形式为physical quatities(物理十量),其法语形式则为grandeur physique(量十物理)。在各种语言的术语体系中,多词术语的数量都远远超出单词术语的数量。这是因为,任何语言中的单词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大量的概念要靠词组来表示。单词术语在术语汇编中的形式都是名词,其中包括由非名词转化的名词。多词术语的常见形式是中心词为名词的词组。在不同语言中,单词术语和多词术语的构成应该符合其所属语言的构词法和词组构成规则。单词与词组主要是词汇学和语义学中的概念。不应把它们与术语学中的重要概念“术语”在涵义上完全等同起来。术语和词语有着各不相同的研究方法。作为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对象的词语,其研究方法是从词语出发,研究词语的含义。但是,作为术语学研究对象的术语,其研究方法与词语的研究方法刚好相反,是从术语的含义出发,即从概念的内涵出发来研究概念的称谓(名称)问题。切忌用词汇学或语义学方法对待作为概念载体的术语问题。2.专名学与术语学有的同志认为,人名学、地名学和术语学都属于专名学范畴。这一看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专名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名和地名。因此,专名学通常指的就是人名学和地名学,尤指人名学。专名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在西方大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它是个边缘学科。该学科涉及到历史学(专名的产生及使用期限)、地理学(专名的空间传播)、社会学(社会集团对专名命名的作用)、心理学(人与专名命名的关系)等学科。术语并不是专名学的研究对象,所以不能说术语学属于专名学范畴。术语学是以术语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是在本世纪30年代才形成的,至今尚未成熟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术语学也是边缘学科,所涉及的主要有语义学、词汇学、命义学、符号学、分类学、逻辑学、本体论、辞典编纂学、情报学和标准化学等。专名与术语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要地说,专名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名称,而术语则是包括某些个体名称在内的概念名称。专名与术语之间虽然也有所交叉,但其交叉情况并不多见。例如,星体名、星座名或星系名等既是专名,又是天文学术语。但是,不能以此为依据把术语纳入专名学的研究对象,把术语学纳入专名学范畴。笔者发现,在某些术语汇编中收录了明显属于专名的单词或词组。例如,知识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军事术语选编》中就选收了“苏联国防部军事史研究所”这一机构名称。把机构名称纳入术语的情况也见于其它专业领域的术语选编。有的同志把“国家航空航天局”、“基特峰天文台”、“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等专名统统看作是天文学术语,甚至把“先驱者号”、“旅行者号”、“土星号”或“探险者号”等词组也看作是术语,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形式为“××”号的词组只是专名的一个组成部份。只有当它们与诸如航天器或星际探测器等通名一起使用时才能构成与专名交叉的术语,其汉语书写形式是“××”号航天器或“××”号宇宙探测器等。在区分形式为词组的专名和术语时,应该注意到含专名的术语与含术语的专名之间的区别。前者的示例是“牛顿力学”、“约瑟夫森频率”、“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摩尔体积”等,其中的专名“牛顿”、“约瑟夫森”、“阿伏伽德罗”和“摩尔”等是术语的组成部份。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名称则是含术语的专名,其中的“应用化学”、“有色金属”、“标准化”等术语是专名的组成部份。在使用拉丁字母文字和西里尔字母文字的不同书面语中,含专名的术语和含术语的专名,其中的单词在大小写方面的规则并不完全一致。3.术语与非术语术语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使用自己的术语进行学术探讨。汉语中的术语也源渊流长。在2000多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收录了当时使用的很多术语(在我国的古籍中并没有把“术语”与“名称”区分开,统称为“名”)。但是,还不能够说,术语随着语言的产生已经出现。术语和专名一样,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在语言产生初期不存在术语与非术语的差别。术语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尤其是伴随人类知识的专业化而产生、增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的。非术语指的是共同语中的词语,即所谓通用词语或一般词语,也是日常使用的词语。而术语则是作为知识单位的用于专业领域的词语。在百科全书的条目标题(条头)中既有术语,也有非术语。《军事术语选编》中收录的“苏军军事科学工作”就不能被认为是军事术语。这个词组属于非术语,是《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的一个条目标题。尽管术语和非术语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交叉情况,而且这种交叉情况还比较常见。这是因为,术语的形成途径之一是非术语的术语化,而且很多人造术语由于知识的普及也进入通用语言之中,成为通用词语,“半导体”就是其中一例。随着人们知识的增长,术语在通用语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既是术语,又是非术语的示例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名称、某些计量单位名称和某些动植物名称(指通名)等。但是某些动物的名字,如熊猫的名字,马的名字等不是术语,而是专名。作为知识单位的术语是有层次上的区别的,通常可分为一般术语(用于多种专业领域,其中有不少与非术语形成交叉)和专业术语两种。如果说一般术语并不明显属于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那么专业术语则较为明显地属于某一特定的专业。在专业术语中还包括所谓高度专业术语。非术语、一般术语、专业术语和高度专业术语的使用人数依次越来越少。由于科技的发展,许多专业领域中的术语都在急剧增加。苏联学者曾就电子学专业中俄文术语的数量作过统计。俄文中的日常词语(包括文学词语)总共只有3-4万。但是,仅在电子学领域中,俄文术语的数量已经拥有6万。4.术语的单义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术语的单义性是术语应当具有的特性中的本质特性。但是,不能因为术语的这一特性而得出如下结论,即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凡是多义词或多义词组都不能充当术语。某个术语的单义性只表现在某个特定的专业领域之中,也就是说,只表现在某个学科、某个行业或某个知识门类之中。例如,俄语词язык作为术语在语言学中的含义通常为“语言”,但在人体解剖学中指人体的器官时,其含义则为“舌头”。又如,“上层建筑”这个术语在哲学领域中指的是与经济基础(在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合)对应的概念,是指“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上层建筑”作为船舶工业的术语是指“船舶上甲板上的一切围蔽建筑”。术语的单义性并不是指一个术语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领域中都必须拥有一个含义。但是,指称同一概念的术语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却不应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或词组来表示。这正是术语标准化(规范化)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汉语术语甙(dài)和苷(gān)在不同学科中指称的是同一概念。应当选择其中的一个术语作为标准化术语。众所周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之间进行的术语标准化工作,其阻力相当之大。在关于术语标准化的一份材料中提到,指称同一概念的同义术语,应从其中选择出最能表达其概念特征,既科学又合理的术语作为标准术语。术语作为概念名称不存在科学与否或合理与否的问题,甚至也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但是,作为概念的命名原则是存在上述问题的。作为指称概念的术语来说只有合适与否或理想与否的问题。合适的术语是指能够准确、简明表达概念特征的术语,也指其构成符合构词法或词组构成规则的术语,还指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与概念形成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术语,即拥有单义性的术语。合适的术语还常指“理据性”强的术语。应该指出,凡是众所采纳的约定俗成的术语,既使不合适或不理想,在不致给人造成歧义的情况下仍应予以沿用,例如,学校教室中用于教学的玻璃黑板(产品名称)实际上不是黑色,而是兰色。因为“黑板”这个名称早已约定俗成,所以不应按照术语的准确性命名原则重新给玻璃黑板命名。5.术语的标准化在同一种语言中,术语的标准化既指某个术语的含义标准化(具有完整定义的术语,其定义尤其要标准化),也指某个术语的形式(词语等)标准化。在不同语言之间,特别是在使用不同文字的不同语言之间,术语的标准化通常只指术语含义的标准化。因此,不能说,对于汉语术语而言根本不存在术语的国际标准化问题。顺便提到,有些同志认为,凡是术语就一定都是标准化了的。他们给术语下的定义是,术语是学科中指称概念的标准化的词或词组。笔者认为,尚未规范化的术语也应被称为术语。现有术语的规范化任务的完成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而且随着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还会不断产生表达新概念的大量术语。实践证明,新术语出现后一定不会都是规范的。因此,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今后是永远不会间断的。6.外文专名和术语的大小写问题在使用拉丁字母文字或西里尔字母文字的不同现代语言中,形式为词语的专名或术语的外文书写规则在不同语种中不完全一致。除了构成专名或术语的每个字母都大写的情况外,总的规则是“专名大写术语小写”。这个总的规则是指单词专名(其中包括与术语形成交叉的专名)的首字母大写,单词术语在没有位于句首的情况下,首字母小写,也指多词专名中的首词首字母大写。多词术语在没有位于句首的情况下,其首词首字母通常小写(在某些英文百科辞典中,用作条头的单词或多词术语,其首字母或首词首字母也予以大写)。应该指出,“专名大写,术语小写”是关于名称大小写规则的不严谨提法。这个提法没能回答多词专名除首词首字母大写外,其它单词首字母的大小写问题,也没能回答哪些多词术语的首词首字母应予以大写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多词专名和多词术语中的单词大小写规则,因专名和术语的所属语种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俄文专名Русско-англиский словарь《俄英词典》中只是首词首字母大写。这个书名的英文名称为Russia-English Dictionary,其中三个单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在几乎所有的欧洲现代书面语中,多词术语除了其中的单词专名予以大写外,其它单词的首字母都小写,如英文术语combine effect of chemicals(化学联合作用),英文术语maximum a11owable biological concentration(最大生物容许浓度)等。但是,含单词专名(主要是家姓)的术语,其中的单词专名(形式为名词或形容词)予以大写,如英文术语Wheatstone bridge(惠斯通电桥),英文术语New-tonian mechanics(牛顿力学)。在德文中,凡是名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因此,无论是多词术语中的,还是多词专名中的名词都予以小写,形式为名词的术语当然也大写,如德文术语Newtonsche Mechanik(牛顿力学),德文术语Relativittstheorie(相对论)。生物学中物种的拉丁文学名(属于术语)其形式为属名十种名,其中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名的首字母小写,如Rattus berdmorei(灰家鼠),Rattus angolensis(安哥拉鼠)。有些物种的名称还含有命名人的家姓,如Arctia caja Linnaens(豹灯蛾),Concephalus malas de Haan(鸣草蠡),Phalera flavescens Bremer et Grey(平掌舟蛾)。命名人的家姓在物种名称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成份,因此可予以省略,也无须予以汉译。7.专业语言本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上对术语学的研究通常只把概念及其载体的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的是术语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60年代起,有些人已经开始把这一研究领域扩展到“专业语言”这个较大的课题上了。然而,关于专业语言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可以说至今还没有形成。专业语言的基础是普通语言。所谓普通语言就是民族共同语,是人与人之间的通用交际手段。专业语言是针对普通语言而言的,用于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其它专业领域的思维和交际工具,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从词汇的角度上说,术语属于专业语言词汇,专业语言词汇是普通语言词汇的特殊部份。专业语言只有借助于普通语言才能够得以形成。没有普通语言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专业语言的存在。因此,如果把普通语言视作元语言的话,那么专业语言则可被视为次语言。有人把普通语称为“自然语言”,把专业语言称为“人工语言”,并以此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笔者认为,“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这两个术语不仅没能分别表达出与其对应的概念的特征,而且还易于使人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宜于采用。作为通用交际工具的普通语言不便于在专业领域,尤其不便于在科学研究上的应用,原因主要在于普通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音同形词的异义现象的存在。此外,民族语言的语法规则并不严谨,常有偏离规则的例外情况出现。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词语往往也有各自的形态学或句法学特征。这就很容易造成语法规则与思维逻辑方面的不协调。实践证明,在科学领域中,只有专业语言才是有效的交际工具。专业语言的形成初期是创造专业术语和使一般词语演变为专业术语的阶段。有人把这一阶段称为“科学行话”阶段。专业语言的语法规则,尤其是其中的词法规则的引进,则是专业语言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与普通语言相比,专业语言采用了拥有不同功能的大量符号术语(其中包括文字符号术语和非文字符号术语)。在某些专业领域中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的符号术语体系。符号术语的采用不仅易于排除词语的多义现象,而且还能够使语言表达变得简洁、清晰和准确。例如,化学家们曾经创造出诸如H2SO4(硫酸),H2SO2(亚硫酸),HNO3(硝酸),HNO2(亚硝酸)等化学式。这些化学式都是符号术语。它们与其表达的概念分别形成单义的对应关系。许多术语都拥有两种形式。即符号形式与词语形式。某些与术语形成交叉的词语究竟是属于专业语言范畴,还是属于普通语言范畴,应该取决于具体的上下文,取决于具体的言语环境。可以通过如下示例说明符号术语的优点。例如,道尔顿和见采利乌斯在化学中采用符号术语之前,简单的化学反应式CaCO3→CaO+CO2只能用复杂的句子予以表示,即“由一个钙原子、一个碳原子和三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石灰石)分解成为由一个钙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钙氧化合物加上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又如,在维叶特把代数符号术语引入专业语言之前,a3-b3=(a-b)(a2+ab+b2)这个代数方程式也不得不使用如下的复杂句子来表示,即“两个数的立方差等于两项的乘积。这两项中的一项是这两个数之差,另一项则是一个多项式,即第一个数的平方加上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的乘积,再加上第二个数的平方”。专业语言的研究者既有不同专业领域中的专家,如科学家、工程师等,也有语言学家、语言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专业语言的研究可采用两种方法:术语学方法和次语言方法。通过术语学方法来研究概念及术语的性质,以便为创造术语服务。次语言方法用于研究专业语言的用法,研究专业语言中语法与词汇(包括词组)方面的特征以及专业文章的性质与分类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处理和翻译专业文章以及有效地进行专业语言的教学工作。相似文献   

19.
对地质学专业术语中几组常见的错别字进行了辨析,并分析了产生错别字的原因,阐述规范地质学专业术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地质学某些术语用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辞书术语的定义格式作了查证,并通过与教材中的术语定义的对比,探讨两种定义格式的特点。根据参与术语翻译和标准评审的点滴积累与正反体验,将翻译定名中的常见问题尝试概括为十种。每种问题都举出实例,从逻辑、语法与格式三方面加以分析。文中举例虽取自信息技术和对定义的翻译,但所概括的定义的特点和常见问题适用于科学技术其他学科,适用于自行撰写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