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经过探测、考察、研究发现,不但地球上有地震,太阳、月球和别的星球也有类似地震的现象发生,只不过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太阳上有日震。1962年,科学家有一次发现太阳表面上下震动着,一次上下震动的周期约为5分。以后,又观测到周期20分到160分不等的各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09,(3):6-6
一项新研究结果暗示,太阳的变动或许有助于提前几十年预测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太阳周期为11年,在此期间太阳活动有明显变化,太阳表面的黑子数量有明显增加。太阳周期是由太阳的磁扰动驱动的,它很可能影响地球的天气系统,特别是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这是一种主要跟南半球洪水和旱灾有关的周期性气候模式。科学家认为,太阳很可能是地球气候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3.
玛莎·皮尔斯指着她面前大地图上的一个风暴点,警告说:“这个地区要引起注意。”看上去她好象是电视台的女气象报告员,其实她是美国国家海洋气象局(NOAA)的太阳预测员。她所指的地方既不是高压区又不是冷锋,而是太阳上的风暴中心。在1980年差不多每天都有许多天文工作者挤在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狭窄的会议室里进行太阳活动情况的每日预报。为了知道太阳上沸腾的物质下一次在何处爆发,科学家们命令由宇宙飞行器Solar Max运载的一套仪器瞄准这个方向记录太阳上的爆发。这架飞行器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太阳上的强烈事件——耀斑,日珥爆发和日冕的瞬变现象——一年多来太阳一直处在这样的活动状态中,因为1980年是太阳黑子活动十一年循环周期的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4.
“太阳黑子(日斑)周期可能是更长的太阳活动周期的一部分。”一位美国空军部队的科学家瑞恰德·阿特洛克如是说。他曾在美国沙克莱曼托山顶的国家太阳天文台进行过观察研究,并说“连续的太阳循环周期会有部分交迭”。阿特洛克(Altrock)在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收集了19年的数据资料得出了他的结论。这项研究表明,一次完全的太阳循环周期可能延长到接近20年。而  相似文献   

5.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发现海水有周期性的涨落现象,每天大约涨落两次。海水这种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就是海洋潮汐现象。古人把海水白天的上涨叫作“潮”,晚上的上涨叫做“汐”,合称为“潮汐”。海洋中发生的潮汐现象被称为海洋潮汐。这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各处引力的不同造成海水有规律周期性的涨落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是第25个太阳周期中最活跃的一个阶段,地球或将面临强大太阳风暴的袭击,全球定位系统等轨道卫星将遭受严重威胁。太阳周期是太阳磁场活动的规律性现象,将会导致地球电离层环境出现改变,电离层受到干扰。众所周知,全球定位系统的信号依赖空间传输,而混乱的空间电磁环境可能导致导航信号出现严重问题。当前运行在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应用技术还未经历过太  相似文献   

7.
太阳活动通常是指发生在太阳上的黑子、耀斑、日珥及日冕等现象形成的全部物理变化的总和,通常在天文学中,把太阳黑子相对数作为衡量太阳活动的“指示器”:黑子相对数多,表示太阳活动程度强;黑子相对数少,表示太阳活动程度弱。根据太阳黑子相对数的谱分析,太阳活动除11年周期和22年磁周外,还有5~7年的半周期,80~90年的世纪周期,以及更长的时间周期。  相似文献   

8.
太阳磁活动强度呈现大约11年的周期性变化,这是太阳内部等离子体湍动对流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太阳的磁流体力学发电机过程.由于对流层强分层、湍流和非线性的特征,人们远不能通过真实太阳物理参数的全球磁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来认识太阳磁周期的演化.简化的发电机模型,如轴对称运动学平均场发电机模型在理解太阳磁周期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磁场的极向分量和环向分量在一定速度场的作用下相互维持,使得磁场能持续的周期性变化.其中的关键物理问题包括:产生环向场的机制和位置,产生极向场的机制和位置,环向场浮现到表面产生具有倾斜角黑子的物理过程以及黑子赤道向迁移的机制.目前只有环向场的产生机制争议较少,其他的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平均场发电机模型建立以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流认识和主流的发电机模型.过去十几年中Babcock-Leighton型磁通量输运发电机较为全面地解释了太阳磁周期变化的整体特征,但也面临一些新认知的挑战.包含环向磁流管浮现的三维Babcock-Leighton型发电机可能成为下一代主流的运动学发电机模型,它将和全球磁流体力学模拟并行发展,互相受益,提升对太阳磁周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地球发展史已经证实,地球每10万年就要进入一个冰河时期,虽然这是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最剧烈的气候变化,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够解释清楚引起这一无情周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最近美国科学家对此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认为地球每10万年进入一个冰河周期实际上是由于太阳磁活动的波动起伏。关于地球进入冰河周期的原因,传统的解释就是被称为米兰柯维奇周期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地球重大气候的变化与地球轴心的方向和倾斜度以及地球轨道离心率的缓慢周期性变化有关。就是说,地球轨道对来自太阳的能量有多少能到达地球表面,会起着改变的作用。这一改变。是导致地球冰河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但  相似文献   

10.
探寻银河系     
陈洁 《科学24小时》2012,(12):18-19
2012年因为玛雅人的预言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12月21日是玛雅长历法中第五太阳纪(周期为5126太阳年)的结束日。届时,太阳会非常接近银道和黄道的交汇点——银河中心,那刻的天象即银河对齐,该现象约每26000年发生一次。在玛雅人的宇宙观中,12月的太阳将与银河系合在一起的部分,即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所在地。它是  相似文献   

11.
谢懿 《世界科学》2009,(8):9-10
太阳活动是否进入休眠期 自1843年德国天文学家萨缪尔·H·施瓦布(Samuel H.Schwabe)首次发现太阳黑子具有大约11年的循环出没周期以来.科学家已经非常细致地监测了太阳的活动。在最近的这一阶段,太阳似乎在去年秋季已进入它最平静、黑子最少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太阳系行星和卫星上的天球坐标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宜 《自然杂志》2008,30(4):227-231
行星的自转和绕太阳公转是建立天球坐标系的事实依据。定义行星的天北极位于黄道平面以北;东南西北方向按顺时针排序。行星上的昼夜周期是太阳的周日与周年两种视运动叠加的结果。给出了在太阳系行星和卫星的天球上,恒星和太阳的视运动、昼夜周期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重点描述了天王星和月球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3.
“对科学来说,1就是1,2就是2,如果把1说成2,或者把2说成1,就不是科学了”。《世界科学》1997年第6期中毕东海先生的这段话既简明又朴实,反映了一种科学求实精神,唤起了我的同感。由此想起了1992年9月《家庭》杂志中一篇“太阳节律变化与优生”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究竟太阳活动对人类优生有无影响?有多大影响? 众所周知,太阳不是固体的,而是一个激烈活动的气体球。太阳活动的剧烈程度可以用太阳上出现的各种活动现象来判断,如太阳黑子、日珥、耀斑等。太阳活动具有准周期性,平均周期约11…  相似文献   

14.
《科学24小时》2013,(Z1):27
<正>4月15日,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些令人惊叹的太阳图片。图片显示,今年最大规模的太阳耀斑已经爆发。此次太阳耀斑于4月11日猛烈爆发,导致地球上的无线电暂时中断。科学家表示,今年是以11年为周期的太阳活动极大年,本年中最猛烈的太阳耀斑还未发生。此次太阳耀斑被核定为M6.5级太阳风暴,这是中等级别的太阳耀斑。M6.5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有几个时期,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消失了。这种现象发生最强烈的一次是六千五百万年以前,包括恐龙在内的所有的动植物突然从地球上消声匿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巨大的灾变?曾经广泛流行的碰撞理论认为,罪魁祸首是陨石、彗星一类的天体。在此之后,加利福尼亚大学柏肯利分校的物理学家Richard A.Muller以及他的同事们又提出了一种理论,奈梅希斯(Nemesis,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中,有一颗“死星”,正是这颗“死星”导致了发生周期惊人准确的群体消亡现象。无论上述哪一个理论被证实,我们都必须重新认识太阳系,重新认识太阳系的生命活动周期。这篇文章描述了两个理论的诞生过程,作者Muller还提供了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工作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6.
林元章 《科学通报》1981,26(5):288-288
Eddy曾于1976年根据对历史上黑子、极光、~(14)C含量和日冕形状的分析,重新肯定了存在Maunder极小期(1645—1715年)这一事实,并且提出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在Maunder极小期间和它之前可能并不存在的论点。同时,他们还从直接测量1642—1644年间的黑子观测描图,得到了Maunder极小期之前的太阳自转速度比现在快的结论,并且认为太阳自转的这  相似文献   

17.
陈彪 《科学通报》1963,8(10):12-12
近年来,一些气象、地理和地球物理学科的研究结果都肯定地指出太阳活动和这些学科中某些现象的关系,例如:太阳活动的周期和长期气候变化的可能统计联系;太阳局部爆发和地球大气电离层骚扰、磁暴的某些联系等。1961年以前,人类一直生活在地球大气帷幕的保护之下,并未感受到太  相似文献   

18.
太阳常数与太阳黑子数关系的交叉小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若文  曹杰  黄玮  年艾冰 《科学通报》2009,54(7):871-875
利用1976~2006年间的太阳常数观测资料和小波方法分析了太阳常数的演变规律及其与太阳黑子数的关系. 连续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太阳常数具有多尺度的演变特征. 在低频部分, 太阳常数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大体一致, 具有显著和稳定的8~11.4年的振荡周期; 在高频部分, 无论是太阳常数, 还是太阳黑子数, 仅在太阳周的峰值时期才表现出2~6月的间歇性显著振荡周期. 交叉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常数在8~11.4年的频段上具有显著的共振周期, 且在此频段上太阳黑子数的变化略超前于太阳常数变化约2个月. 在此时间尺度上, 太阳黑子数的变化是导致太阳常数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2~6月的频段,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常数仅在太阳周的峰值期才存在显著的共振周期, 但二者的位相关系不稳定. 在考虑太阳黑子数与太阳常数位相关系的条件下, 建立太阳常数的重建模型并进行了检验; 最后重建了1878~1975年逐月的太阳常数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19.
夏威夷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和欧洲共同研制和发射升空的 SOHO 型航天飞机,对太阳的表面形状进行了连续3年的观测。今年6月1日,该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报告说该研究小组最近一次对太阳外形的观测显示:这个太阳系中主要的星球——也是惟一的恒星——的表面如同海洋表面一样,有山峰也有山谷,在太阳表面覆盖有大约100米高的山峰,每个山峰之间的距离大约有90000千米。有关科学家和专家共同分析指出,这一研究成果的得出,将有助于弄清楚长期困扰着科学界的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太阳的两极方向旋转得比赤道方向慢。夏威夷大学天文学院的杰夫里·库恩教授说,这项观测活动与一种叫作罗斯比波现象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近年在天文学界对太阳内部旋转方向的研究倍受关注。太阳的自旋转所产生的大气长波,是用气象学家卡尔·古斯塔夫罗斯比的名字命名的,所以称为罗斯比波。这种现象在地球大气中和海洋上都能观察到。这一研究结果显示,罗斯比波现象在太阳表面产生一种微弱的旋风,而这种旋风反过来又使太阳表面形成这种有峰有谷的地形特征。英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专家威廉·帕奇特说:"这个结果对太阳来说非常有趣,因为它告诉我们,在太阳这个原以为是一团糟的星球上,也有它自己的外貌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太阳发生剧烈的震动,被称为“日震”。1962年,科学家发现了太阳的表面上下震动着,一次上下震动的周期约为5分钟。后来,科学家又观测到其震动是周期在20~160分钟内不等的各种连续震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