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4.
本试验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从农艺措施与春玉米品质的关系上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设计因素的主次作用,提出了本地区高产条件下春玉米优质栽培的最佳农艺组合。为春玉米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8.
9.
张玉霞  赵开强 《汉中科技》2011,(4):19-19,23
香菇是一种中温性木腐生胶质菌类,袋料栽培香菇高产技术是选用优良菌种,合理配料、装袋灭菌、接种、上架、刺孔、做好越夏管理,加强出菇管理措施和及时采收。  相似文献   

10.
利用春小麦在冀东生育期短的特点,以冀张春三号小麦为试材,对影响产量的主要栽培措施(播期、播量、施肥期、施肥量及群体结构等)进行探讨。从而找出投入少,收效大的最佳栽培系列指标,实行规范化的种植,使春小麦生产达到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1.
12.
对花生(花育16)地膜覆盖栽培、荚果产量在6 378.8 kg.hm-2水平下植株生长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鲜重、叶鲜重及干重、叶面积以出苗后41~60 d增长最快;根干重、茎枝鲜重及干重、茎枝长度、主茎高度、果针鲜重与干重、荚果鲜重、荚果数、全株鲜重及干重均以出苗后61~80 d增长最快;荚果干重以出苗后81~100 d增长最快;出苗后1~80 d,植株生产的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茎枝中,此后逐渐转入以荚果为主。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早熟优质高产花生品种的筛选试验和双层膜早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绵阳市近郊区选用天府10号等品种进行双层膜早播早熟栽培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以往种植花生采用传统的栽培技术,亩产不到100公斤,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开始应用地膜覆盖配施氮磷钾肥的措施,花生亩产一般达到200公斤左右。但采用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生产成本较高,不易推广。  相似文献   

15.
分子遗传图谱是植物基因组结构分析和比较的有力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定位、图位克隆、比较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目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经过多年努力,以粤油13和阜95—5为亲本,通过构建F6重组自交系作图群体,成功绘制了异源四倍体花生栽培种分子遗传图谱。该项研究成果刊登于《作物学报》2009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云南独特的地理、生态和气侯环境形成的多样性耕作制度,来探讨冬春早熟马铃薯的栽培及管理技术,为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花生(花育16)地膜覆盖栽培氮磷钾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生(花育16)在地膜覆盖栽培、荚果产量6378.8kg.hm-2水平下植株氮磷钾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生产100 kg荚果,植株需吸收N 4.224kg,P2O51.269 kg,K2O 3.610 kg,比例为1.00∶0.30∶0.85。出苗后61~80 d,是植株吸收N,P2O5,K2O最多的时期,分别占各自总吸收量的41.14%,40.45%,50.03%。收获时,植株吸收N,P2O主要贮存在荚果中,分别占植株总吸收量的65.32%,62.54%;K2O主要贮存在茎枝中,占植株总吸收量的35.04%。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山27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氮吸收与利用的特性.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氮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均以再高产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模式>农户栽培模式;吐丝后氮的吸收量占生育期总吸收量的比例以再高产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模式>农户栽培模式;成熟期籽粒中氮的分配比例再高产栽培模式与高产栽培模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农户模式;氮收获指数为再高产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模式>农户栽培模式,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为高产栽培模式>农户栽培模式>再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金山27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K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春玉米K含量随生育期推移呈下降趋势,栽培模式之间相差较小.生育期内K的吸收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吐丝期,再高产和高产栽培模式均极显著高于农户栽培模式.K的积累量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再高产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模式>农户栽培模式,K收获指数为农户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模式>再高产栽培模式,K养分利用效率高产栽培模式显著高于再高产和农户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