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根据刘家场地区活动构造发育情况及特征,以及地貌上的迹象,古地震分布情况,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层的关系,并指出因为该区断裂下切深度都不大,所以发生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平均深度在11km左右)  相似文献   

2.
贵州的地震及最新的地震烈度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贵州地震及与贵州有关地震等资料为基础,探讨了贵州地震活动的主要图象,并简介贵州最新的地震烈度区划。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我国多震省份之一,从有记载的地震记录中云南地区多次发生震级5.0以上的地震,云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内有许多大的断裂带纵横交错,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地震主要沿NE、NW和NS三组地震带分布。该地区的主应力轴方向为NNW,由西藏东部的岩壳向东南的推挤造成。余震的空间分布情况体现了区域自身的特点,同时更应注意的是与震区构造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文章讨论了70-80年云南发生的Ms﹥7.0级强震余震活动序列同震区构造的相关活动性特征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博格达山隆升对北三台地区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博格达山前北三台地区大量二、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北三台凸起是研究区的主体,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一核、二坡、三鼻、四断和多条环形地层尖灭线。发育的断裂多为区域性的,由于受造山带隆升的影响,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及岩相的展布。对地震剖面和古地质图的分析表明,北三台地区的构造形成与演化受博格达造山带隆升产生的压陷-挠曲作用控制。依据造山带隆升过程,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分为造山期压陷-挠曲盆地发育阶段、弱挤压挠曲性质的陆内坳陷发育阶段、陆内坳陷-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其中海西运动晚期和燕山运动中期(Ⅱ幕)对研究区的构造格局起了定型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地震与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的关系,并着重对陕西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对陕西地震进行中长期予报应密切注意的问题。中国地区恰好处于环太(平洋)及外太构造带和地中(海)及古地中构造带相交接的三角地区中。这里的地震带大致随着这样两个系统的地壳波浪交织而成的中国构造网,形成了中国地震网。中国历史地震震中的跳动式迁移基本上是沿着这两个系统的构造带方向而反复活动的。陕西关中和秦岭恰好处在中国构造网及地震网的中心地区,东北—西南向的大兴安—龙门山构造带和西北—东南向的天山—大别山构造带在此相交叉。在人类历史时期,这二带的地震活动有其相互交替的周期性。这种交替使陕西这个交叉点反而形成了地震频度较小的地区。只是当二带地壳波浪互相迭加或频繁交替的时期,关中和秦岭才有可能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地震及邻近地区地震对该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的地震构造带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对浙江省影响的研究,分析了构造活动一地震的关系,总结了浙江省的地震状况及受邻近地区地震影响的烈度,有助于预测浙江省地震及邻近地区地震对浙江省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对博格达山前北三台地区大量二、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北三台凸起是研究区的主体 ,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一核、二坡、三鼻、四断和多条环形地层尖灭线。发育的断裂多为区域性的 ,由于受造山带隆升的影响 ,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及岩相的展布。对地震剖面和古地质图的分析表明 ,北三台地区的构造形成与演化受博格达造山带隆升产生的压陷挠曲作用控制。依据造山带隆升过程 ,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分为造山期压陷挠曲盆地发育阶段、弱挤压挠曲性质的陆内坳陷发育阶段、陆内坳陷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其中海西运动晚期和燕山运动中期 (Ⅱ幕 )对研究区的构造格局起了定型作用  相似文献   

8.
喜山期以来,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下,西北地区遭受近南北向强烈挤压,形成一系列活动断裂.通过对晚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在青藏高原形成的活动断裂带展布的方向,以及青海省的阿尔金断裂两侧、祁连造山带、东昆仑地区区域地壳变形中应力释放和调整与地震震中分布耦合特征的研究,表明青海省NNW向断裂与NWW向断裂相交汇的区段是承受构造挤压作用最强烈,构造几何形态最复杂,构造应力最易集中的部位,成为大地震最易形成和发生的地区,对青海省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制约,应是地震预防工作关注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9.
贵州东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贵州东部的地质资料和历史地震资料的收集,分析了贵州东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提出在贵州的东部也存在中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贵州东部的地震的活动性研究、地震监测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10.
龙门山前缘的芦山地震与逆冲-滑脱褶皱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山式构造以推覆作用和滑脱作用为主要特征,近5年来地震活动性显著,在2008年和2013年分别发生了汶川(Ms 8.0)地震和芦山(Ms 7.0)地震。根据已公开发布的芦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破裂过程、地震烈度、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次对龙门山南段活动断裂和芦山地震构造变形与地表响应的野外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作者将龙门山南段和前缘地区划分为龙门山冲断带和前缘扩展变形带2个构造变形带,对比了它们在构造变形样式、活动断裂、历史地震的差异性,提出了以推覆-滑脱岩片为特点的龙门山冲断带地震构造模式和以逆冲断层-滑脱褶皱为特点的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地震构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的逆冲-滑脱作用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模式与成因机制,认为芦山地震形成于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的逆断层-滑脱褶皱带,其发震断裂为大邑断层,该断层倾向北西,呈铲状向下并汇交于滑脱面。该滑脱面就是芦山地震的震源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吉林省历史地震活动特点分析入手,总结了1990—2000年十年地震活动特征。利用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理论,深入分析地震的形成机制,得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地震动力来源,揭示了新构造运动发生机制的本质。阐明异同,探讨机制,以期有助于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浅析贵州矿山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仅对矿山活动与矿山地震,贵州矿山地震活动、典型震例与震害、矿震特点及破坏特征,矿震成因类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陈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0):7489-7493
云南省水电、矿藏资源丰富,但地处地震多发区,给资源开发带来一定难度。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在对云南省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分析了云南省西部地区地震构造基本特征,为今后水利水电、道路桥梁等工程的选址、设计、防震抗震作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是所有水库都会诱发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受许多因素影响。本文通过对贵州水库地震的分析研究提出,水库的库容、水位变化、库区基岩岩石类型和结构、库区断裂构造是诱发水库地震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型以上水库才可能诱发地震;水库地震往往在水位变化后发生,主要发生在水位上升后;库区以碳酸盐岩为主,可能会诱发独立的气爆型和塌陷型地震;库区如果断裂构造发育,容易诱发地震,还可能诱发震级比较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15.
水库诱发地震是地震活动的现象之一,其活动机理仍然处于讨论阶段.在清理分析前人关于水库诱发地震机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库诱发地震活动中的断层响应、水库诱发地震活动过程与库水位关系、库水载荷与断层应力状态的一致性分析,认为断层构造应力状态与库水载荷力间的耦合关系是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重要条件,断层构造应力与库水载荷力间的耦合作用及其过程是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及蓄水量的变化,必将引起库坝地区局部介质受力状态、介质物理性质和区域应力场等的变化,从而可能诱发水库地震。为有效监测库区地壳变形、构造断裂的活动趋势、库盘沉降及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在库坝区建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是必要的。文章简要介绍了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7.
1974年5月11日,云南省永善-大关一带发生7.1级的强震,震中28.2°N,104.0°E。大震时,由于地表未留下明显的大断裂,因此形成对此次地震震源机制的争议。作者根据全国地震目录列表、作图,勾画出几条大断裂带的活动特征。由滇东北地区的“菱形”格架和川西南的“V”形格架组成的构造活动带,北西向和北东向的主断裂交汇于永善-大关一带,致使永善-大关发生大震和多震的内在因素。地震是一种特殊的地质过程,是地壳运动的构造应力促使构造变动的结果。因此,必须从地壳活动构造着手,寻求应力场的方向、强度和应力积累,然后逐步揭示震源机制的过程。文章对两断面先后解锁的机制作了有益的探讨,对这个地区将来的地震活动的时间性空间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雅砻江锦屏普斯罗坝址及其他一些水电工程区,在勘探过程相继发现了一种新的地质构造现象——深部裂缝带,并且多出现在我国强震活跃地区和强震发生断裂带上,沿断裂带历史上强震活动频繁;深部裂缝带向地下延伸超过300m,远远超出地表卸荷带的影响深度,故与强地震作用时岩体构造动力效应密切相关;讨论了根据弹性波作用下岩体的动力学响应,阐述了深部裂缝带发生的地震学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上海及邻区的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蒐集大量地质和地震活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特征。文章讨论了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地震地质背景、新构造运动的表现、活动性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初步划分了地震带、探讨了发震的构造部位及震源机制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文章指出,本区地震主要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活动的控制,上海地区的断裂在近代显示了一定的活动性,从地震地质角度考虑,上海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抗震防震工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日本311地震的发震构造、地质背景及其主震级余震情况的分析和总结,认为日本海沟发生的巨大地震对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影响不明显,直接影响只会造成中国东北的深震活动,而对内陆破坏性的浅源地震影响不大。根据日本地震震后的中国地震活动特点和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数年内,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仍然是发生7级地震的主体区,尤其注意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西南天山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