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何在汉译英中保留汉语当中的文化形象,此问题一直困扰着译者。“同化”这种翻译方法在汉译英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译者应力求保持汉语的原貌,也就是要尽量传译“中国特征”,具体说,就是要尽量表达中文原作的文化特色、语言形式及异常写作手法。“同化法”也要注意限度,实在行不通,还要利用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蔡韵韵 《科技信息》2011,(8):I0155-I0155
谢天振教授从跨学科的视角介入翻译研究,创立了独到的译介学理论体系,在比较文学的框架中研究译介学、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文学翻译史等问题。作为专门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谢天振给"翻译"在文化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做了一个不长不短的概括,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译学的进程和走向。  相似文献   

3.
田仙枝 《科技资讯》2006,(32):247-248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中的两个基本原则,近年来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笔者从这种争论出发分析了“归化”与“异化”的区别与特点以及我们在教学中所碰到难题的解决。在我们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归化”与“异化”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的翻译才能搞得好。因此,在翻译中,过分地注重某一种原则势必走向极端,我们应该采取适度互补的原则以促进中英民族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英文应用文的写作与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应用文的翻译必需遵循“对等”的原则,结合套译、意译和变译等多种翻译技巧,实现应用文汉、英互译的社会文化对等、语义对等和文体对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陶欣冉  吴嘉平 《科技信息》2013,(18):175-176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贸易中,一个优秀的品牌译名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国文学翻译界颇有建树的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及其阐述,对国外品牌的汉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通过具体译例来探讨“三美”原则在品牌名称汉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从翻译文学的概念、语言的约束力、译者的创造性、译入语文化、译者的国籍和翻译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六个方面论述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指出翻译文学是国内文学的一部分,但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两种语言的文体、语体、语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与制约,必然会造成内容、形式、意义等各方面的翻译流失。文章结合当前语言学中的最新前沿学科语用学的相关知识,按照翻译的一般认知规律与过程,初探文学翻译中“同词异境异意”现象,从翻译的语境认知转向探讨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1.
曹二玲 《科技信息》2007,(26):152-153
This article approaches to one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the "foreignization".In applying the foreignization method,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and what is acceptable to the Chinese readers.When foreignization is not feasible,the domestication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 as a supplementary method.  相似文献   

12.
郑锦怀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5):89-91,101
针对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林徽因翻译活动所进行的研究之不足,着重探讨了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原著、林徽因所翻译的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在外国文学汉译史上的意义,并分析了该译文的语言特征、归化倾向,以及误译、漏译等等,旨在抛砖引玉,争取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对林徽因翻译活动的研究中来,以期对其有更加全面、客观而又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春怨》三个英译本的分析,探寻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信息的缺失和增补,指出由于中英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信息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改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诗歌以其深远的意境、严谨的韵律和独特的形式卓然独立于世界诗坛,要想把这一艺术奇葩翻译成与汉语差异很大的英语文字绝非易事.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这一角度,结合具体实例,浅评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论述了英文dioxin一词的中译问题,并且提出了推荐译名的读写方式  相似文献   

17.
翻译研究界一般认为译者只能译为其母语,即译者只能进行直接翻译,而译为非母语即逆向翻译则饱受责难.在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Axioms: Translation into a Non-Mother Tongue一书中,作者博康以理论分析、语料分析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挑战了"译者只能译为其母语"的传统观念,指出这种观念所赖以生存的"母语"与"本族语者"两个概念的不客观性与非确定性.梳理了翻译理论中与逆向翻译相关的种种观点.此外,博康运用语料分析与问卷调查的方法,指出翻译界种种传统假定的片面性,并论证了"译为非母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不同。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围绕翻译界历来存在的直译和意译纷争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构成了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中探讨的是纽马克这个核心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适应性及其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9.
汉语成语不同于英语的“id iom”一词,在进一步澄清汉语成语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比较,探讨在一定的语境下汉语成语的翻译问题及对策。成语的翻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直译法、套译法和意译法。根据不同的方法对成语的翻译进行了归类,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正确使用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