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鹮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珍禽,现存总数仅30余只,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系无价之宝。北京动物园1986年开始进行朱鹮人工饲养繁殖,当时只有1只幼鸟(1985年生),以后每年(1986、1987)从陕西洋县掏取1只幼鸟,1988年掏取两只,计5只。由于改变了朱鹮自然习性的“封闭式”的饲养方法,采取模拟朱鹮自然生态环境为先导,进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上朱鹮仅存40余只.这种珍禽过去曾经广泛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地区,但近几十年来数量急剧减少,前苏联和朝鲜已无野生的报导.日本1952年有20只,到1980年只剩下5只,1981年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在我国,1930年14个省份有分布,到1958年就只有甘肃、江苏、陕西等省可采到标本,60年代后销声匿迹,直到1981年才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当时仅有7只,朱鹮数量急剧下降,一方面跟环境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则不能不考虑其自身因素——种群生命力下降.为了拯救朱鹦免于灭绝,1986年中国林业部给北京动物园下达了"朱鹮人工饲养和繁殖基础研究"的科研任务,北京动物园成立了"朱鹮养殖中  相似文献   

3.
4.
朱鹮     
黄俊贤 《大自然》2010,(1):F0003-F0003
作者于2009年特地挑选了11月25日左右,朱鹮羽色开始由白色变灰黑色前,飞羽和尾羽下侧最为红艳的时候前往拍摄,恰逢40年罕见的大雪,在海拔1500米的山城小镇——华阳——积下了厚达30厘米的皑皑白雪,天造奇缘,成就雪中朱鹮之美!  相似文献   

5.
朱鹮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鹳形目鹮科鸟类,属中等体型的涉禽,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北部。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繁殖成功率下降,食物资源短缺、捕猎、掏鸟卵、营巢树被砍伐以及湿地面积缩小等原因,朱鹮野生种群逐渐衰退,相继在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消失。  相似文献   

6.
朱鹮     
田宁朝 《大自然》2014,(4):82-82
<正>据陕西省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管理站消息,截至2014年6月16日,该站野化放飞的朱鹮野外种群数量已增至60余只,其中95%是野化放飞朱鹮自然繁殖的后代,标志着陕西7年来实施的朱鹮首次异地野化放飞工程取得成功。朱鹮是东亚特有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和朝鲜等地,但由于环境恶化等原因,种群数量一度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在我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有一个7只的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有较大增加。宁陕县野化放飞的朱鹮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陆续进入配对、交尾、筑巢、  相似文献   

7.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指引下,在全国“两杂”会议精神鼓舞下,在省委、省革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今年上半年,我省在全省范围内有五十个以上的单位试种了高产旱粮作物——杂交高梁。目前,正在陆续收获。从业已收获的产量看,出现了一季超“纲要”的高产量。例如,淳安县唐家大队试种的1.148亩晋杂五号,亩产达816斤,另一块0.482亩忻杂七号亩产达862.7斤,生长较差的一块0.58亩,亩产也有644.6斤。在海拔1000多米的龙泉高山上,生长也很良好,丰收在望。  相似文献   

8.
走近朱鹮     
2005年3月13日,我第二次来到陕西洋县,这一次的考察地点是陕西汉中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园保护站。朱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研究对象,这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珍稀鸟类曾经被迫苟延残喘地生活在被人类遗忘的角落里。近年来在人们的大力保护下,朱野生种群数量逐渐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5年的450只。花园保护站所在的刘庄村是一个僻静的小山村,位于秦岭南坡汉水支流沿岸,处于秦岭中山栓皮栎马尾松林带的下缘,几十户农家散落在沿岸黄泥路旁,还有一些人家住在V型山谷的谷底边缘,谷底有常年不断清澈见底的溪流,平坦处散布着几十亩冬水田。村旁的…  相似文献   

9.
被中国人称为“东方宝石”的朱鹮, 自1981年在陕西洋县重新找回7只野生种群之后,20多年来,当地人民不惜代价进行拯救与保护,终于使其种群数量恢复到600余只,而且野化放飞试验已经获得成功。朱鹮重新飞归大自然,在华夏乃至亚洲碧空翱翔,已不是遥远的期望。  相似文献   

10.
朱鹮的故事     
鹰鹮大搏斗"呵,呵,呵,呵!"半空中朱鹮惊叫.循声望去,七只朱鹮飞速掠过树梢,一只凶猛的赤腹鹰紧紧迫赶.突然,一只朱鹮返身箭一般冲向赤腹鹰,惊得赤腹鹰高高腾起,差点被撞个正着,其它朱鹮乘机逃脱.赤腹鹰恼羞成怒,向这只朱鹮狠狠地扑去.朱鹮哪里是赤腹鹰的对手!在地面仰头观看的人们发出一阵惊呼,急忙敲响脸盆想吓跑鹰,但鹰根本不理采,攻击速度丝毫未减.平素性情温柔的朱鹮,面对强敌似乎是豁出去了,频频发动进攻,  相似文献   

11.
保护世界濒危珍禽朱鹩,不仅是保护一种鸟,实质上是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反映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在陕西有这样一群人,正在默默地营造着一个——  相似文献   

12.
十月,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节.中国朱鹮华华东渡日本佐渡岛与日本朱鹮“小姐”联姻的消息,轰动了日本列岛各地,成了报纸头版新闻.出于安全原因,尽管华华只在电视上露了一面,但日本朝野各界仍然喜形于色,因为这为挽救日本国宝朱鹮免遭绝灭的厄运,总算有了一线希望.  相似文献   

13.
朱鹮的“鹮”字左上方是“四”字,“四”是“死”的谐音。接下来的是“哀”字少一点。这不能不使人望字兴叹:此鸟必定哀中死矣! 历史上,在东亚地区到处都能见到朱鹮的踪影,特别是黑龙江上游、乌苏里江流域和西伯利亚的湿地中,它们的数量多如麻雀。因此,日本青森县曾把朱鹮视为“害鸟”,因为它们在那里多得成灾。朝鲜半岛的西岸常见到成千上万只朱鹮在空中翱翔,叫声搅得人们烦燥不安。本世纪30年代末以前,朱鹮在中国还分布极广,从南到北都能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  相似文献   

14.
自1981年5月在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洋县中山区姚家沟重新发现朱鹮以来,今年春又在洋县平川地带草坝村落户的一对朱鹮首次营巢,繁殖3只幼朱鹮并于6月中旬成功地飞出,走向大自然。从此,结束了朱鹮只在秦岭中山区营巢繁殖的历史。草坝朱鹮的繁殖成功,证实了历史上朱鹮曾在平川繁衍生息的客观存在。据资料考证,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原苏联和日本。在我国14个省内都曾有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朱鹮曾经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60年代在中国失去踪迹,1980年仅有日本孑遗5只。如此迅速消逝的根本原因,是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林木砍伐、滥施化肥和农药、大规模生产活动、肆意捕杀……由此看来,朱鹮最大的敌人不是鹰隼,而是人类。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笔者曾赴陕西洋县考察朱鹮的野外繁殖生态,见到巢区沿途保护警示牌赫然立于路旁。“朱鹮之家”竞在清朝末年的坟茔地周围所植高大栓皮栎上(树高30余米,巢距地面20余米),这倒要感谢先人了,别处成材林木几乎砍伐殆尽,独有这里数十株逃过厄运亭亭玉立,为朱鹮提供了庇护所。那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2020,(2)
正2018年12月到2019年7月,作者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对一个朱鹮繁殖群体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和拍摄,用影像记录了它们的爱情生活。半年多的时间,作者发现了朱鹮许多鲜为人知的行为。传说朱鹮是配偶终身制,一旦建立家庭,雌雄鸟就会相亲相爱一生,故又名"爱情鸟"。这种说法感动了无数人,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2018年底,我来到陕西省汉中市的华阳镇拍摄朱鹮,希望记录下秦岭地区朱鹮生活中的美丽瞬间。  相似文献   

17.
18.
人工繁殖猛禽,是鸟类繁殖中的一大难题,我国鸟类工作者致力多年未见成效。近日获悉,日本朋友樱泽先生经多年悉心研究,已获可喜成果。前年,樱泽先生曾来中国,拜访北京养鸟老人刘斌,与之交流切磋,并赠送一组繁殖苍鹰的照片。刘斌先生对樱泽先生的成绩深为叹服,并托我将照片转致《大自然》杂志,希望将这一成果介绍给中国的广大鸟类爱好者。猛禽为益鸟,处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顶级,对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各种猛禽的数量处于下降的趋势。为保护猛禽,我国《野  相似文献   

19.
黄腹角雉是我国的特产动物,仅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和广西.由于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黄腹角雉体形较家鸡稍大,雄鸟具冠羽,并于两眼上方各具一肉质角状突,故获得“角雉”的名称.雄鸟上体羽毛大都呈栗红色而杂有皮黄  相似文献   

20.
拯救属于世界的朱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5月23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0年前的这一天,我国动物学家在经过3年的艰辛考察,横跨13个省,行程5万公里,在秦岭南坡的陕西洋县一条只有7户人家的山沟——姚家沟找到了失踪近20年的珍禽朱鹮.这一消息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轰动,美国、英国、日本、西德等国纷纷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并对中国将怎样来保护这一鸟类瑰宝极其关注.我国的动物学家也积极献计献策,对仅存于我国的这一小群朱鹮的命运,担心者有之,呼吁严格保护者有之.十个年头过去了,朱鹮现在的命运如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