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小说是鲁迅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 ,不是指社会生活中那些痛苦和不幸事件及其对这类事件的主观体验 ,也不是指戏剧艺术中的一种形式 ,它指的是一种美的特殊的现象形态。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所体现人物与事件的崇高性质 ,具有肃穆、壮烈和悲愤的情调 ,又大都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那些审美对象 ,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悲剧。悲剧是美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在作品中 ,鲁迅把人生最崇高和壮美的因素集中起来 ,反映在不幸的人生形式之中。他认为 :“悲剧将人生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这是对悲剧内涵的精确概括 ,…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悲剧多以大团圆结局.这里确有折衷、媚俗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深刻内涵和感人力量.世人对此早有定论.本文着重探讨这种大团圆结局的美学意义,特别是《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中大团圆结局的格调美、情趣美和间情作用.本文无意从整体意义上否定上述大团圆结局的消极影响,只是认为对其利弊得失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因其消极的一面就无视其内涵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大致呈现出悲哀、悲愤、悲壮、悲谐四种形态。其中悲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这与鲁迅思想启蒙的创作目的有内在联系。在鲁迅小说中,往往是一篇包含着多种悲剧美形态,彼此杂糅交错在一起,产生出丰富复杂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悲剧家,他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儒生君子那样的生活之路,亲躬戏剧创作和表演,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向上的路。其悲剧创作的艺术视野,更进一步深入到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同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紧密连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在搜集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逾百种鲁迅小说版本基础上,以时间为脉络,对其封面设计的美学共性、时代个性和风格流变进行研究,以此窥见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今后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以及其他小说封面设计的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杜十娘悲剧形象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十娘是中国古代娼妓文学园地中一位具有独特文化品味和美学价值的悲剧形象。其悲剧性格的生成发展同明代特殊的商品文化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杜十娘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新生活、新思想的积极追求,她的失败显示了新文化、新精神与旧制度、旧伦理的激烈冲突,因而也折射出社会悲剧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他们对诗歌“真、善、美”和艺术形式本质的阐述并结合他们的创作进行细致分析,对这两位文学大师诗歌美学的异同作了充分的揭示。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考察了他们对诗歌真、善、美和艺术形式本质的阐述并结合他们的创作进行细致分析,对这两位文学大师诗歌美学的异同作了充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今中外不少文学作品中,无论主人公的命运被抛向何处,为满足读者的心理平衡,作者最终总是要落下“大团圆”的帷幕,以解除心中的淤积,化为人们的过眼烟云,似乎所留下的一笑也将在岁月的流逝中淡漠了。然而人类社会生活并不是到处充满着爱,将天火盗送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被宙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在狂风暴雨中随悬崖坠入深渊,  相似文献   

12.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是人物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鲁迅悲剧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出色的,阴冷的自然景象、麻木愚昧的周围人群和凶残酷烈的封建势力所形成的典型环境为悲剧人物活动设置了特定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小说中 ,叙述者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加入到了事件的发展进程之中 ,他对所面临的正在发生的事件所独有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都是立足于自己个人的视角 ,并且这些体验、感受和见解都成为了小说所要表现的内容和对象 ,并进入了艺术审美的领域。鲁迅使小说叙述者从外在的、非审美的自觉转向了内在的、审美的自觉 ,大大深化了审美表现力 ,从而超越出了传统审美的认识框架 ,从真正意义上从小说独立的审美品质出发去认识小说。  相似文献   

14.
李永凯 《科技信息》2007,(18):180-181
被称为中国“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为世人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仲卿与兰芝的遭遇至今令人唏嘘不已。多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乐天的,是缺少悲剧精神的,故中国文学中缺少纯粹的悲剧,尤其是爱情悲剧更显得苍白而无力,而焦刘之爱情悲剧,无疑有力的反驳了这一论调。焦刘的悲剧根源不在其他,而在于情理之冲突,情感与伦理的冲突是中国古代社会无法调和的自在的矛盾,《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明晰的展示了这一主题。从文本所展示的故事构架来看,仲卿与兰芝的悲剧是自然而然的“人生之所固有”的悲剧,故可以视之悲剧中的悲剧,是华夏悲歌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创作风格独特,极具个性魅力的女作家。她凭着高超的文学天赋、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怀着深切的悲悯情怀,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作品中书写着自己对旧中国北方底层社会女性生活的悲剧性审视和对人性、对灵魂的深层扣问,表现了对女性命运的观照和对苦涩人生的悲悯与忧伤,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6.
透过鲁迅经典意义的嬗变,可以探讨它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关系。在1920年代前期,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反封建。"左联"时期,一些左翼理论家强调鲁迅思想转变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这为双方的争论埋下了伏笔。毛泽东则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使鲁迅与左翼文学获得了同一性,同时也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到19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呐喊》与《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趋于多元化,鲁迅研究影响力下降,但鲁迅的意义是不会消散的。  相似文献   

17.
透过鲁迅经典意义的嬗变,可以探讨它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关系。在1920年代前期,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反封建。左联时期,一些左翼理论家强调鲁迅思想转变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这为双方的争论埋下了伏笔。毛泽东则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使鲁迅与左翼文学获得了同一性,同时也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到19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呐喊》与《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趋于多元化,鲁迅研究影响力下降,但鲁迅的意义是不会消散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的思想特征和独特的悲剧美学追求.本文对鲁迅小说中悲剧主人公的不幸命运、痛苦灵魂及其悲剧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通过这些悲剧女性探讨了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及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以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中国现代学上的很有特色的作家,本试图通过对其代表性小说的解读,分析创作思想上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