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春丽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1998,(1):4-8
李贺诗以“心性”为创作之源,重在表现主体心灵的独特感受并凸现主体精神,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次大胆实践。是主体心灵在苦闷压抑中寻求超越的结果,在捕捉意象、驾驭和组合意象及炼词方面均体现其重心性之特色,为唐诗艺术开辟新径提供了一种范本。 相似文献
2.
程金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85-89
中国现代美学由“心性论”而与传统美学血缘相关,同时也由“心性论”与西方美学相关联。无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功利主义还是超功利主义,在“心性论”这一点上是会通的,“心性论”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3.
李昕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对于小说创作 ,金圣叹提出“文成于难”的总命题 ,并在对小说虚构特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论述了创作动机、创作主体修养等问题。由于其理论以评点形式存在 ,他的论述尚不能称系统完善 ,但他关注小说创作内部规律 ,主要从小说审美角度出发进行审视和探讨 ,这是超越于前人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理学自朱熹到阳明的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以吴澄为代表的。吴澄既崇尚朱子学,又兼综陆学,具有心学因素。13世纪,心性论传入韩国,极大地影响了李朝性理学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学术界将孟子心性论与其他相近或相关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孟子荀子心性论的关系及优劣是非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孟子荀子心性论有内在联系,荀子对孟子批评中实际上又有继承;但二者论断的优劣是非问题仍迄无定论。学者还将孟子心性论与以下的心性学说相比较或联系进行考察,包括:孔子心性论、《管子》心性论、朱熹及宋明儒学心性论、老庄心性之学、佛教心性学说、近代来华传教士心性论、弗洛姆性善论、卢梭等西方哲学家人性论。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是主体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国古代剧论家以主体心灵和主体情感审视戏曲艺术真实,强调审美主体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相对忽略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等审美客体的再现,偏重于创作主体内在心志和情感的表现。同时,他们依据戏曲艺术代言体的文体特性,主张剧作家细致体味戏曲人物生活的环境和遭遇的事件,做到因事造形,随物赋象。 相似文献
7.
8.
从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高校学生社团普遍缺乏主体精神,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社团主体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盛唐诗歌时,人们总是倾向于以创作题材为依据把王维、孟浩然划归山水田园诗派,而将高适、岑参列进边塞诗派。题材的区别固然导致王孟诗风与高岑诗风的差异,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就其作为盛唐气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言,在美学追求乃至诗学思想方面都呈现出其种共同性。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王孟诗派与高岑诗派都存在着崇尚建安风骨的倾向,在倡导和实践“风雅”观上也有一致之处。认识到这种共同性,虽然有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盛唐之音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杜红亮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3):19-2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关键时期。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不但动摇了汉大一统的统治,也冲垮了儒家的主流思想地位。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状态。这种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促使创作主体的个性迅速觉醒,从而催生了以诗歌为代表的古典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11.
王立增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69-73
汉唐乐府诗题目的创制,多取首句前二三字甚至是整个首句,或者再缀以歌辞性题目“行”、“篇”、“歌”、“曲”、“乐”等。部分以“篇”为缀尾的题目是“因意命题”,而南朝乐府民歌的题目表现出艺术化的倾向。唐代乐府诗中的有些新题目是从旧题乐府中衍生出来的,其方式主要有五种;唐人完全自创的乐府诗新题目,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相似文献
12.
于年河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4):46-47
成语"骄奢淫逸"源于《左传》,经历了单音词单独运用、近义词两两连用阶段,最后四字连文定型为今成语,其词义古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徐书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4)
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在学校变革过程中,随着学校文化生态范型的转换,必将凝结新的学校文化精神。而新学校文化精神建构的可能方向是生命—创造—审美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4.
文献传播是佛教在中国汉地实施传播的一种方式。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文献传播方式是按照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经刻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传播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对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成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余阙是元代后期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用汉语创作了大量诗歌,有<青阳先生文集>传世.他的诗歌规仿六朝,清新明丽;以汉魏为宗,优柔沈涵,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王文荣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27-31
明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派首领王慎中能首先提出唐宋派的文学理论,这与他接受了王阳明心学有关;他的创作实践没有使他成为唐宋派的主力,也与他接受了心学有关。在阳明心学思想影响下,他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7.
马丽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3):7-9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代表中国二十世纪历史性语文辞书的最高编纂水平的辞典,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忽视了常见书和常用词的考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仅从《三国志》亲属称谓角度认为《汉语大词典》存在着:词目未收、义项未收、义项失序、义项误立、书证有误、体例不一等方面的失误,从而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有力的语料证明。 相似文献
18.
李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1,(4):8-13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推进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政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民国初年开始,随着汉地佛教的复兴,藏密在内地渐起,汉藏佛教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赓续。这不仅缘起于佛教界自身发展所承载的文化交流使命,而且与宗教文化所赖以存在和交往的政治情势息息相关。这一时期汉藏佛教界作为西藏与内地文化交流的主体是其社会地位和政策空间共同演进的历史结果,彼此间文化交流的发展是其间政治背景与宗教文化自身因素相作用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钱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5):379-384
农村彝汉中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状况、教育条件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他们的性格特征大不相同.采用《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对农村彝汉中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其学业成就的相关关系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彝汉中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其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存在不同特点.为此,只有根据彝汉中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