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自古及今.世界上任何宗教都要借助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来传播其丰富而抽象的教理教义,佛教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宋、元与明清时期,由于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与提倡等,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佛教造像题记为切入点,结合出土造像的形象特征,并参照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北方佛教造像题材的发展演变情况,对北魏时期山东佛教造像题材进行了探索.用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3.
文献传播是佛教在中国汉地实施传播的一种方式。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文献传播方式是按照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经刻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传播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对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成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通过主动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融合、依托大众日常生活平台和通过简易化的理论表达等途径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众来说也是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佛教虽有很大不同,马克思主义需要从理论内容、传播手段、表达形式等借鉴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陶瓷作为见证中华文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艺术品之一,凝聚了人类智慧与文化诉求。我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自印度佛教诞生以来,佛教文化逐渐传入我国与我国陶瓷生产的发展需要有着密切的关联,与佛教有关的图像、符号就成为传统陶瓷常见的创作题材,不仅丰富了陶瓷品种,也使传统陶瓷文化更加丰富多彩。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佛教题材在青花瓷上的运用可谓是艺术与文化的最佳组合,本文以佛教题材在青花瓷上的具体体现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佛教题材在青花瓷上呈现的种种妙处。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广为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笔者在分析佛教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广为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笔者在分析佛教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杜红梅  杨伟兰 《科技信息》2008,(13):256-256
语言艺术在这里是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等艺术和口头语言的各种艺术形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华学术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语言艺术的影响。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佛教的主张与观念成为艺术形式的重要内容,从现有资料来看,古代语言艺术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反映与宗教有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是,佛教一旦确定与传播开来,就在自己的传播范围内以其独特性影响了民族语言艺术.并使之带有特定的传统和宗教烙印。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深入人心,与佛、菩萨、罗汉等的雕像、画像的传播是不可分的。观音信仰的传播是佛教传播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研究观音像的传播使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传播的存在和途径。桂林龙隐岩有一男性观音像,属世所稀见,虽然刻于清代,但从其刻像的文字记载,从明人的石刻记载、观音信仰的发展特点,从唐代的佛教在桂林发展的考察,可见应该是唐人作品,反映了唐代佛教在桂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梵志诗歌有着明显的训世化倾向。佛教的缘起论、因果论、轮回论是其训世的理论基础;其训世内容则是以世俗社会的现世行为作为讽喻对象;其最终指向,则又表示出对世俗生活的肯定态度。这表现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经超越了佛教传入早期那种在上层社会的纯粹理论的宣讲与演绎,而走向了中国下层社会,与民间思想合流,完全的世俗化,典型地展示出佛教与中土化相融相合的化事象。  相似文献   

12.
弘一大师的佛教艺术,虽广泛涉及书法、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体类,但其美学品格却是统一的,即在华严学圆融思想的指导下,融通西洋与东方、人文与佛道、净土与般若、空性与实相,从而在圆成妙有的艺术形式中寄寓缘起性空的佛家义理.在此,西洋美学观念的融入并未改变弘一大师佛教艺术的中国品格,反而化归于后者,并愈加张显出后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木容 《奇闻怪事》2011,(3):53-54
教煌地区石窟保存的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公元14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被译为飞天。在敦煌千佛洞的壁画里,飞天是最引入注目的内容之一,她差不多分布在从北魏到宋元所有洞窟的四壁和洞顶上,那蜿蜒婀娜的飞动之势,使每一个瞻仰者神往。因此,人们常用飞天作为敦煌的标帜。飞天——最富于民族个性的造型艺术,是由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酿结出来的,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心理、宗教意识、审美情趣等都密不可分,特别是与中国古代舞蹈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后金时期,女真曾明文禁止佛教。清朝建直初期根据其对蒙古的政治需要,调整了对佛教的政策,佛教得到特殊照顾、鼓励和支持。当清政府对蒙古的联合、利用、羁縻等目标逐次达到时,对佛教随之冷淡,佛教进入它的衰落期。从政治、经济、社会多种角度对蒙古族佛教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全面评价其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此时,佛教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东传日本具有其历史必然,已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交流。同时,佛教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间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更是对日本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由于其积极入世的精神而主动参与了包括生物学在内的科技活动,在生命形态与物种变化、动植物、人体以及生态等方面,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看佛教传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以前中国没有宗教这一角度,论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本文认为:宗教的产生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佛教传入中国是因为宗法社会解体、人心不古的乱世的到来,使人们深感现实的痛苦、幸福的无望,要求从精神上得到慰藉;而传统的儒学理论,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正是这一切为佛教东来提供了前提。因此,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和基督教在华传播情形作一比较,得出两种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发生的依附和碰撞,进而阐明中国固有文化对外来文化所具有的排斥性、开放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频繁,文化交流的速度和规模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东西方文明呈现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激荡和融合。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为20世纪佛教在西方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使承载着东方文化传统的佛教具有了向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新起点.佛教在美国传播的百余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佛教传播的轨迹以及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当代的美国佛教已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佛教不仅作为世界性的宗教,更作为东方文化的载体,在20世纪美国的传播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和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