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球内部的策重力构造圈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首先依据地球内部温度和密度不均匀分布数据,用计算机计算它的电离状态,得到非等温分层电离状态的电荷分布曲线;其次从地球内部存在的流体压力与两类体积力;重力和静电力的平衡方程讨论中,发现在某一等温层内可能存在微重力的构造圈,其厚度约为1000km左右;最后在地学研究向整体化和深部化发展趋势下,预期这个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地球深部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地球表层短周期的地表碳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宜居环境,而地球上90%以上的碳存在于地球内部,地球内部长周期的深部碳循环对地表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介绍了汇聚板块边界、离散板块边界、板块内部和新型海山等不同构造背景深部碳循环的研究现状,并阐述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俯冲带脱碳机制及其效率、碳在地幔中的存在形式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是探索大陆动力学的前沿问题。方法 以地质和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为约束,在对秦岭造山带东、西两段电性结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结果 自中新生代以来,尤其是晚白垩世之后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深俯冲作用,导致南秦岭岩石圈强烈向北挤入,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带,现今处于以岩石圈叠置加厚的构造作用为主与拆沉作用初始发动并存状态;南秦岭正在经历拆沉-底侵的物质再循环作用,佛坪和南阳-邓县之间可能发育新的地幔柱;在造山带北、南深部边界与内部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还伴随不同性质的强烈走滑作用,导致物质的侧向传输。结论 秦岭造山带现今深部动力学状态直接制约着今后大地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潜在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深部地质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最有效的方法。为了研究太湖穹窿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太湖穹窿形成机制,作者利用重、磁资料反演计算获得太湖地区浅变质岩系顶界面、磁性层顶界面、居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分析了各界面的特征,以及深部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浅变质岩系底部为区内深部的主要滑脱面,在区域挤压力作用下,滑脱面上的塑性层增厚,使其上部岩层弯曲,形成穹窿  相似文献   

5.
从当今地球科学研究前沿动态出发,论述了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统一的构造框架和动力体制下形成的孪生体,它们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关系上表现为深部的补偿和浅部的剥蚀及直接供给,在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深层岩石圈圈层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对今后把造山带和盆地置于一个系统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单侧表面约束圆板的过屈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摄动分析结合打靶法,分析了具有单侧表面约束的圆板,在面内压力与横向力联合作用下发生屈曲和过屈曲问题,得到了在一系列横向力作用下周边固支和简支圆板的过屈曲路径。在微电子元件和微力电系统中大量存在有薄膜-基底结构,此结构中也存在屈曲和过屈曲问题。承受残余压应力作用的薄膜由于屈曲、驱动界面的脱层破坏,同时由于脱层内部处于真空状态,薄膜外的大气压起到了横向力的作用;而基底的刚性则提供了脱层薄膜的横向变形约束。所得结果可用于这类薄膜一基底结构中承压薄膜的屈曲驱动层裂扩展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基础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全球大陆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长期所处的全球特殊构造部位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使其经历了世界其他大陆所未曾有的极端复杂条件,从而造就了它全球共性中的独有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赋存有当代地学发展前沿重大科学命题的丰富信息.因此,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成为当代地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天然实验室和良好场所,是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代地球科学已开始进入地球系统科学与后板块构造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我国这一地域优势和特有资源,参与国际地学发展和创建新的地球构造观及相关理论与方法已是我们面对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挑战.文中在综合分析中国大陆全球共性中的特殊性基础上,概括提出4类优先研究的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关键科学问题:中国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新生代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变形及其深部过程;人类生存尺度的地壳构造活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与演变趋势;中国大陆不同构造系统的交接转换和深部背景与演变过程,供地学界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深部地质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最有效的方法。为了研究太湖穹窿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太湖穹窿形成机制,作利用重、磁资料反演计算获得太湖地区浅变质岩系顶界面、磁性层顶界面、居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分析了各界面的特征,以及深部构造与太湖穹窿在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能源矿产的关系。方法对盆地内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盆地元素地球化学场以及与能源矿产关系作对比和分析。结果鄂尔多斯盆内基底断裂控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分布特征,盆地北部以天然气、大中型煤田为主,南部以油田、中小型煤矿为主,断裂带发育地段以油.气混合区为主,铀矿富集受基底断裂或深断裂的控制;元素地球化学场与基底断裂关系密切,不同高、低背景的元素地球化学场展布位置、走向或扭曲变形与相应地段基底断裂的存在有关,基底断裂控制了地球化学场和元素组合特征。结论基底断裂控制了地球化学场的分布特征,基底断裂的存在与活动、地球化学场特征等都反映盆地内存在深部流体活动,基底断裂的活动为深部流体的运移并参与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的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地槽区、地台区和地洼区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差别,探讨了由此反映出来的深部构造特点。重点探讨了中亚地洼区与华夏型地洼区在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上的异同;对三个残留地台现阶段的构造运动状态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在综合分析各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深部构造形成演化的可能原因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地壳演化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韦汉昌 《广西科学》2004,11(3):215-217
对比分析地球磁场和臭氧层在分布及变化上的一些观测结果,并结合臭氧层的形成机理,初步探讨地球磁场与臭氧分布的联系。结果是地球磁场的分布和变化与臭氧层的分布和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地球磁场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对“飞机从北京出发,飞越北极直达底特律所需时间可比原航线节省多少”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航线的选择归结为寻求曲面上的最短弧,应用“曲面上最短弧为测地线”的事实,分两种情况展开讨论:模型一:假设地球是球体,则测地线恰好是大圆,而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弧,就是其所在大圆对应的劣弧,我们可通过单位向量的点乘与夹角的关系加以解决;模型二:假设地球是旋转椭球体.我们利用微分几何学中测地线方程及曲线的弧长公式,并且把球面的纬度转化为旋转椭球面纬度,对于4组较特殊的点,纬度几乎相等或相近,或者两者之间的经度差过大,用测地线计算比较困难,我们用椭圆弧长代替测地线,结合数学软件Mathematica可求得测地线长.  相似文献   

13.
地平经圈是指当地天球上的方向的天球大圆。地球表面的方向有全球方向和当地方向之分。全球方向是由经纬线指示的;当地方向与当地天球上的方向相互对应,是由过当地的地球大圆指示的。  相似文献   

14.
由地电荷与地球自转运动发电原理及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标准模型所确定的地球磁场能量的分布,经分析、推论,建立了地电荷的电容结构发电机制,并由此而建立了全球电磁场结构和等效电路.此电磁场发电机制由磁场和电路双正交结构组成,磁场正交结构为偶极子场和非偶极子场,电路正交结构为地电荷运动的等效发电环电流和电源及负载电阻组成的全球等效电路.电荷运动的等效发电环电流产生的是偶极子场;电源及负载电阻组成的全球等效电路产生的是非偶极子场.地电荷的电容结构发电机制所确定的地磁场结构模型,与现地磁场结构模型完全不同,特别是极区拱形地磁场及其双向地磁场边界特性.此模型对极光、极光椭圆区、极区双向电集流和极区离子上行,对大气电场、大地自然电位的形成和变化趋势,对行星际磁场BZ及其南、北分量BS和BN的生成,及行星际南向分量BS与磁暴的关系,以及对地震与偶极子场、非偶极子场之间的关系等,都作出了较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对电荷面分布模型中电荷层厚度的数量级进行了估算 ,指出了电场强度实际上都是连续变化的。所谓电荷层两侧电场强度的跃变是由于将电荷层抽象成没有厚度的几何面所导致 ,并就带电导体球面电场强度的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将镜像法用于介质中的静电问题,讨论了电偶极子和介质球系统的镜像电荷分布,得出用电像系描述电势的严格表达式,并与电偶极子和导体球系统的镜像电荷分布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探讨的是空间有自由电荷分布时通过拉普拉斯方程求解空间电势分布的问题。当空间有自由电荷分布且电荷分布有一定特殊性时(球对称),可以将空间各点的电势看作是自由电荷在空间产生的电势与介质上的极化电荷在空间产生的电势相叠加。自由电荷在空间产生的电势可以用高斯(M.E.Gauss)定理进行求解,介质上的极化电荷在空间产生的电势分布满足拉普拉斯方程,可以用分离变量法求解。这样就把空间中有自由电荷分布时需求解的泊松方程的问题转化为拉氏方程进行求解,使问题得到简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证了连续分布电荷的电像,给出了像电荷密度ρ_i、像电荷分布区域S_i、以及电势的表达式。原则上只要已知电荷的稳定分布,便可求解边界条件为无限大接地导体平面或导体球的电势;对于对称性较好的组合导体系统问题,也可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描述光滑导体表面电荷分布的边界积分方程,计算了其中的奇异积分,以球体和球冠为例进行了数值求解,与解析解的对比显示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任意形状带电孤立导体表面电荷分布定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任意形状带电孤立导体在静电平衡条件下面电荷分布定理,分析了定理的适用范围,并说明如何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