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我国保留死刑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死刑是一种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刑罚方法。意大利贝人卡里卡于1764年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该书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证了所谓死刑的残酷性、不人道性与不必要性,明确提出废除死刑或严格限制适用死刑,从此拉开了死刑存废的论争,  相似文献   

2.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对于死刑存置与废除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限制、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刑法制度改革的趋势。中国作为迅速发展进步中的世界大国,其死刑大量适用的现状与国际潮流极不协调。基于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基于人权保护的共同理念,有必要对我国的死刑制度重新审视和变革。但就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而言,要在短期内废除死刑显然时机还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3.
死刑废除思想从两百多年前贝卡利亚首次提出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废除死刑也成为了世界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基于根深蒂固传统报复观念、严峻的社会治安现状等,我国目前仍应该保留死刑糊度。同时.刑罚的日益文明化和去残酷性也要求我们寻找一条转变死刑制度的道路.以期在将来实现废除死刑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近来是刑法学界谈论较多的问题。纵观世界刑罚发展趋势,死刑的废除已是不争的主流。由于死刑的极大不人道性,不可恢复性,以及死刑的放用可以以自由刑取代,从而在学理上,也证明了死刑废除的必要性,在此就不多赘言,死刑必须废除,但在现实的中国,如何废除死刑,却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是一蹴而就,还是循序渐进,持不同观点者各有其理,  相似文献   

5.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没有受到怀疑。自从18世纪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主张保存论与主张废除论围绕着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死刑价值、是否符合刑罚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从死刑的效益性、公正性、人道性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对死刑价值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对于死刑的存废,应该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应然性看,死刑并不能有效预防犯罪,同时,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民众的报应情感,更要改造罪犯,使之回归社会,因此,死刑没有存在的必要,应予废除;从实然性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我国死刑废除的司法实践,因此,就我国现行死刑制度而言,应予保留,但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  相似文献   

7.
死刑是对罪大恶极的刑事犯罪分子依法实施的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死刑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最古老的刑罚手段,曾经历了非常残酷和野蛮的执行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死刑由严酷走向缓和,死刑的执行也向人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没有受到怀疑。自从18世纪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主张保存论与主张废除论围绕着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死刑价值、是否符合刑罚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从死刑的效益性、公正性、人道性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对死刑价值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陆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有三种,即死刑逐步废除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也有三种,即死刑暂时保留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的死刑暂时保留论就是死刑逐步废除论,但它与我国大陆的死刑逐步废除论存在区别。我国大陆的死刑立即废除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立即废除论及我国大陆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之间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0.
边沁是完全从功利论的角度主张彻底废除死刑的,但其理论存在着不足:以"感觉"为基础的功利论极易变种为支持死刑的理论根据,以功利优先于正义为特征的刑罚目的论给惩罚无辜留下空间,在生命观上强调人之生命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功利论应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引入其理论,这样就可在抽象的刑罚制度层面将死刑排除掉,最终确保在以分配正义为原则的具体刑罚制度适用中彻底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1.
消减、限制乃至废除死刑,顺应人权保障的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的大趋势。死刑在我国必然也要废除,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然而死刑在我国的废除,绝非一蹴而就之事,目前我国应坚决有限制地保留死刑,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目前关于死刑存废问题存在争议,主要的观点有两大类,分别是赞成保留死刑和主张废除死刑。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别从人性善、天赋人权、报应论新的理解等方面来论述死刑应该废除。人类关怀以"爱人"为核心,刑罚应该以唤醒犯罪人心中的"爱"为目的、以以爱换爱为手段。  相似文献   

13.
赞成废除死刑的绝大多数法学者都认为中国目前的法制还不健全,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为废除死刑做准备的重点是改革刑法.本文作者认为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从哲学的角度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死刑存废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激烈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也大都主张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死刑的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刑法便有了死刑,但它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中国何时废除死刑?从时间上说,废除死刑是越快越好,但不能立即废除,而是要废除死刑的条件成熟之后方能废除。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这是中国通往废除死刑的现实之路。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唯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马慧洁 《科技信息》2010,(32):84-84
死刑是剥夺人生命的终极手段,是当今世界上最严厉的一种刑罚。随着人类对法理的不断思考,死刑这一极刑的存废成为世界法学界争议的重大问题。在当今推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行法治、重视人权的发展趋势下,死刑的存废和限制也成为我国法学界争议的论题。它的正确适用与改革有利于彰显法治的公正,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死刑的存废之争从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几百年的时间使废除论和保留论者都各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如果只是从纯理论角度探讨死刑的存废,显然不能使人信服。本文将从死刑存废之争的探讨开始,着重分析死刑的世界发展状况,并对我国死刑存废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死刑,又称生命刑,是指对人的生命的剥夺的一种刑罚,是刑法中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死刑作为对罪大恶极的罪犯的一种惩处,确实抚慰了一些人的心头之恨。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和现今人权运动的兴起,其带来的弊端愈来愈被认识到。而错判死刑的结果,是人的合法权利被剥夺,同时人的生命权不是因为死刑的存在受到保护,而是因为死刑的存在受到侵犯。  相似文献   

18.
关于死刑的存废,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几种不同主张的争论持续了两个世纪。本文认为,在我国,从现实看废除死刑远不可能,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废除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的是我国可不可以取消贪腐死刑的问题,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个经济犯罪的死刑,而对于贪污腐败是够可以废除死刑的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贪官死刑是否与拟取消死刑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一样,时机已经成熟呢?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