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子的哲学思想成就,特别是对于管理国家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许多主张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围绕老子的"无为"、"德治"、"人本"思想等几个方面,对老子管理哲学对于市场经济管理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同时也指出了老子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何弦 《科技信息》2009,(13):149-149,151
以先秦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治国方针,在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儒家不仅十分重视以德治政、以德治官和官德的建设。而且对官德建设的内容、目标和途径等均有相当完备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本文从先秦儒家的传统行政伦理视角出发,阐述了现代行政管理人员如何提高自身行政道德素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治世,而民本思想是实现这一治世的关键。民本思想包含重民、存民、富民、化民等观念,它是一套"问题-解答"模式,它体现了君与民的对待关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缓解了君民关系,民本虽与民主不同,但它本身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儒家把统计者立身惟正,修德示范作为治国前提,而把提高官吏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关键。同时儒家也认识到法治的作用,提出要教而后刑,主张德主刑辅。通过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兴学校明教化正民心等方法实现其治国思想,传统儒家德治思想对今天的德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把传统管理中的德治、法制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及方法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从德治——征服人心,法制——行为约束,德治和法制的结合——人的行为重塑和无为而治——管理之极致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宋教仁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先驱之一。在其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用他熟悉的法律知识起草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保障民权,进而追求法治的实现。他这种依法治国的思想使他在二十世纪初法制思想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法治思想及实践对推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皋陶是我国上古时期与尧、舜、禹并列被后人誉为“上古四圣”之一的历史人物,也被后人尊为我国“司法鼻祖”、“德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梳理和分析了皋陶的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专著众多,《饮冰室文集》为其著名的代表作。他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变法思想、立法思想和法史学与法理学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梁启超在不同阶段思想的体现。梁启超的法律思想对当时中国的法制近代化做出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法制近现代史中不能忽视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以儒学治国,在其构建的德治体系中,公平和诚信是两块最重要的基石。唐太宗奉"公平"为理国要道,以"诚信"为国之大纲,把中国社会推向了贞观盛世。从其执政理念及实践来看,公平与诚信还存在着因果关系。探讨唐太宗执政过程中因推崇公平及诚信而产生的社会治理效果,对完善当下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认为其有助于形成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认识,提出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如此辉煌而为后人所称颂,与唐太宗不遗余力的实行老子"清净无为"、"以民为本"、"修身治国"的治国方略关联重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评述徐通锵先生提出的字本位观并据此形成的汉语语义句法思想,从“字”和汉语基本结构单位,“字”本位和汉语语义句法两方面入手简要揭示了徐通锵“字”本位说的主要内容,并深入剖析了其形成因素,最后指出徐通锵先生提出、创立字本位说,对于汉语研究摆脱机械模仿,走上独立研究、自主创新的道路,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章士钊反对"尚同""无容"的封建专制政制,主张"有容""尚异"才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基;在宪政方面,厘清了人民与国家、国家与政府以及私权与公权的正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独到的制宪主张;此外,章士钊还十分重视人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司法保护,提出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总之,章士钊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制进程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范蠡是我国春秋时期十分重要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他多被后人称为"商圣",而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则为多数人所忽略。从客观的历史事实上来说,范蠡是先作为一位军事家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才离开越国,发展生产经营成为"商圣"的,《汉书·文艺志》也记载范蠡曾有兵书流传于世。本文总结了范蠡的军事思想:顺应天时的战争观,灵活多变的战术观和富国强民的国防建设观,并且追溯了范蠡军事思想的来源——道家思想,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运用范蠡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5.
崇陶现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后世文人对陶渊明不慕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归隐田园的隐逸行为的推崇;其次,是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田园诗中表现出的归隐之乐和宁静心态的向往和崇敬。崇陶现象的产生及流变,不仅表明了道家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之深,而且也是儒道思想互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传统认为中华法系典型代表的<唐律>集中体现了封建明君"治吏不治民"的思想.综合考察<唐律>全文和仔细分析传统思想,唐律处处为官吏提供了种种法律上特权的,官吏作为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和政策忠实执行者,为了达到驱使他们统治人民维护政权的最终目的,封建君主竭尽所能的为犯罪官吏予以种种特权免于刑事处罚,"爱吏不爱民"才是封建法律制定的真实目的,是封建统治体制的根本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注释总的来说是比较准确的,但其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该书下篇第一册对"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坐糜廪粟而不知耻"、"待圣人之出而投環于道"等句所作的注释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发展模式方面,陈黻宸主张人类社会是进化的,进化的动力是“伦”与“知”;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因果律,分为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和大因大果;在探讨文明与历史关系时,认为自然地理逐步变为人文地理,主张地理“因时而变”;坚持唯物史观,反对“五德终始”与“祥瑞”说。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代名将,李大亮为后世所景仰的无疑是其智勇双全的魄力和忠孝仁义的品质。贞观年间(627—649),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上,李大亮反对朝廷过度靡费的招慰措施,主张"九州殷盛,四夷自服"的深根固本理念,他所提出的"臣而不内"的控抚策略,是符合唐初社会发展实际的。虽然起初这些建议并没有被唐太宗完全接纳,但历史发展证实了其预测的准确性,从而获得史官的赞誉。  相似文献   

20.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作品,作品里塑造的阿Q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这个形象的解读和阐释学术界也从来没有中断过。阿Q无疑是一个落后愚昧的小人物,而他生活的地方———未庄,本质上是封建传统社会的缩影,阿Q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典型,既有其个性也有其社会共性,他身上的精神弱点必然也反映在未庄人身上。通过对阿Q及其他未庄人身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揭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