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武汉地区某实验动物室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由昆明种小鼠和BALA/c小鼠检获三种肠遭寄生蠕虫,即四翼无刺线虫(Asplculuris tetraptera)、隐藏管状线虫(Syphacia obvel-ata)和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由普通大鼠、Wistar株检获三种肠道寄生蠕虫和一条绦蚴,即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鼠管状线虫(Syphacia maris)和链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oris);由豚鼠检获五种肠道原虫和一种体外寄生虫,即活动豚鼠毛滴虫(Trichom-ohas caviae)、豚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aviae)、豚鼠小唇虫(Chilomitus cavlae)、梨形杯纤毛虫(Cythodinium pirilorme)、肠唇鞭毛虫(Chilomaslix intestinalis)及豚鼠长毛虱(Gliricolaporeelli)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动物寄生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度不同;饲养环境条件、饲养方式对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明显影响。提出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动物寄生虫病,提高动物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对危害较重的寄生虫病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2.
突吻纽带绦虫记述及幼虫发育研究(绦虫纲:纽带绦虫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寄生于福建省龙海市郊池塘淡水鱼类胡子鲶(Clarias fuscus)肠道内的突吻纽带绦虫(Lytocestus adhaerens)的成虫形态进行详细的显微镜观察、测量和描述;从虫卵发育到六钩蚴期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研究。虫卵在26-30℃的淡水温度中发育6d后六钩蚴形成,成熟的六钩蚴体表未见纤毛,六钩蚴在卵内发育成熟的15d后幼虫还不能自行从卵盖处逸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武夷山三港一带鸟类绦虫三种:副子宫绦虫未定种、树鹊无钩带绦虫及直吻膜壳绦虫,后二者及其宿主均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4.
1992年在福建省龙岩市解剖52只圈养麻鸭,检出寄生蠕虫9种,感染率分别为:鸭对体吸虫3.85%、宫川棘口吸虫3.85%、似椎低颈吸虫1.92%、细背孔吸虫1.92%、分歧单睾绦虫5.77%、美丽膜壳绦虫13.46%、冠双盔绦虫3.85%、鸭瓣口线虫5.77%、裂刺四棱线虫48.08%,总感染率为 61.54%,平均感染强度为11.75条,其中以裂刺四棱线虫最高。该群落中寄生蠕虫分布型有5种为聚集分布,4种为随机分布。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辅优势种为美丽膜壳绦虫和分歧单睾绦虫。优势度和感染指数亦以裂刺四棱线虫为最高。群落中的两两种对间显著亲和与正关联的种对有1对(P<0.01),负关联达显著水平的有7对(P<0.05)。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告我国家鸭的副小体膜壳绦虫(Hymenolepis paramicrosoma Gasowaka,1913)的生活史。实验阐明福建厦门地区的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等形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M.subaeqnalis)为本虫的中间宿主,二者均是中间宿主新记录。在室温23—26℃的条件下,剑水蚤自感染虫卵后发育为拟囊尾蚴期需时7天,但达到成熟的拟囊尾蚴则需11天,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全程发育要经过六钩蚴期、原腔期、囊腔期、头结形成期和拟囊尾蚴期等五个阶段的发育。小鸭感染拟囊尾蚴后需要经过15天才可发育达到性成熟的成虫。  相似文献   

6.
寄生于海水鱼类体内锥吻目绦虫有犁头鳐尼柏绦虫新种、达氏尼柏绦虫、等齿四吻绦虫、多氏古历罗绦虫(幼虫)和林氏耳槽绦虫(胚囊蚴)五种,后四种为宿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牛肉绦虫病为一世界性寄生虫病,以亚洲和非洲较多见,亦是我国主要人体寄生绦虫之一,发现早在公元前167年在我国湖北江陵古尸内就有人体绦虫的寄生。现在,在新疆、内蒙、西藏、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均有流行。虽然,无论男女老幼皆能受牛肉绦虫感染,但在流行地区患者以青壮年为多,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众所周知,人是唯一终末宿主。牛如吞食其孕节片或成熟的虫卵,卵内六钩蚴逸出,经血循环至横纹肌肉中约60~  相似文献   

8.
报告厦门海域鱼类四叶目瘤槽科绦虫两个新种:尖嘴gong钩槽绦虫和厦门钩槽绦虫。前者宿主为尖嘴gong,后者宿主为及达尖犁头ya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TOR抑制剂AZD2014在体外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活性的影响。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分成6组进行体外培养,其中四组加入AZD2014使其浓度分别为200、100、50、25μmol/L;继续培养10 d,期间利用伊-红染色方法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活力,实验重复3次后,绘制原头蚴活力曲线;Western-blot检测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原头蚴4 d后的p-Akt1、p-4EBP1、p-S6K1的表达量;Caspase-3试剂盒检测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原头蚴4 d后的Caspase-3酶活性。结果 100μmol/L的AZD2014作用4 d后,原头蚴活性开始下降,存活率为(75.93%±7.28%);体外培养10 d后,100μmol/L组原头蚴活力仅为(24.03%±1.01%),200μmol/L组原头蚴活力为(2.40%±1.14%);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4 d后,原头蚴蛋白因子p-Akt1、p-4EBP1、p-S6K1表达量明显下降;在100μmol/L的AZD2014培养原头蚴4 d后,其Caspase-3酶活性下降。结论 AZD2014在体外具有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作用,理论上,可做为临床上抗包虫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明大理市鼠形动物常见蠕虫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捕鼠工具捕捉鼠形动物 ,分类鉴定 ,解剖检查 ,确定常见寄生蠕虫。结果 :共捕获鼠类1132只 ,分属3目6科23种。338只鼠形动物有肝毛细线虫、微小膜壳绦虫或/和缩小膜壳绦虫感染 ,感染率分别是17.23 %、7.95 %和4.68 %。寄生宿主主要是黄胸鼠、褐家鼠、斯氏家鼠、卡氏小鼠、中华姬鼠、锡金小鼠等鼠类。结论 :肝毛细线虫、微小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是大理市鼠形动物常见的寄生蠕虫 ,12种鼠类是其寄生宿主。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鱼类瘤槽科绦虫两新种记述(绦虫纲:四叶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厦门海域软骨鱼类感染四叶目瘤槽科绦虫两新种:多睾铯槽绦虫Acanthobothrium poly-tessticularis sp nov.和巨首钩槽绦虫Acanthobothrium macroce phlum sp nov.,对新种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表达、纯化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及制备多克隆抗体,本研究构建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M26,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内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切胶纯化的副肌球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对副肌球蛋白及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并纯化了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41 k D,纯化后目的蛋白纯度可达85%,蛋白浓度为0.5mg/ml。副肌球蛋白可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结合,ELISA测定的抗体效价为1∶12800,结果表明,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六钩蚴副肌球蛋白。本研究可为研究包虫病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了解大理市小兽类哺乳动物膜壳绦虫感染的情况。方法:采用鼠笼、鼠夹及电子捕鼠器捕捉小兽,检查膜壳绦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小兽1132只,分属3目6科13属23种,以齐氏姬鼠和褐家鼠为常见种,分别占21.11%和20.67%;感染小兽143只,分属3目13种,感染率12.63%,其中以卡氏小鼠、中华姬鼠及齐氏姬鼠和赤腹松鼠感染率较高,分别为42.22%、30.88%、16.74%和14.29%。结论:大理市小兽类膜壳绦虫感染较普遍,预防和控制人体膜克绦虫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石家庄市宠物市场仓鼠中绦虫的寄生情况及鉴定寄生虫物种分类,随机从宠物市场购买21只仓鼠并进行解剖,并对肠道寄生虫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1只仓鼠中9只感染绦虫(感染率达42.9%),每条虫体结构相似,均具有吸盘、吻突、颈节和孕节等结构.ITS,COI和18S基因与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序列相似性分别达100%,100%与99%,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绦虫与膜壳属绦虫处于同一分支上.说明石家庄市仓鼠普遍感染短膜壳绦虫,应引起饲养人员的重视,加强日常管理.  相似文献   

15.
<正> 引言吡喹酮(Praziguantel,Droncit,Biltricide,Cesol,EMBAY 8440)是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物,也是广谱抗吸虫药。抗绦虫成虫和幼虫具有高效,首先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微小膜壳绦虫与吡喹酮接触后,很快引起虫体表膜的液泡形成及气球样肿胀,且这一变化只限于颈部表膜,而后头节顶端表膜随之破坏。  相似文献   

16.
1993年4-6月,作者到武夷山采集鸟类绦虫标本,共采到7种绦虫,其中1新种-八哥美氏绦虫(Mayhewia acridotheris n.sp.)、1种国内新记录-大钩饰圈绦虫。另有中华萎吻绦虫的一个新宿主记录-白脊令和少燕角绦虫的新缩主家燕。  相似文献   

17.
棘盘双睾绦虫 Diorchis stefanskii Czaplinskii,1956,.与冠双盔绦虫 Dicranutaeniacoronula Railliet,1892,.均隶于膜壳料,是家鸭肠中常见的寄生虫。苏联 Jarecka(1958),研究过它们的生活史,但对它们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各期尚未明瞭。1980年作者在福州进行棘盘双睾绦虫生活史研究时,发现冠双盔绦虫的拟囊尾蚴与棘盘  相似文献   

18.
舌状绦虫病(Ligulosis)是以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的腹腔寄生虫病.裂头蚴寄生于鱼类腹腔内,从宿主的组织器官中渗透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释出其代谢产物.鱼类一经感染则消瘦、衰竭而死。本研究的病原体是舌状绦虫科(Ligulidae)双线绦虫属(Digramma sp.)的种类.其裂头蚴寄生鲫鱼腹腔内引起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  相似文献   

19.
肺包虫囊肿病是由于犬绦虫的蚴虫在人体肺内寄生所致的一种地方病。文中通过对一病例的报道,分析了该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鲤鱼肠道内绦虫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对湖南省桃源陬市养殖鲤鱼体内绦虫的感染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肠道内寄生有4种绦虫,即:中华许氏绦虫、日本许氏绦虫、短颈鲤蠢绦虫和微小鲤蠢绦虫,这四种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7.1%、25.7%、14.3%、11.4%;感染强度分别为2.6、2.6、1.9、20.5.体长大于24cm的鲤鱼对中华许氏绦虫和微小鲤蠢绦虫的感染率随体长增加而升高,而鲤鱼对日本许氏绦虫和短颈鲤蠢绦虫的感染率在体长为24~26cm段内为最高,大于26cm的个体则随体长增加而有所波动.四种绦虫对鲤鱼的丰满度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感染鱼的丰满度平均下降了14.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