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渤海湾环流的一次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对渤海湾的环流形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渤海湾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海流调查,这次调查以Lagrange观点为指导,采用3种方法:海流计在固定站位连续测流;漂流板轨迹观测和“人工水母”测底层流。本文分析了这三种方法及观测过程,并分析得出了渤海湾Lagrange余环流型大致是顺时针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渤海典型余环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阪大学海湾模型(ODEM),三维斜压水动力模型研究了渤海夏、冬季节典型余环流结构及其控制园子的影响.浅析了不同计算工况下余流结构对海域不同部分水交换能力的影响.通过分析渤海中部流速的垂向分布,探讨了潮汐、季风和表面热交换对杂环流的贡献.从表面和底层的潮余流结构可以看出渤海的余环流由多个而不是一个旋涡构成,海域的地形和海岸线形状是控制沿岸潮余流结构的主要因素.渤海典型风向下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对余环流的影响差异较大;区域性热盐效应导致的密度流不管是否引起层化现象都会对凤生流和潮余流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9—2010年冬季大气环流资料的分析发现:①混合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高压减弱,东亚大气经向型环流的加强,冬季冷空气活跃气温降低,北方雨雪偏多,是渤海冰情加重主要原因。②极涡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北极涛动负相位将极地冷空气挤向中纬度地区;对渤海气温降低及海冰生成起着直接作用。③混合厄尔尼诺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加强了北半球的经向环流,使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导致极地冷空气长期影响东亚地区;1月渤海有负距平中心,冷空气长时间控制渤海地区,导致渤海严重冰灾。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域的水螅水母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海域已记录水螅水母170种,隶属于5目35科83属,其中花水母目67种,软水母目71种,淡水水母目9种,硬水母目14种,筐水母目9种,分布在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香港等省区沿海.渤海分布有30种,黄海66种,东海114种,南海104种.  相似文献   

5.
渤海冬季三维环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冯士笮所给出一种浅海环流模型,采用数值方法,对渤海冬季进行环流的数值模拟,给出了冬季三维风生环流和正压环流(含潮余流)。分析了潮致Lagrange余流对冬季环流的贡献及黄海暖流余脉对渤海冬季环流的影响。最后对风生环流和正压环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材料是1961—1962年在福建南部沿海采集的.共鉴定水母58种,其中有17种为我国新纪录,此外,通过本海区与邻近海区水母分布的比较,对福建南部沿海水母类区系面貌有了初步了解.它与我国南海和日本南部水域的关系较为密切,而和黄、渤海较为疏远.本文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我国台湾海峡水母类区系和调查海洋水产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应用ECOM模式,设计1个控制试验,研究理想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的动力过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盐水入侵产生盐度锋面,在锋面处底层存在着向陆的密度流,为保持断面上质量连续,上层的流速趋于增大;近口门附近底层流有偏南分量,表明有横向环流存在。在口门外因斜压和底形的作用,产生明显的上升流。盐水入侵在空间上具有不对称性,高盐水位于北岸的下层。在拦门沙上游出现上下2个相反方向的横向环流,而在口门外只出现1个顺时针方向的横向环流。从动力机制上分析了盐水入侵的空间不对称性和横向环流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黄渤海三维斜压环流的数值诊断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一黄渤海三维斜压的数值诊断环流模式,并进行了环流的数值模拟。在黄渤海冬季主夏季的环流模拟研究中,考虑了影响环流的因素,如海面风应力,热盐效应,地形及边界交换等影响因子。由模拟结果,正确再现了黄海冷水团密度环流、黄海暖流和沿岸流等的三维特征,并对这些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记录了中国海域的十字水母、立方水母、冠水母、旗口水母和根口水母35种,隶属于是16科23属,其中东海及南海的种类多于黄渤海.  相似文献   

10.
渤海及黄海北部的风海流数值计算及余流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黄渤海实测风的资料对渤海及北黄海进行了月平均风海流数值计算。计算表明,1月份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在渤海出现1个逆时针旋转的环流,在辽东湾北部及黄海北部出现1个顺时针旋转的环流,渤海海峡的海流北进南出。7月份在南风和东南风的作用下,风海流的变化形式与1月份大致相反,海峡处呈南进北出的形式。对渤海中部某点1年的潮流资料通过低通滤波的方法计算逐时的余流值,得到该点1年内表层最大的实测余流为31.9cm/s,全年90%多的时间内表层余流小于10cm/s。对辽东湾北部某点和渤海湾西南部某点数月潮流资料也进行了低通滤波,并将得到的逐时余流与同步风作了比较。依据该2点风和余流的关系以及黄海北部6个点风和余流的关系验证了风海流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在这些点上实测与计算结果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以2020年8—9月在青岛近岸海域进行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该海域海水水质进行评价,分析该海域小型水母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调查海域的水质质量较好,共发现小型水母10种,其中浅水Ⅰ型网10种,浅水Ⅱ型网7种;浅水Ⅰ型、Ⅱ型网获得的小型水母平均丰度分别为26.5,23.0 ind·m-3;该次调查小型水母的优势种为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薮枝螅水母(Obelia spp.)和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底层叶绿素a、表层悬浮物和无机氮是影响该海域小型水母种类数和个体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2.
对1980—1986年的福建省5个港湾79个测站的海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福建省沿岸港湾的余流具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征:(1)港湾口门处的表层余流和底层余流流向大致相反;(2)在“口小腹大”的港湾中,表层余流存在着余流环流,而底层余流环流则随着水深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3)河口区的底层余流可形成辐合区,而表层余流则一致流出河口.  相似文献   

13.
桃花水母     
水母类约有1200多种,包括有水螅水母、管水母、钵水母及栉水母等,形态和结构各异,绝大多数分布在海洋中,只有水螅水母中的极少数种类在淡水中生活,称为淡水水母。淡水水母为世界稀有动物,多生活在与河流、湖泊隔绝的小水潭、小沟渠或人工水池中,出现时间一般较短,故难于发现。由于淡水水母多在春季桃花盛开时出现,有的呈粉红色,在水中游动,状若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淡水水母为“桃花鱼”。但也正确指出:“非鱼也,生于水,故名之曰鱼,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我们沿用古名,将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等温带地区及大洋洲的淡水水母中的Craspedacusta属,译名为桃花水母。  相似文献   

14.
河口形状对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通过设计一个平直和喇叭形理想河口,研究河口形状对环流和盐水入侵影响。盐水入侵产生盐度锋面,在锋面处底层存在着向陆的密度流,为保持断面上质量连续,上层的流速明显增大;表层流有偏北的分量,底层流有向南分量,表明有横向环流存在。盐水入侵产生的盐度锋面在水平面上向西北倾斜,北岸盐水入侵比那南岸大,在垂直上向上游倾斜,底层盐水入侵比表层大,高盐水位于北岸的下层。张潮流、向陆的密度流和混合是产生盐水入侵的动力因子。科氏力使涨潮流向北岸偏转,向陆的密度流存在于底层,这种动力机制导致了盐度分布的不对称。盐度横向分布产生的斜压压强梯度力指向南岸,并随水深增加,导致底层流向南岸流动;因要满足质量守衡,在北岸因底层流的辐散产生下降流、水位下降,而在南岸因底层流的辐合产生上升流、水位抬升,水位的横向分布又导致表层流向北,想成一垂向横向环流。喇叭形河口因口门内河口变宽,造成流的幅散,向海的流速减少和产生上升流,底层向陆的密度流向西流动的距离减少,口门处盐度增加,但盐水向西入侵的距离减少;河口喇叭扣南岸下层也出现明显的高盐水;垂直混合增强,盐度垂向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5.
渤海水交换的数值研究—水质模型对半交换时间的模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几种关于水交换的概念和模型。认为以水质模型模拟半交换时间研究海域的水交换能力更全面、客观。对渤海水交换的研究表明,由于渤海环流结构及季节变化,使得渤海3个海湾及渤海中部交换能力相差很大,莱州湾交换能力最强,辽东湾特别是其西部海域交换能力最弱。交换时间与物质初始浓度无关,与投放时刻、外源强迫密切相关。在治理渤海环境时,应分区进行,注意选择污染物排放时间和位置。  相似文献   

16.
利用NOAA卫星AVHRR图像(使用1992 ̄1994年共22幅图像)选取渤海中的15个特征区域进行分析。根据其年变化曲线,结合渤海的实际情况,讨论了渤海中相应海区的年变化,并且对大部分区域水温变化特征的形成机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文中指出,辽西低温中心的动力机制是续半岛潮流引起的垂直向环流的作用,而正是由于辽东半岛的特殊的地理特征。才可能产生这一明显的低温中心。冬季的黄海暖流在渤海中的作用是非  相似文献   

17.
在海洋生物中水母是主要的生物群体,水母属于一种浮游动物群落。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水母旺发的频率越来越高,经过相关调查显示,水母旺发频率比较明显的海洋区域主要包括中国渤海和黄海区域、日本海等亚洲海洋区域、阿拉伯沿海地区有阿曼湾与波斯湾等沿海区域。总之,水母旺发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但是,大量水母聚集在海洋区域会给导致其他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减少,使得渔业数量产生影响。此外,水母还会阻塞水电站、核电站等化工厂循环进出水口,对工厂的设备造成影响。而且水母自身带有一定的毒性,攻击性比较强,曾经出现过被水母蜇伤致死的行为,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探索水母旺发在海洋中旺发的原因以及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以期能为的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域水螅水母纲一新种和一新记录记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2007年1~2月在东海和2006年6~7月在台湾海峡南部发现的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高手水母科(Bougainvillidae Lutken,1850)单肢水母属(Nubiella Bouillon,1980)一个新种--中华单肢水母N.sinica sp.nov.和2006年7~8月在北黄海发现软水母亚纲(Leptomedusae Haeckel,1866)侧管水母科(Dipleurosomatidae Russell,1953)侧管水母属(Dipleurosoma Boeek,1866)一新记录--正型侧管水母D.typicum Boeck,1866.  相似文献   

19.
北极露水母     
永亮 《小学科技》2009,(6):11-11
生活在大西洋和北冰洋里的北极露水母,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水母。 游动时,它的伞盖直径可达2.5米,伞盖边缘伸出的触手可达1200根,每根触手上都有含毒的刺丝。  相似文献   

20.
<正> 淡水水母为W.Sowerby于1880年6月9日于英国伦敦Regent公园一人工水池中首次发现,标本经E.R.Lankester研究,订名为Craspedacusta sowerbyi,于同年发表。自此以后才在世界各国陆续发现,主要是在欧洲、亚洲及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1907年日本人川井正方在我国湖北宜昌附近长江沿岸采得淡水水母标本,为日本学者丘浅次郎研究,当时误订为一新种Limnocodium kawaii,于1922年改为一变种L.sowerby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