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出现前虚拟自我已经存在,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是其进一步演化。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可分为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和自主的虚拟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具有二重性,能带来对人们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成为新的健康人格诉求途径,促进对自我价值的全面理解;同时也会带来青少年沉迷网络和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等社会问题。重塑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虚拟自我,需要理性自觉和道德自觉,也需要社会教育和舆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社会中的一种内在的社会冲动力量——网络社会张力的根源。在笔者看来,网络社会张力既来源于虚拟与实在之间的差异与混沌,也来源于网络社会建构过程中所内含的信息资源分配方面的结构性安排的不平等现象以及人们网络行动秩序形成过程中的差异、矛盾与冲突。网络社会张力作为一种网络社会之结构性秩序失衡状况的出现,也就自然地引出了对其进行合理有序的社会调适或者说在网络社会中建立起一种所谓“虚拟安全阀”机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技革命催生出一种新型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方式。它已经现实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本文探讨了虚拟实践方式的内涵和生成,分析了虚拟实践方式的运行机制,揭示了虚拟实践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现实实践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性境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虚拟实践的对象性关系,虚拟实践对主体性的消解,以及对虚拟实践的主体性困境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虚拟管理是伴随网络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管理理念。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在管理中的运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对现代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组织对智力载体(人)的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人力资源虚拟管理。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变革为历史背景,阐述了人力资源虚拟管理的实质和特点,探讨了人力资源虚拟管理的模式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6.
数字身份是网络时代人的一种新的身份类型,它建构于网络空间中,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多重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数字身份的异化问题是主体在使用数字身份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异化现象,主体沉溺于虚拟实践的体验或对多重的数字身份过分关注,具体表现为将数字身份塑造成虚拟自我以满足虚荣心或获取尊重,以数字身份倾吐隐私、过度宣泄情绪,以及以数字身份在网络上放纵个人行为、伤害他人或造成恶劣影响。数字身份的异化问题反映了主体在身份转换过程中的伦理困惑,直接影响了主体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7.
“虚拟技术”在“三个世界”中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8):10-11,17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几种对虚拟技术的主要定义,认为: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可以用来认识和把握技术的涵义,虚拟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存在形态,其本身不是虚拟的,它是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具有物理实体的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建构虚拟场域的技术中介手段。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虚拟技术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网络聊天机器人小Ⅰ对网络社会交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Ⅰ是2004年出现的功能强大的聊天机器人,它的出现使网络社会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而有趣的变化。本文讨论了小Ⅰ在网络社会独特的存在方式,分析了小Ⅰ对网络社会交流的影响,指出小Ⅰ的出现使网络社会交流具有了完全的虚拟性,它彻底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虚拟技术与主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虚拟技术是一项以人的感觉、感性、感官为基础并强调感知能力的新型认识工具。它极大地提高了主体的感知能力,虚拟技术使得认识活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用,有力地推动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项目属信息科学中网络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的前沿研究。互联网正由一般意义下的计算机通信平台逐步演变成为一个覆盖全球的虚拟计算环境。互联网上汇聚的海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和应用资源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建立以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互联网资源为目标的虚拟计算环境,是全球关注的、具有重大产业价值的课题,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1.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社会建构的发展中,自然的历史性始终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认识论的鸡之争使拉图尔提出了广义对称性原则,这一原则使自然的历史性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再现,使STS走向了新自然辩证法的本体论研究,这种本体论表明客体之所以能成为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在辩证的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客观性与真理等一系列认识论范畴也不是对预先存在对象的表象性反映,也是在历史与时间进程中生成的东西;科学是一个人与物、自然与社会共同进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与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解读相比,马克思传统的科学性解读在国内的处境及研究与它的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那么作为一种科学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外的研究处境如何呢?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国外访学期间,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发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了如下共识:将实践范畴作为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马克思传统中的科学研究与哲学升华的相互依赖;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及辩证法对于唯物史观的逻辑优先性;严整的(社会)科学探索作为哲学理解的基础性地位等。在此基础上,国外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科学哲学思想的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哲学在前苏联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际和共产国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延续;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初步探索等。  相似文献   

13.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当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提出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阐释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五个基本模型:从抽象到具体的模型;形式逻辑的概念关系模型;分析综合模型;系统的模型;哲学辩证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中的人学论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环境问题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从古到今分别依附于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古代依附于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现代依附于唯心主义.二者的分歧表现在价值观、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争论的实质是用什么思想为指导来解决环境问题,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依靠技术生存方式生存的人类,必须树立现代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科技跨文化和跨国家传播的研究中,巴萨拉模型和佩尔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全球西方化的实证主义科技观;后殖民科学观,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地方性科技之间的永久隔阂,走向文化相对主义;当前的后殖民技科学观从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相互冲撞的关系视角去关注着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各种异质性要素的辩证冲撞与互利发展,这种视角的理论基础实际就是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16.
循证实践:一种新的实践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证实践即"遵循证据进行实践",是由循证医学肇始,在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领域催生的一种实践形态。文章描述了循证实践的概念及主要内容,认为循证实践在价值观上体现着求真、民主、高效、公正与共享等时代精神,但在方法论上却是科学主义取向的,存在着技术化、方法中心、还原主义及科学价值凌驾于人文价值之上等问题。它是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受到自然科学实践形态的影响,在自己的实践领域作出的一种回应,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语言批判的理念沿袭厦现实关怀,深刻隐蕴了历史范畴中人们对话语生成、生产、操纵厦变节的多元化多学科多向度认识,而话语本身的社会性、辩证性、革命性和论证性也客观上预设和厘定了语言批判谊有的批判对象、批判旨趣、批判方式等原则性取向,这些都表征了语言本真意义追寻中的心路历程和认知印迹。同时,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话语研究。能够把我们的思堆带入由生活世界构建的意义视域。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顿对自然价值的论证逻辑经历了从价值观的变化到价值本体化,再到对自然价值客观性的证明等三个环节。自然价值具有价值和事实双重内涵,自然价值论具有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品性,它存在着价值本体化的思路,其存在论基础是近代哲学的二元论。人与自然界之间伦理关系的基础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由人确立的,它在本质上是人在实践中为人和自然界确立的一种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19.
Pieter Lemmens’ neo-Marxist approach to technology urges us to rethink how to do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irst, Lemmens’ high level of abstraction ra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empirically informed a pol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needs to be. Second, his dialectical focus on a “struggle” between humans and technologies reveals the limits of neo-Marx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needs to return “to the things themselves”.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technologies cannot be reduced to its origins in systems of production or social organization, but requires study at the micro-level, where technologies help to shape engagement, interaction, power, and social awareness.  相似文献   

20.
“民粹”(或“民粹主义”)是与“精英主义”相对的概念。诸多领域都已出现了民粹思维和实践,但其概念较为模糊。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和俄国民粹派实践是民粹话语的经典形象。评价视角上,民粹是以草根或平民价值为导向、是富含情绪化和批判性的思维和实践。思想内核上,民粹一是主张以“大众”为中心、奉行“人民至上”,二是以“精英”的视角构建的思想体系,三是一个矛盾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