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时期,陕西刻书与陕西文教事业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陕西各地刻书业之间,无论是刻书机构或所刻书籍,均具地域特征,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2.
明清书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编纂及明清官府的刻书对图书事业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芜湖藏书刻书比较活跃。考察明清时期芜湖三县藏书与著述的概况、形成著述目录、探究藏书活动与散佚原因,对于地方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古籍文献整理兴盛,私家藏书刻书发达,鲍廷博是清代著名的皖籍古籍文献收藏与整理大家,在古籍版本整理与鉴别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反映皖籍文献史家与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通过对鲍廷博古籍版本成就的研究,折射出地方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对于保护地方文献,挖掘地方文化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印章的篆刻过程中,篆与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分离的,直到叶蜡石印章出现后,篆、刻合一,印学也因此而成熟起来。元人王冕首次将叶蜡石引入印章篆刻,经由明代文彭、何震等人的大力推广,叶蜡石印章达到成熟阶段,并在明清与近代形成了多个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6.
宋代宁绍台地区藏书业发达,不仅政府藏书、州县学藏书丰富,而且涌现出不少藏书家和藏书楼。探其原因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造纸、刻书业兴盛,州、县学、书院发达。私家藏书兴盛和学术活动的展开也成为该地区藏书业发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各有侧重。先秦时期,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主要奉行的是儒道朴素的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注重保护的理念。秦汉时期,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封禅设施的建设、苑囿的建设等方面,那时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开发的过程中都被打上了佛教文化的烙印,例如泰山石刻、石窟类旅游文化景观等;另外,在开发方面,其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明清时期,由于对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垦,黄土景观逐渐呈现。  相似文献   

8.
历代书院刻印的图书,在版本学上称为“书院本”。其版本价值较高,历来倍受文士学者重视。清代两湖地区的书院兴盛且日益官学化,书院刻书业比较发达,留下大量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明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刻书业、图书流通业的兴盛,明代藏书规模不断扩大,官私藏书盛极一时。介绍了私人藏书家宋濂和他的青萝山房藏书。  相似文献   

10.
高志忠的文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他在对明清宫廷文化持续观照和把握中提出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通过对明清两朝宦官诗文创作、明代宫廷戏剧、明清宫廷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扩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维度。高志忠的文学研究聚焦于历史与文学的互证,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致解剖彰显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家思想与作品内涵,形成了具有个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特色的缺失是快速城市化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对于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中等城市而言,城市特色缺失的影响尤为严重,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以汉中市为例,阐述了城市特色与区域旅游业的现状及两者的关系,认为汉中市的特色应定位为"西北小江南、汉家发祥地和安闲舒适的生活地",提出汉中市应完善旅游产业链并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交通景观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作家对现代江南市镇文化的文学书写,建构了现代江南市镇文学。此类文学中的留守女性形象系列,主要有许钦文小说《疯妇》中的双喜媳妇、许杰小说《大白纸》中的香妹、王鲁彦小说《菊英的出嫁》中的菊英母女和《屋顶下》中的阿芝婶、叶绍钧小说《倪焕之》中的金佩璋等。这些留守女性形象,除了金佩璋为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女性外,其他都是传统女性,具有浓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学唯美主义审美理想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了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新文学的唯美主义审美理想,承历史的积淀演化而来,又不断地糅入时代的情愫,成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14.
城市品牌代表了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独特吸引力和典型文化,其价值在于它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打造城市品牌的有效手段是推广其文化产业及产品品牌,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两者之间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城市品牌代表城市形象,而城市形象与城市的魅力相关,魅力所能附着的就是生活方式."长沙生活方式"就是这个城市最大的亮点和特点,显示出长沙在千年文化底蕴熏陶之下的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悠闲、平和、优越.这种生活方式催化了长沙的休闲产业,若将长沙的休闲资源有效整合,将传统休闲产业转型升级,长沙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休闲平台.就全国范围而言,将长沙打造成中部休闲之都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海盐文化与区域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爽 《科技信息》2008,(34):278-279
盐城,因盐而得名,盐是盐城的优势所在,文章论述了盐城海盐发展的条件和历史,及其海盐文化与盐城区域文化的关系。海盐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盐城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文章进一步从发展海盐产业链条、建立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构建海盐RBD、发展海盐工业旅游、网上配套服务设施等角度,提出海盐文化产业化的措施,以此实现盐城海盐文化产业化的跨越发展和盐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信阳市近8年油菜生长发育期间的农业气候资源及其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信阳市的气候条件是适合油菜生产的.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环保意识的内容有了很大扩展,他们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而提出限制人类滥垦行为以保护自然环境的观点,同时他们积极应对各种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公共环境卫生。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其环保意识体现于民间碑刻、契约文书和地方志中,是在继承了先民环保传统的基础上,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形成的,与政府环保政策相辅相成,特别注重对人地资源的维持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明清时期江南士绅们借助自身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将环保意识付诸实践,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对当今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演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得出并证实了产业的发展演化会促使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呈圈层结构型式.具体表现为第三产业用地占据城市中心区域;紧接着是第二产业用地,第二产业用地的外围则是第一产业用地.同时,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实例研究证实了产业发展演化形成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的圈层结构对城市产业转移和企业搬迁、盘活土地资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常州府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是江南文人结社的重镇之一。该地区社团的数量多,地域分布广泛,发展过程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且具有形式多样化、成员家族化以及文学色彩甚浓的特征。明清常州府的文人结社是江南文人结社总量上的累积,更在形式上与声势上有所补充。常州府的结社文化,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地域文学乃至江南文学生成的重要力量,对于研究结社史、地域文化史以及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广泛地调查和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探讨了新型旅游城市中休闲体育文化与休闲体育产业的关联性,以现阶段旅游城市中极具代表性的城市——黄山市为例,揭示了旅游城市与休闲体育的融合发展应坚持旅游创新与产品开发、精确市场定位、立足文化特色并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及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道路,为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城市吸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