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在天津滨海湿地选取互花米草入侵程度不同的样地采集土样,分析不同样地间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利用冗余分析研究细菌和真菌群落构成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程度对天津滨海湿地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2.
外来植物互花米草的物理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治理和控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对维护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2005-2006年期间,本项研究在崇明东滩互花米草入侵区进行翻耕、人工碎根、割除和生物替代的物理控制实验,以期寻求控制互花米草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翻耕处理后第一个生长季末期,互花米草植株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显著低于对照,而不同翻耕深度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第二年生长季,互花米草基本恢复到对照样地的水平,至生长季末期各处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碎根处理后的第一个生长季, 不同深度处理都显著抑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其抑制作用随处理深度增加而提高;但经过两个生长季后,互花米草基本恢复到与对照相同的水平.在第一个生长季, 割除处理显著抑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在第二个生长季末期,互花米草的生长得到一定恢复,只有6-9月割除处理显著降低了互花米草的生长.综合两个生长季末期互花米草生长调查结果,8月割除处理对互花米草生长的影响最大.生物替代处理实验中移栽的芦苇保持了较高的存活率, 在第一个生长季,芦苇存活率最大值出现在处理深度为40 cm的样地;在第二个生长季,移栽芦苇的平均成活率仍维持在53.7%,植株高度和结穗率也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表明,利用以上物理控制技术治理互花米草, 必须充分考虑物理防治的频度、强度和季节等因素,才能有效发挥其物理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土壤因子的改造作用,以及土壤因子改变对互花米草生态入侵过程的影响.[方法]以江苏沿海滩涂湿地互花米草群落与和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群落的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从互花米草群落到盐地碱蓬群落分6个生境梯度带,对各梯度带植物生长状况及表层(0~...  相似文献   

4.
广西海岸潮间带互花米草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广西海岸潮间带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进行遥感监测,查清互花米草分布区域。【方法】以2016年GF-1号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技术与野外勘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互花米草扩散现状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截至2016年7月,广西海岸潮间带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686.48hm~2,斑块数5 191个,平均斑块面积为0.13hm~2,最大斑块面积为47.24hm~2(位于丹兜海海域滩涂)。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互花米草面积比引种时期增加了685.54hm~2,面积增长了729倍。北海市海滩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为685.91hm~2,占入侵总面积的99.92%,钦州市海滩分布面积为0.57hm~2,占入侵总面积的0.08%。丹兜海互花米草入侵面积达317.89hm~2,但廉州湾斑块数量分布最多,为2 777个。【结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能有效地提取互花米草分布信息;广西互花米草正处于迅速扩张期,空间上自东往西扩散,最远已到达钦州市大风江口西部海域滩涂;廉州湾互花米草扩散正处于急速爆发期;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海草床和土著盐沼植被等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互花米草的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建议加强对互花米草扩散和防治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的无性扩散能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互花米草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外来物种,尽管对其带来的效益以及危害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对影响这些效应的关键因素——无性扩散能力知之甚少.经对上海境内互花米草的分布进行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分布有3592 hm2互花米草.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无性扩散能力进行的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具有十分强的无性繁殖能力,经过9个月的生长,单株互花米草可以扩展到86-222株,最大扩散距离达到226 cm,互花米草集群的扩散距离平均为107 cm,最大扩散距离可以达到263 cm.最后针对其无性繁殖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2012年8月,对浙江省玉环县漩门湾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生境进行了调查,以研究潮间带湿地受互花米草入侵、污染等外界干扰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机制.本次调查共获得40种大型底栖动物样本,其中软体动物18种、节肢动物13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3种、星虫动物和线虫动物各1种.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生境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2.6 m-2,39.23 g/m2和1 052.8 m-2,19.19g/m2.在同一离岸距离条件下,互花米草滩涂生境的生物多样性高于自然滩涂生境.研究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自然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严重的干扰;2)入侵近20年的互花米草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同区域中自然滩涂生境;3)互花米草有净化海水环境的功能;4)工业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影响沿岸环境,最终也影响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滨海白茅盐生草甸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动态。该群落生长季为八个月时间,其间白茅自始至终起着较大的群落学作用。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呈单峰型,可分为峰值两侧的上升期和下降期。上升期生物量的迅速增长又为一个白茅花期生物量增长缓慢的时期分成两小段。生物量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与降水量和土壤含盐量间看不出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互花米草是我国滨海盐沼湿地中广泛分布的入侵植物,可对盐沼土壤的元素循环产生深远影响. 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典型互花米草分布区为研究对象,沿垂直于潮沟方向选择连续带状互花米草区(CR)、斑块状互花米草区(P)、斑块间裸滩(BL)以及互花米草与盐地碱蓬交错区(MZ)样地,分别分层采集土壤剖面样品,探讨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 w 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0~20cm)及深层(>20~100cm) 土壤 w(D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68~112.17与4.27~94.28mg·kg-1;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w(DOC) (P<0.05),土壤 w(DOC)沿互花米草扩散方向逐渐降低. 除斑块状互花米草区外,土壤 w(DOC)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Spearman相关性分 析 结 果 表 明, 表 层 土 壤 w(DOC) 与 土 壤 有 机 碳 即 w(SOC) (P<0.05) 以 及 w(黏 粒) (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H 呈负相关关系(P<0.01). 多元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的 DOC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呈现不同的作用关系,说明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滨海盐沼土壤 DOC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滨海盐沼湿地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互花米草凋落物分解微生物群落对全球变暖和氮输入增加的响应特点,采集天津滨海湿地原生态土壤和互花米草叶片凋落物,通过模拟增温和增氮的交互实验,分析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互花米草凋落物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及土壤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1)增温使互花米草凋落物可培养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均降低.(2)中等增氮水平提高了细菌和真菌数量及群落多样性.(3)增温响应比结果表明,氮输入增加可影响增温对互花米草凋落物细菌和真菌数量及群落多样性的作用.(4)土壤有效磷含量、亚硝态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对细菌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土壤铵态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对真菌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和氮输入增加将对分解滨海湿地植物凋落物的微生物群落产生显著影响,这将改变滨海湿地中微生物驱动的物质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0.
泉州湾互花米草中重金属富集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分析泉州湾滩涂沉积物及互花米草成熟植株体内Cu,Zn,Ni,Mn,Co,Fe,V,Pb,Cr等金属的质量分数,研究互花米草的叶、茎、根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和富集能力,以及共存金属元素对金属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花米草的叶、茎、根内含一定量的Cu,Zn,Ni,Mn,Co,Fe,V,Pb,Cr等金属元素,泉州湾滩涂沉积物存在Cu,Pb,Zn,Cr的污染,互花米草植株体内也有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不再具有原来的经济价值.互花米草植株的根对Mn,Cr,Cu,Fe,Ni的富集系数大于或接近1.重金属元素的共存能促进其他重金属的吸收,降低滩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单株互花米草富集的重金属总量较大,互花米草的生物量大,通过收割富集重金属的互花米草地上部分,可以有效地降低互花米草生长环境中水体或沉积物的重金属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1.
广西海岸潮间带互花米草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莫竹承  范航清  刘亮 《广西科学》2010,17(2):170-174
2008年秋季对广西海岸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分布情况用手持GPS进行绕测调查。结果显示,广西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为389.2hm2,95%分布于丹兜海,其余分布于山口镇北界村海滩(3.2%)和营盘镇青山头海滩(1.8%)。广西互花米草群落73%生长于淤泥质土壤,年均扩散速率为24%,明显低于华东沿海的30%~59%。互花米草于1979年引种到广西合浦县,在山口镇山角海滩引种成功,在党江镇沙埇海滩引种失败,营盘镇青山头是新发现的互花米草引种分布点。营盘镇青山头和山口镇北界村这两处海滩将是继丹兜海之后互花米草漫延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滇中地区分布的滇青冈萌生灌木群落.在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收获法和维量分析法相结合,对群落生物量和主优势种——滇青冈树种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生物量的径级分布,各器官生物量的分布,及其各层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提供对这类萌生栎类灌丛开发利用、保护、经营管理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硬头黄竹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硬头黄竹不同龄级、径级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建立全竹龄和不同竹龄地上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准确估算硬头黄竹的林分生物量.[方法]选取了硬头黄竹全径级(1.0~7.0 cm)分布的1、2、3年生硬头黄竹各50株,测定各器官和总生物量.采用11种常用生物量模型,分别对硬头黄竹全竹龄和不同竹龄地上单株和各器官生物...  相似文献   

14.
用扫网、植物收割法和凋落物取回法收集昆虫,研究九段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海三棱草群落、芦苇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和光滩四种生境中昆虫群落的结构和季节性变化规律,探讨湿地植被同昆虫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与所处生境中的植被密切相关:①四种生境中的昆虫群落结构组成明显不同,优势类群也不尽相同;②从整体上比较,昆虫群落多度以在芦苇群落中的最高,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E)在互花米草群落中最高,优势度指数(C)以在互花米草群落中最低;③各生境的昆虫群落个体数量均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④芦苇群落的凋落物生物量同其中的昆虫个体数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891,p<0.01),互花米草群落中看不出二者存在相关关系,海三棱草的凋落物和从中采集到的昆虫个体数都极少,无从判断.  相似文献   

15.
莆田互花米草入侵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12月对莆田市沿海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现状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仙游县枫亭镇、涵江区三江口镇沿海滩涂有较大面积的互花米草分布,在其他海域尚未发现。在枫亭镇辉煌村互花米草分布区高、中、低三个潮区共获得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5种,其中节肢动物7种,环节动物16种,软体动物2种,生物量平均为156.1246±120.0180g·m^-2,平均密度为11253±9133ind·m^-2,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比属于较高水平。数量优势种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 Hansen)与中华蜾赢蜚(Corophium chinensis)等。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口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滨海湿地植被进行分类。在提取Landsat?8 OLI影像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植被指数季节差值对模型进行特征变量优化,分析了长江口滨海湿地植物群落分布的空间特征。以所占面积最大的互花米草(入侵物种)为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实地测量数据,估算了秋季的互花米草植物密度的空间特征。提出的多时相遥感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特征变量优化方法,可以较为便捷地提取长江口湿地3种优势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最大似然法相比,分类精度有较大提高,总体分类精度由78.35%提高至87.55%,Kappa系数由0.72提高至0.84。该方法适用于存在“异物同谱”问题的湿地植物群落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典型滨海湿地沉积物中硝态氮还原特征与规律,以长江入海口崇明东滩湿地为对象,采集不同季节和植被条件下(芦苇、互花米草、互花米草-芦苇混合区与光滩)沉积物,借助15N同位素稀释技术,测定反硝化(Den)与硝态氮氨化(DNRA)速率的变化,探讨两者的相对重要性特征。结果表明:①冬季,互花米草群落沉积物Den速率达31.29 μg/(kg·h),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群落及光滩(P<0.05),但其在春、夏、秋季最低,仅为2.35~3.36 μg/(kg·h)。表明,冬季可能是互花米草群落沉积物氮素Den逸失高峰期。②春、冬季节光滩带沉积物DNRA速率(>120 μg/(kg·h))明显高于有植被沉积物(<80 μg/(kg·h))。然而,从不同植物群落看来,互花米草群落DNRA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群落及光滩(P<0.05)。相比较而言,夏、秋季节光滩带沉积物DNRA速率显著低于其他植物群落,但其他3个植物群落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春、冬季节互花米草群落更有利于沉积物NO-3的氨化。③春、夏、秋3个季节,互花米草群落沉积物DNRA与Den速率的比值(17~29)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群落(1~14),然而,其在冬季显著低于其他植物群落(P<0.05)。显然,DNRA过程主导着滨海湿地沉积物中NO-3的还原。就植物调控策略而言,减控互花米草有助于湿地富营养化和N2O排放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在广西海岸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扩散趋势,应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基于多源多时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进行时空动态监测,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8、2010、2013、2016、2019年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面积分别为46.90、204.05、331.23、608.75、776.99、1 320.79 hm2;2001-2019年,互花米草面积增加了1 273.89 hm2,年均增长率为20.38%。2019年,北海市海岸带互花米草总面积为1 317.06 hm2,占广西互花米草总面积的99.72%;钦州市互花米草面积为3.68 hm2;互花米草已入侵防城港市,面积约为0.05 hm2。丹兜海、铁山港湾、廉州湾及北海银滩至营盘镇近岸滩涂是互花米草集中扩张区,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防城港市企沙半岛东侧近岸滩涂及北海市涠洲岛均已出现互花米草零星斑块;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扩散有所减缓,而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处于增长阶段。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入侵仍处于快速扩张状态,且呈由东往西扩散的趋势。本研究可为广西海岸带互花米草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奉贤滨海湿地3种生境类型中的蟹类、蟹洞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子,揭示了影响蟹类及其洞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加深了对穴居蟹类生活习性的认识.结果显示:①天津厚蟹多度在高潮滩芦苇生境高于低潮滩互花米草生境、中潮滩芦苇-互花米草混合生境(p<0.01),褶痕相手蟹多度在生境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高潮滩芦苇生境中,...  相似文献   

20.
蓝文陆  黎明民  覃秋荣 《广西科学》2013,20(2):176-180,182
2001~2011年现场调查和监测广西合浦沙田镇附近的榕根山海草床,研究小型海草床的群落演替及其保护和修复.结果发现,从2001年到2005年,榕根山海草床的面积从13.3 hm2增加到17.1 hm2,但是2006年以后海草床的面积开始减少,至2011年面积已减少到不足1 hm2.海草的群落也由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单一优势种群落演替为贝壳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优势种群落,引起海草的盖度、生物量和茎节密度明显变化.榕根山海草床衰退主要是由于海水水质变化、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以及鸭子放养引起,保护和修复榕根山海草床要控制海草床周边互花米草扩散和整治岸边的畜禽养殖及污水排放,同时还要加强对海草床的监测和保护及修复研究,探索海草与互花米草的竞争机制及互花米草控制方法,为小型海草床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