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有效修复和美化污染的土壤环境,降低重金属的污染,筛选4种植物,通过重金属含量检测法、抗性菌检测、微生物群落分析法和土壤酶活性等研究方法,提取菌根孢子;分离重金属抗性菌;检测土壤中菌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显著变化、重金属抗性菌抗性降低、生态多样性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是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为营建景观技术研究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植物修复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河道疏浚底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排污河道污染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印度芥菜、超积累油菜、紫花苜蓿在施用不同配比的排污河道疏浚底泥上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修复情况及超积累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底泥配比的增加,植物发芽率的抑止程度也增加;适应底泥中高浓度复合污染的植物,底泥施用能促进其生长,提高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含量.植物体内积累的重金属Zn、Pb、Cd以生长在底泥与土壤比为2:1的印度芥菜为最大,分别为1 521 mg/kg、453 mg/kg和11.7 mg/kg;Cu、Ni积累量以生长于底泥中的玉米为最大,分别为128 mg/kg和89.1 mg/kg.在本实验条件下,底泥中有机物以种植玉米的底泥为最大,为76.89%.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配套的能谱分析发现,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聚集存在;经X荧光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确证了配合体之间及重金属和配合体相互形成架桥而聚集成团,形成重金属结合物积累在植物体内,且在植物根部发现积累了Cu的有机氯化物.种植前后底泥的X射线衍射对比表明,种植后重金属的晶格结构和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磁湖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和主要来源,采用内梅罗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并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磁湖底泥51个采样点、8种重金属开展研究.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含量除Cr外均超过湖北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d超标5.4倍、污染最为严重;磁湖南、北半湖内梅罗污染指数有明显差异,北半湖污染较轻、南半湖污染较重;磁湖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为372,说明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达到强污染程度;北半湖重金属之间相关性较小,南半湖多种重金属之间都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南半湖底泥中重金属来源较为集中且有类似的迁移规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形成可视化空间展示(Arcgis),推断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因历史原因主要来自于北半湖农田种植、建筑及工业垃圾堆放、居民生活及汽车维修污水入湖等;南半湖的污染源于南半湖西岸和东南角工业废水排放特点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矿山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的开采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但同时破坏原山体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地质变化、景观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又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针对矿山重金属污染,可通过一些植物修复方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矿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污染水体和土壤的重金属种类以及重金属的来源,分析了重金属对植物的根系、叶片生理功能、种子萌发、光合作用、酶活性等产生的影响,并从植物提取、植物稳定、根际过滤、植物挥发等方面阐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方式及其机理。提出了植物修复技术的不足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选用12种植物对上海市某Cd污染黑臭河道底泥进行了修复试验研究,考察了修复植物对Cd污染底泥的耐受性、富集转运特性和修复效果,以期为实际开展植物修复Cd污染河道底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除移植的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生长情况较差外,其余11种植物对试验底泥均有良好的耐受性;龙葵(Solanum nigrum L.)、灯芯草、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八宝景天(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 (Miq.) H. Ohba)以及大吴风草(Farfugrium japonicum (L. f.) Kitam.)地上部分的Cd质量比均高于4.50 mg/kg;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灯芯草、金盏菊、八宝景天、大吴风草以及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对Cd的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 BCF)与转运系数(translocation factor, TF)均大于1;龙葵、金盏菊、美洲商陆以及三叶鬼针草(Bide...  相似文献   

7.
以宿州市城市景观河流作为研究区,采样12个,检测样品底泥重金属As、Cr、Cu、Zn、Pb、和Ni的实际浓度,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分析宿州市城市河流底泥6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Zn实测平均值为414.83 mg/kg,是安徽省土壤背景值的3.51倍,污染程度最为严重;Cu实测平均值为105.83 mg/kg,是参考值的2.3倍,污染程度次之;Pb含量为54.67 mg/kg,是背景值的1.6倍;Cr、As和Ni接近于背景值,处于无污染状态;Cr、Ni、As的Igeo平均值均低于0,处于无污染状态;Cu、Pb的Igeo平均值分别为0.93和0.01,处于轻度污染状态;Zn的Igeo为1.17,为偏中度污染状态;Cu、Zn、As、Cr、Pb、和Ni潜在危害系数平均值介于2.22~31.54,计算结果 RI均低于150,说明宿州市景观河流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总体较轻。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环保清淤以及资源化处置的实施是目前工程中的关键部分和无法解决的部分。此项研究同广州市河道清淤项目结合起来,在同日本管道搅拌固话机械设备结合的基础上开展重金属污染底泥的资源化处置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9.
太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顾征帆  吴蔚 《甘肃科技》2005,21(12):21-22,34
对太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太湖底泥中总铅和总铜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余处于清洁和尚清洁状态;从全太湖看,湖体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要远远低于其它区域;北太湖的五里湖和梅梁湖以及几个主要河道的进出口重金属污染非常严重。提出,控制底泥中重金属污染要点面结合,除要加快清淤外,还要加强特征污染因子尤其是重金属的监测和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0.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新兴的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绿色植物来固定、提取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或清除其对环境的毒害;与传统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相比,该技术由于具有成长低、不破坏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易为大众接受等优点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系统地介绍了植物修复的类型、机理、优缺点、基因工程在提高植物修复能力中的应用等有关内容;最后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是一项新兴重金属污染物修复技术.本文在概述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重金属污染物植物修复的主要类型及可能机理,对影响植物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修复效率的手段,最后对重金属污染物植物修复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选取龙华区河湖等11个水体,设计20个取样断面进行底泥采样,分析底泥样品重金属(锌、铜、镍、镉、铅、汞、砷、总铬)含量,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镉污染较为严重,11个水体中有9个水体底泥样品中镉污染因子Cif1,其余重金属中除锌表现出轻微污染外,均未发现污染情况,综合评价指标污染度Cd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50,表明测试底泥样品属于低风险水平;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样品中锌、铜、镉和铅的最高污染系数最高,综合评价参数点位污染指数(PLI)和区域污染指数(PLIzone)均小于1,表明测试底泥样品整体无污染。  相似文献   

13.
选择乐安河-鄱阳湖段典型重金属污染区作为研究区,采用不同方法对各样点土壤及其蔬菜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样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最高的元素为Cu,最高值达423.124 mg·kg-1; 不同评价方法得出乐安河上游至中游区域土壤中重金属Cu呈极度污染状态,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隐患; 各样点蔬菜重金属Cd含量均超过《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中规定的标准值(0.050 mg·kg-1); 农产品样品对Cd的富集系数都超过0.100,最高值达3.254;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价得到78.57%的农产品重金属Cd为重度污染; 健康风险指数评价进一步表明各样点大部分农产品中的Cd超出安全基准值1.0,且样品中Cd的目标致癌风险TR(0.003 2~0.013 2)均超过了美国环保署推荐的可接受风险值(10-6~10-4)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值(5.0×10-5).  相似文献   

14.
蔬菜不仅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贡献巨大,然而重金属污染逐渐成为威胁我国蔬菜生产与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之一.该文概述了蔬菜重金属风险评估的国内外动态、风险评估步骤、风险评估方法等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学者的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方法与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底泥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洞庭湖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点,以及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以洞庭湖3个湖区21个断面采样点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Cu、Zn、Pb、Cd、Cr、Hg、As 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点,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超出洞庭湖水系背景值.地累积指数Igeo值呈现CdCrPbCuAsZnHg的规律.综合地累积指数显示樟树港重金属污染为严重污染.全湖沉积物重金属单因子风险值(Eri)均值呈现HgCdAsPbCuCrZn的变化特征.全湖总体生态风险属于重度污染.其中蒋家嘴,虞公庙,樟树港,坡头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范围都超过了600,属于严重生态风险水平.两种分析方法中樟树港都属于严重污染,需及时防控和治理.  相似文献   

16.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方法,指出植物修复技术是治理土壤金属污染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江西省竹笋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分别于2015年2月至2020年12月收集江西省40个县(市、区)的259份竹笋,测定其As、Hg、Pb、Cd、Cr这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竹笋中的As、Hg、Pb、Cd、Cr污染水平。江西省各(县、区)所测元素的含量总体平均值均未超标; As、Hg、Pb、Cd、Cr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31 7、0.345 8、0.592 2、0.429 5、0.275 8;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18份样品处于未污染状态,占总样本的84.17%; 31份样品处于警戒限,尚清洁水平,占总样本的11.96%;5份样品处于轻度污染,占总样本的1.93%;2份样品处于中度污染,占总样本的0.78%; 3份样品处于重度污染,占总样本的1.16%。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竹笋并未受到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西部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及其潜在生态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吉林省西部5种主要类型土壤中共采集土壤样品144件,对其中Hg、As、Cd、Zn、Cr、Cu、Pb、Ni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7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草原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重金属含量处于自然背景水平;从土壤重金属总量来看,土壤基本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土壤中As、Cr、Cu、Zn、Ni、Pb主要是以残渣态存在,其潜在生态影响较小;而Hg、Cd主要以腐殖酸结合态等活性态存在,其潜在生态风险相对较大;风沙土、盐碱土中Hg的生态风险大于其它类型土壤;而栗钙土、草甸土中Cd的生态风险大于其它类型土壤。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十字河长江师范学院段底泥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种类和含量分析,得知本段河流由于受到沿岸公路的影响,沉积物中含有的Pb已严重超标,是目前的首要污染物,同时校门口大量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引起了Cr、Cd的超标,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长寿湖水体及底泥重金属的质量浓度及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利用饮用水标准、地表水标准及渔业水质标准、地质积累指数评价长寿湖水质及底泥状况.结果表明:长寿湖的水质较好,仅Hg是潜在污染物质,最大值出现在人类活动较频繁的的野猫岩区域;底泥中的Cd,Pb,Cu是主要的污染物质,As和Hg也已处于轻微污染的状态;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在空间分布中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重金属和底泥重金属元素间的关系都不密切,说明重金属没有特定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