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新”“后”“晚”及“世纪”“百年”之类的文学命名 ,是想像力枯竭和语汇贫乏之后 ,转而向时间观念求助的一种言说、概括方式。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 ,对当下纷繁的文学现实起着明晰化的积极作用。但同时 ,它潜存着对文学发展进程的误读 ,使其意义概括能力削弱 ,阐释现实的有效性动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唐代制度的限定、都市生活风貌以及宗教思想的影响等文化背景入手,分析了晚唐庶族文人所书写的“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情绪的历史”,从文学的主体精神、文人审美价值取向以及对现实的批评选择等方面,论述了晚唐文学的基本走向,肯定了“晚唐风情”的客观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范畴发展视域下,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价值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武术由最初单一的搏杀技击价值后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发展成为集“搏杀”技击、养生修身、观赏娱乐、文化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而竞技武术则在西方“费厄泼赖”文化影响下质变发展成为一种“技击”游戏,提高了观赏娱乐价值,却几乎丧失了养生修身价值,文化根基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价值论及其局限性的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海德格尔价值论及其局限性作了分析说明。文章认为:海德洛尔在本体论上提出和坚持的“时间分析范式”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其价值方面的论述也是由此而展开的。海氏认为人的“曾在”和“将在”都是一种“虚无”,而人的“此在”作为人的“在”的现实样式,其存有也是有限的,必然最后转化为“将在”而归于“无”。因此人在根本上是一种虚无,人的存在是毫无价值的。人的价值产生于人在自为的生成过程中对“虚无”的逃避而显现的自主性,价值是一种人的自我设计,是一种主观性的人为规定,是相对的。文章认为,海氏的价值论是以个体人为基点的,忽视了人存在的社会性特征,是狭隘而片面的。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口头传统是“人类表达文化的根”,口传文学(即口头、口承文学)是“与生命相依的文学”,作为文学遗产,它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点和风格。《玛纳斯》作为新疆柯尔克孜族在漫长的口头传统中产生的史诗作品,是其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注重对其“活形态”特点的研究(程式化的特征、演唱者和听众、社会现实)是新疆史诗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对多民族文学样式研究的查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和对口头传承文化的抢救。  相似文献   

7.
伊格尔顿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基本观念出发,在文学的文化研究视野中建构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的批评观念和理论模式。他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他的批评实践不失为探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效例证。但是他在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存在着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狂欢——从电视综艺节目审视一种文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文化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初露端倪。这种由媒体组织的“狂欢”,以叙事性的框架 ,制造出一种平等的幻象 ,对各种文化形式随意组合 ,通过迎合大众的欲望达到宣泄、消解欲望的目的。审视这些倾向 ,可以发现存在着的问题 :对价值秩序的颠覆与解构造成的价值虚无化 ;用公正游戏来掩盖、抚慰现实的不公 ;以及审美精神上丰富的单调、逼真的虚假等。反思这些问题 ,对后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峰 《科技咨询导报》2009,(20):208-208,210
体育全球化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丧失和民族体育保护的现实困境,因此,我们要为民族体育找到新的出路,要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本土化”和世界体育的“全球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10.
“创作总根于爱”。冰心在“五四”时期创作的“问题小说”,正体现了她虑国忧民的一颗爱心。在对社会人生的探索中,“爱的哲学”成为冰心文学创作的灵魂和渗透于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岁月中,这位令人崇敬的文化伟人和文学泰斗,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上,坚实和丰富她的文学精神。她一生的创作就是对爱的高歌,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篇辞章之内涵,就"意象"而言,乃由"意象"之形成、表现、组织与统合等层层迭合而成.如以其篇章组织来说,则涉及的就是"章法",而"章法",简言之,乃梳理内容"本末先后"之逻辑规律或模式;如镇定"意"与"象"之"二元",单单就其"本末先后"来看,既有"移位"的"先意后象"与"先象后意",也有"转位"的"意、象、意"与"象、意、象".本文即着眼于其"转位结构",先探讨其理论基础,然后观察其辞章表现,以见出意象"转位结构"之梗概.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理应指称新时期以来二三十年间存在和活跃于我国文坛的一种文学现实。它有其特定的内涵:少数民族作家在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高扬着自己的民族性。它的兴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带来了不少变革,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和意识流小说家代表的伍尔芙和福克纳,在创作中体现出许多相似性,而他们各自独特的创作个性又令他们作品的艺术表现各有千秋。他们都具有非凡的艺术想象力,福克纳的想象是理智的推想,而伍尔芙有些想象虽然超乎现实,甚至类似于神话的效果,却也同样符合文学的审美要求,并且体现了作家的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14.
钱锺书一向重视中西文学和文论的互相阐发,所论常有援引英国文学和文论。《谈艺录》中他根据中西文学史和批评史上的实际,把创作分为两大宗:一为模写自然;二为润饰自然。这两大宗派貌似迥然,实则内在相通。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也是一个关乎文学起源的问题,涉及写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厘清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辨析文学中的真实与虚构价值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独具特色之处就在于,采取了“单位观念、意象”研究方法,对鲁迅文学世界中最具鲁迅个性色彩的单位观念、单位意象进行文本细读,把握鲁迅深邃复杂的精神与心灵世界。同时,在对鲁迅文化精神探寻中观照现实,对现实进行严峻而理性的反省,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上下求索中,达到与鲁迅的精神与生命的感通与交融,凸现其“不合适宜”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诸学科呈现交叉互渗的态势,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天然的依存关系,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新文化地理学”把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重视对地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的研究,把地点感的研究转向“地点身份”的研究,注重空间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象征学意义。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阿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空间化写作特征,他将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对嘉绒藏区民族文化空间背景、空间记忆及其文化表征的描述,展示了一种生动有机的地域文化身份。空间化写作构成阿来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也给读者阅读和阐释民族文学提供了多重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一直备受关注,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回顾近20年来的女性文学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找回失落的女性”,“寻求女性新定位”,“建构女性内心世界”。女性文学写作方式有欲望化写作、超性别写作、个人化写作、颠覆化写作等。这些发展历程和写作方式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折射、个人意识的宣泄和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及个人独立自由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也从文学史的角度重写了乡土小说的传统叙事机制。  相似文献   

20.
儒家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源一直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论的发展,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是不彻底的。王国维以"本真人格"为汇通"文如其人"说、"赤子之心"的内在依据。同时,他又根据尼采的"血书"论,突破了传统"人格"中国家和人民的内涵而上升到生命人格的高度。他将儒家诗学和西方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儒家诗学的现代转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