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关爱失独家庭的意愿情况,探寻大学生关爱失独家庭的合理对策,从而更好地帮助失独家庭。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生关爱失独家庭的意愿以及认为最适合帮助失独家庭的对策。结果大学生愿意关爱失独家庭但真正关注和参与不多。结论大学生是关爱失独家庭最好的生力军,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帮助失独家庭走出情感困境。  相似文献   

2.
关于失独家庭法律扶助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生子女家庭为我国人口政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风险社会中,失独家庭的产生无法避免。大多数失独家庭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养老、医疗等问题。虽然这一现象已逐渐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是目前有关失独家庭的扶助法规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将失独老人比照三无老人进行扶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应强化自身责任和义务,多层次、全方位地及时对失独家庭给予扶助,失独家庭也应努力进行自我调适,以实现自我救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介绍失独家庭养老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从国家、社会、社区、家庭四个层次来构建失独家庭的养老体系,关心失独父母养老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实现其晚年的健康养老、快乐养老。  相似文献   

4.
"失独"群体逐年增大,已然成为社会问题,并且",失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丧子之痛,还存在一系列社会新生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重视和关注。全文从失独家庭面临的生活状况出发,从失独者精神状态、社会交往、身心健康、法律援助四方面加以分析。针对失独家庭凸显出的共性特征,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家庭经营是适合于各种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我国目前必须坚持和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由于我国现在的家庭经营是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相联系的,它需要不断的完善。本提出:在现有农村经济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在适当扩大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家庭农场经营,鼓励建立和发展一批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抗逆力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一个重要视角。失独父母面临失去孩子后的诸多不利状况,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结合当前我国失独家庭现状,从抗逆力视角关注失独父母再社会化,帮助他们走出失独阴影,重构社会关系网,重塑社会角色,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7.
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现状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失独群体养老面临的困境,分析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及现行社区养老模式的有益经验和发展瓶颈,借鉴国外国外养老护理的社会化经验,提出完善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失独现象作为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其生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政策博弈,是多方因素合力的必然结果,其现实危害不容小觑。在解决失独问题的路径建构上应当尤其注重理论选择和综合治理,确保顶层设计和底层互动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在其小说《爹爹》中,以悲悯的笔调抒写了傩寿失去独子后的自虐回忆体验和孤独悲伤体验。这种失独体验的背后,一方面是傩寿作为"爹爹"的身份丧失后而感到焦虑和孤立,令其余生不知如何安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沈从文自身的创伤性经验以及他关于生命严肃性和文学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独生子女由于各种意外死亡、伤残,也导致不能再生育的60岁以上父母成为“失独老人”群体。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和男性继承文化致使失独老人面临各种生活困境和心理创伤。他们处于仅靠自身无法解脱的困境,社会救助成为失独老人维持基本生活、获得心理抚慰的最基本保障制度。这种社会救助基于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国家义务理论而建立。当前,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工作中尚存在专门性立法不足、社会救助内容和行动主体不清、国家和地方扶助金低等问题。基于此,从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现状、法律保障机制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失独老人社会救助的制度性框架。  相似文献   

11.
姜兵 《科技信息》2008,(3):422-423
中国高教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中贫困生数量也相应增加.如何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就高等学校而言,必须以和谐理念引领高校资助工作,切实关爱所在学校贫困大学生,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家庭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60名17-25岁大学生的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家庭性教育开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家庭在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性健康提供依据.结果发现,87.5%的学生认为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但高达33.6%和39.4%的学生在家庭中从未或几乎未接受过性教育.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对象中,64.0%的学生只接受过母亲的性教育,仅有10.5%的学生接受过来自父母双方的性教育,且36.8%和32.6%的学生在问题出现时甚至出现之后才得到性教育,94.1%的学生认为家庭性教育对自己有影响,且认为影响很大(9.3%)或较大(35.1%).面对孩子的性疑问,高达60.0%的父母要么含糊其辞要么有选择地回答,有7.5%、12.5%的学生家长分别无能力回答或不允许孩子询问相关问题.89.4%的学生认为父母不是个人性问题最佳求助途径.目前大学生家庭性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因此,应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教育,提高其教育责任意识和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尹晨祖 《咸宁学院学报》2013,(4):113-114,117
现在我国各个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不断的发展研究其相关的理论,深化探索最理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开设相关的课程。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西方现代咨询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等。故此,要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原则、目标、方法、内容、途径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进而顺利达成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尹华 《科技资讯》2006,(30):111-112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模式,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面对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危机,高校必须适应当代青年的心理现状及其需求,变传统的灌输型教育为交流型教育,努力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15.
崔春红  孙兆霞 《科技信息》2010,(22):I0064-I0064
高校大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构筑了寝室文化,这些文化不同程度的熏陶着他们,从而使寝室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如何使寝室文化健康发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这需要多方关爱。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解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概念的前提下,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与课程设置情况,讨论了我国当前形势下比较有效且可行的几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并指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的3个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普遍存在教育内容单一、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教育主体性意识缺乏等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政府、学校和媒体三方融合协作的媒介素养创新教育模式,探讨了三方在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高校培养学生质量的现状,对各种不良因素及其产生问题的机理作了具体分析,针对性的改进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并给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与其所在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和自评抑郁量表(SDS),随机抽取上饶师范学院163名大学生,东华理工大学74名大学生和中国药科大学70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有抑郁倾向与无抑郁倾向的学生在其家庭亲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χ2=24.87,P<0.01),在家庭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χ2=11.17,P>0.01)。有抑郁倾向的学生所在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在性别(χ2=2.85,P>0.01;χ2=8.96,P>0.01)、城乡(χ2=3.95,P>0.01;χ2=1.49,P>0.01)和年级(χ2=8.66,P>0.01;χ2=6.55,P>0.01)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自评抑郁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在"偶无"、"有时"、"持续"三个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没有抑郁倾向学生的得分。在"经常"因子分上,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调查结果表明,存在抑郁倾向的学生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上和无抑郁倾向的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环境是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重要诱因之一。科学的进行家庭教育对于预防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地位结构的视角,基于定量的研究方法验证了家庭背景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影。主要发现:父亲的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的抑郁程度越低;父亲的职业优势越明显,大学生的抑郁程度越低;大学生的抑郁程度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