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国务院、河南省政府公布的洛阳市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总体特征、文物古迹的历史时期和公布批次三大方面,探讨了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古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洛阳市165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空间上分布广泛,但分布呈不均衡状态,主要集中在市辖区、偃师市、孟津县、洛宁县;分布密集地区呈现1个大斑块和5个小区块;在时间分布上,文物古迹的时间跨度较大,史前和先秦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文物古迹分布最为集中的时间段;从文物公布批次时间来看,文物古迹批次重心的迁移总趋势是从洛阳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城的选址是影响文物古迹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洛阳市今后文物古迹的开发与保护中,要注重区划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选取贵州省县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基于重心变化和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2006~2014年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口分布重心从几何重心的西北部逐渐向西部迁移,在2009年迁移距离减小,分布重心的位置逐步稳定;GDP的重心分布于贵州省几何重心的西部,位置变化较小;第二、三产业分布重心与GDP分布重心较近;第一产业重心不断向人口分布重心靠近。2)贵州省经济空间分布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县域人口、GDP和第三产业Global Moran's I指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通过了该检验,要素集聚水平低。3)贵州省县域人口和GDP变化热点区呈现集聚特征,进一步向黔中地区集聚。4)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贵州省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提升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历史时期旬邑县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多源资料,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1)历史时期旬邑县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黄土高原,整体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遗址数量和出现频率均呈现出明显的“N”型变化趋势。(2)遗址高程呈现出“低海拔-高海拔-低海拔-高海拔”的“N”型迁移趋势,分布在相对适宜坡度(0°~9°)的遗址比重在历史时期呈增大趋势,大部分(61.14%)的遗址点均分布在相对适宜的坡向上,历史时期81.53%的遗址点分布在距河流2 km的范围内。(3)文化遗址分布是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影响旬邑县遗址时空分布的核心因素,人文因素是影响旬邑县遗址数量、变化速率、迁移方向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西南地区13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网格维模型、地理联系率、地理探测器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重点村呈聚集分布态势,主要以“省会城市—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连片聚集分布;(2)重点村空间分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资源对其解释力最大;(3)重点村聚集在A级景区5 km范围内、距城市5~50 km处和中海拔地区,且沿交通干线分布,并与地区经济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部分,是一个地区弘扬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对其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和弘扬江西省历史文化资源,提升赣鄱文化影响力。因此以江西省全国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平均最近邻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其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其与赣鄱文化的关系及原因,旨在为弘扬江西省历史文化,提升赣文化影响力,以及打造江西形象等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文物保护单位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九江、南昌、樟树、吉安四个集聚区构成的沿鄱阳湖和赣江的赣鄱文化轴带,并于轴带两侧形成了安源、井冈山和瑞金3个次级核心区,整体上呈现出"一轴多点"的格局;2)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的聚集趋势与赣鄱文化的发展脉络基本一致,集聚特点具有从"临水性"到"山地性"的转变;3)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类型呈现出单一到多元再到单一的特征。其不同时期重心移动距离先增后减再增,移动方向总体向南。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男同性恋网络社交数据和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数据,利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与男同性恋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解释了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男同性恋人口重心向南移动,主要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空间聚集模式以分布于中国大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低-低聚集模式为主,其他聚集模式零星分布;交通、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增强了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核算2005—2019年中国省域建筑业碳排放;利用重心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迁移轨迹及空间集聚特征,发现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后向东北方向迁移,建筑业碳排放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利用GTWR模型探究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数量的增加、产业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建筑业碳排放,而降低能源强度与调整能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建筑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因素分析主要是依托Arc GIS软件,从空间类型、密度、关联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主要有:(1)集聚分布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2)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等三个市/州行政驻地周边,并且其空间分布与该省的交通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3)A级旅游景区整体发展状态较为活跃,并且其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状;(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深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其数量与人均GDP、人口分布等人文要素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交通条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指数法和最邻近距离测度法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批次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演进,浙江文物保护单位不仅集聚程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集聚范围逐渐由浙北向浙南地区转移,呈现由以杭州湾为中心的"单核"集聚模式向"多核"集聚模式转变;不同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空间集聚特征差异显著,其中古遗址、古墓葬与近现代史迹主要集中于杭嘉湖地区,而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集聚中心除了杭州湾地区以外,还包括浙南诸多县市,集聚范围更大。在此基础上,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及文化流派传承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成年代多属于秦汉、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关中地区集聚明显,陕北、陕南地区分布较少;全国重点文物保...  相似文献   

11.
研究长江经济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经济带42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指数、区域重心法等方法探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资源禀赋、GDP与人口、交通、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等方面,基于地理联系率与皮尔逊相关系数,研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呈现集中分布状态,主要分布在三大城市群,分布重心位于湖北省与湖南省交界的长江干流,类型分布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娱乐型、赛事型、健康型、文化民俗型、智能制造型与培训型;影响因素方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创建依赖于适宜的资源禀赋、适中的经济基础、较高的交通通达度、以及靠近长江干流,与区域体育竞技实力相关性较小.依据分析结果,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土壤湿度和海洋盐度卫星(SMOS)土壤水分数据,采用时空均方根误差、趋势分析、重心迁移模型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松辽平原西部2010—2014年生长季地表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土壤水分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5年间平均地表土壤水分含量从0.110m~3/m~3增加到0.120m~3/m~3.扶余、大安、通辽、奈曼旗等地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化显著.在不同年份,地表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不同.土壤水分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迁移距离达30.809km.降水、植被覆盖因素均与地表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降水影响更强.在海拔小于200m或坡度为10°~20°的地区地表土壤水分相对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140,0.116m~3/m~3.黑土表层平均土壤水分更高,且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粮食资源和耕地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利用2000—2019年中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数据,以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系统分析全国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重心迁移轨迹特征及空间错位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面积重心与粮食产量重心变化方向不尽相同,耕地面积重心从河南省博爱县向东北移动,而粮食产量重心则先从河南省舞阳县向东北后再向东向平移;全国的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中水平区和中低水平区,且由东到西呈现正向错位到负向错位的分布特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受资源禀赋影响较大,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降水量和积温水平等因素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地势对非遗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平原—台地单元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丘陵单元的保护作用上,由此导致平原—台地型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传播距离远,而山地—丘陵型非遗则正好相反;2)湖北省非遗普遍具有亲水性,各类非遗到河流的平均距离均小于10 km.河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类定居地点和出行方式上,由此导致非遗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3)荆楚文化中的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和江城武汉文化对湖北省非遗的产生与分布作用最显著;4)经济集聚效应是影响非遗产生、空间分布、流动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北省非遗的集聚中心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而迁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森林植被覆盖指数变化模型、林草地的流向分析模型、森林植被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了20世纪最后10年间鄂西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在数量和空间上分布变化的特点.研究表明:10年间植被变化主要集中在鄂西三峡库区西北地区,特别是兴山县植被变化较多,而夷陵区东面变化较少.10年来研究区林地净减少1 689 hm2,转化为草地面积574 hm2;草地面积净减少1 024 hm2,转化为耕地面积2 108 hm2.10年间研究区林地重心向西北部迁移了4.6 km,耕地重心向东部方向迁移了5.2 km,草地重心向东部方向迁移了3.2 km.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雪峰山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错位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错位,采用GIS分析和定性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表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重合度较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2)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县区间存在较强的空间错位度。(3)雪峰山地区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错位特征受到地形地势、城市辐射、社会经济、人口因素及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区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调保护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1986-2009年高台县绿洲化荒漠化时空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6-2009年的8期Landsat TM/ETM+影像作为数据源,提取了高台县的绿洲和荒漠分布范围,并使用动态度模型、变化检测和重心模型分析了绿洲在时间序列上的数量和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这24年高台县绿洲面积不断增加,荒漠面积不断减少,其中1999-2002年绿洲的扩张速度达到最大;绿洲的扩展区和退缩区虽然分布比较零碎,但主要集中在南部的红崖子乡、西北部的盐池乡以及中部的宣化镇和东部的合黎乡和南华镇一带;绿洲重心向北迂回迁移了0.615 km,荒漠重心大致由南向北迁移了1.131km,绿洲重心的迁移范围主要在骆驼城和宣化乡林场之间,荒漠重心的迁移范围主要在黑泉乡一带.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0—2020年福建省及各地市茶叶生产数据,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模型(LMDI)、重心模型、灰色关联法等方法,实证分析福建省茶叶生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福建省茶叶生产发展较快,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并初步形成了以南平市、宁德市和泉州市3个地级市为主产区,以三明市、龙岩市、漳州市和福州市为次要产区的模式;(2)种植面积增长是总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并贡献了总产量增长的261.33 kt,单产仅贡献了141.87 kt;(3)福建省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经历了3个阶段,重心迁移方向为东北—西南—东北,迁移速度经历了慢—快—慢3个模式;(4)福建省茶叶总产量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茶叶种植面积、单产、农用机械总动力等关联度较高,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关联度较低,说明福建省茶叶种植已经更加注重绿色高效地生产.优化生产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等可促进福建省茶叶种植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197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为主要来源.根据地学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运用GIS理论与方法,计算和分析了1978~2008年内蒙古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并运用GIS软件做出内蒙古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变化图,分析内蒙古人口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及人口空间分布与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8~2008年内蒙古人口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人口重心随着经济重心的迁移而迁移,两者的偏移方向基本一致,表明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河南省1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时间演变及其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戏剧、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类居多,在时间上多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在空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团状分布,表现出非均衡性.团状分布主要在豫西北和豫中地区及豫南地区,西部呈线状、离散分布态势.在河南境内的海河、黄河流域,遗产分布密度较大,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分布较少.影响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人文环境、地理环境、非遗的评定标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